..续本文上一页不可忽焉。
乙四 何识为观门
丙一 标征
第四何识为观者?
此标征也。前出观以别境慧为体,慧是心所;八识之中,与何识相应耶?亦可问云:八识之中,究竟以何识为能修唯识观慧耶?
丙二 出异说
大众部等说六识有染,皆能离染。犊子部等说五识非染亦非离染,第六俱有。萨婆多等,六识有染,离染唯第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说七识修道,八识修道。皆非正义,不可依据。
大众部者,佛灭后小乘先分二派,大众部其一也。等者,等取与大众同说之小乘派。彼谓眼等六识,皆有杂染烦恼,故云六识有染。然此六识,亦皆能修离染之观慧,故云皆能离染。犊子部者,亦小乘学派之一。彼谓眼等五识无有分别,亦无烦恼,故云五识非染。既无烦恼为杂染故,何有观慧离于烦恼?故云亦非离染。第六意识有分别故有烦恼,亦有观慧能离染,故云俱有也。萨婆多部,梵语,此云一切有部。此派学者,说蕴、处、界三世俱有,名一切有,为印度小乘学中最强盛之学派。彼谓眼等六识俱有染污烦恼,然能离染者则唯第六意识。小乘不修唯识,故章中未以唯识观相会。然以小乘离染,与大乘唯识观离染相同,故出其说也。上来出小乘异说如表:──
大众部→A C 六识为能观A
犊子部→B D 第六为能观B
六识俱染C
一切有部→B C 唯第六染D
于大乘下,出大乘异说。大乘古德者,即指菩提流支、真谛三藏等。彼谓七、八识修道,修道故有观慧,此观以七、八二识为观也。皆非正义不可依据者,结非也。小乘之说姑且不谈,大乘二说云何非理?答:果义可尔,因位不然。初地以上七识虽修,未登地前则不能修。因七识常执我故,八识须至佛果始能观故。
丙三 出正义
若能观识,因唯第六,瑜伽第一,云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通真俗,三智。余不能起行总缘观理趣入真故。瑜伽又云:审虑所缘,唯意识故。第七、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后智。佛果通八识能为唯识观,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门,成事非真唯观俗识。此解依论,理或有真;但真如识定非能观。若论所观,八识皆通因果二位,真识亦尔。
于大乘中何识为观耶?若在因位,唯是第六意识相应之慧为能观识。云何知然?瑜伽说故,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欲者、心所之一,通于三性。此言离欲,离欲界粗重之贪欲也。在欲界初发心人,修离欲行,是其第六意识不共功能,他识所无,故云不共。余不能起行者,不能起三解脱门、十六谛智等行。总缘观理者,总缘者、缘真如遍法,观理者、观四谛、三性之理。余、谓余识,即前五识与七八识,除第六意识之外,皆不能起三解等行及遍缘观理;由此,余识亦不能趣入真见道位。从反面言之,即显第六意识在因位中能起行能总缘观理,趣入真道,是故能观识因唯第六。审虑考察一切境者,亦是意识不共业故。第七虽能审虑,然执内我非一切境,是故觉慧唯第六识。
第七由他引亦为此观者,真见道后第六识转智,第七末那亦随渐转,不内执我而审观平等性,亦为能观。然唯果智非加行智,故云通中、后智。至佛果位大圆觉已,八识俱能为观。三智者: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此三智通观真理俗事二门,真理谓唯识性,俗事谓唯识相。成所作智非真者,唯观俗事故。颂云:“三类分身息苦轮”,又云:“果中犹自不诠真”。然此乃依唯识等论而说;依理而推,或亦通真。但真如识定非能观者,料简也。真如识者,即真如实性,此定非能观。上来明八识能观,若论何为所观者,则八识或因或果皆通所观。事识如是,真识亦尔。
乙五 显类差别门
丙一 明真性识
第五显类差别者,其圆成真性识,若加行、后得观,是共相非别相,以总缘遍法故。根本智观,是别相非共相,诸法别知故。然体非共相,万法不离此,理一无二故,亦可名共相。诸经论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诠说。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各别证,不可言共。
显类差别者,类是种类,谓识之种类差别有几?真性识者,犹云真如唯识。此真如,加行后得二智所缘者,乃变相真如,非亲证真如,故所观相亦属共相。共相者多法共通之相,决非自相,以此二智观真如,为一切法之总相,亦曰遍法故也。正智者,亲证一切法正体之根本智也。此智亲证真如,现观诸法别别自相而一一印证之,故云是别相非共相。然体非共相者,谓一一法各有自相,即此自相曰体,故非共相。万法不离此者,然此自相、事事无碍,法界之事事──一一事互为主伴,此一为主余事助之,余一为主此亦助之──,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是其体虽非共相,然亦无余事得离此任何一事。根本智所观之法法离言自相,皆为事事无碍法界,此理无二,故亦可名共相。作意、即是观义,有谓共相观亦能断惑者,依此道理而说;或连前加行位之共相观,及能诠之教说。然据实,则诸法上各自有一事事无碍法界之理,由离言说分别之根本智内各别证故,不可言共也。
丙二 明俗事识
丁一 正明差别
其幻性依他识,或说因果体俱一识,作用成多,一类菩萨义。或因果俱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或唯因说三,辨中边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三十唯识云:“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或因果俱说三,谓心、意、识。或唯果说四,佛地经等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六,胜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心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九,楞伽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依无相论同性经中,若取真如为第九者,真俗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境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净别说以为九也。或因八、果三识,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或因八果七识,安慧论师云:末那唯染故。或因果俱八识,如护法等正义所说。
幻性依他起识者,依他起者因缘生法,既是缘生故是幻有。非有之有,无实自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即是妙有。由此道理,众生幻有,故佛亦如幻有。
一识说:或说因果体俱一识作用成多者,一类菩萨作如是说。一切有情,在因在果,各唯一识,随用成多。
二识说:一切有情,在因在果俱有二识:谓一、本识,二、转识。本识即第八识,转识即前七识。出瑜伽决择分中。
三识说:辨中边论就因说三识,谓识生变、似义、有情者,识之生变,指第八种子也;识之似义,指第八器界也;识之有情,指第八根身也──此上谓第八识。识之我者,谓第七识。识之了者,谓前六识。依三十颂因亦说三,如前文解。阿陀那识此翻执持,谓持有情根身不坏,义通因果。二十颂等因果俱说三识,谓心、意、识。心即第八,意即第七,识即前六,此三名俱通因果位。
四识说:佛地经中就果说四识,即转八识成四智也。
六识说:三乘共教多说六识: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意识摄七、八二识也。
七识说:亦三乘共教说。七心界者,谓眼等六识外加意根界,成七心界。八识说:因果俱通,如成唯识论等说。
九识说:楞伽经中说九识者,因位亦八,至果位中净第八识别曰庵摩罗识,染净别说故成九识。依无相论及同性经,亦可以真如识解为第九,此依真俗境明。然今取第八识转成净识以为第九,引经如前解。
因八果三说:根境识十八界,前十五界是有漏,至无漏者唯后三界。故因有八识,果中唯三──意识界、法尘界、意根界。
因八果七说:果七识者,第七末那唯染污,故果中不全。
因果俱八说:此是护法菩萨正义,谓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赖耶。
丁二 别说四分
依他识中,或说唯一,自证分,谓安慧师。或说唯二,见、相分,难陀师。或说有三,自证、见、相分,陈那师。或说四分,加证自证分,护法师。
四分者: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分谓成分,八个识各有几成分耶。安慧论师说唯一分,谓自证分,相见皆是自证变故。难陀论师说有二分,谓见、相分。陈那论师说有三分,合前二说,自证为体,见、相为用,体用别故说有三分。护法论师说有四分,加证自证分,足前成四,能证第三分故。此之四分,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见分量相分时,其能证知者为第三分。第三又须第四证知。第四则用第三证知,无无穷失。
丁三 结非一异
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往而论。依成唯识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异,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所缘、相应异故,起灭异故,熏习异故”。楞伽经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一往而谈,八识种类,有此差别。若再往而论,八识自体,不可说为定异定一。云何非定异耶?一、同因果性故,不可定异。二、同无定性,互相相通,不可定异。三、如水如波亦非定异。云何非定一耶?一、行相异故非定一,八识了知作用不可同故。二、所依异故者,根别也。三、所缘异故者,境别也。四、相应异故者,相应心所多少别也。五、起灭异故者,八识生起不同时故。熏习异故者,第八为所熏,前七为能熏故。楞伽经下,八识于俗事中有差别,于真理中无别也。相所相无故者,言在真理中无能所相故。
丙三 总结成
如是一切识类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观,唯共非自。若后得观,通自相观,一一依他各各证故。
识之一名,在幻性识虽有如是差别,总而言之名曰唯识。前真性识三智均观,加行、后得观其共相,正智乃证自相。此幻性识,唯加行、后得二智之所观,加行但观共相,…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