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入于叁、四地。樂說無礙辯才,證此者爲入于五、六地。旋陀羅尼、即由無相而觀有相,複由有相而觀無相,能觀有無二相平等不二,爲得旋陀羅尼。證此者爲入于七地。轉不退*輪、即念念不退轉,證此者爲入于八地。轉清淨*輪、即具足辯才,現大神通,覆衆生界,無礙無著,證此者爲入于九地、十地。二千中國土,即二千個中千世界也。
“複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叁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叁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明依生證得,謂依再受後生之次數而有證得之益也。得菩提、此指初地菩薩離分段死,隨分得見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得果滿佛位菩提。小千國土、即小千世界。四天下、即東、西、南、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大部洲爲一個四天下。
庚二 明信發
“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此謂信心成就,即信不退也。
己叁 供養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衆。又雨細末旃檀、沈水香等。于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衆寶香罏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此釋供養益:一、雨華,二、雨香,叁、鼓樂,四、雨嚴具,五、燒香,六、幡蓋。凡說證果之法,均有瑞應,此非有意而成,皆佛法威德之力所感召,爲不可思議之佛境界也。
己四 領受益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此二頌、頌聞法歡喜。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輪;複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輪。複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余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複有四、叁、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余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如是等衆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此八頌中,初七頌頌證得益,後一頌頌信發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雨旃檀、沈水,缤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于諸佛;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衆寶妙香罏,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遍,供養諸世尊;其大菩薩衆,執七寶幡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佛名聞十方,廣饒益衆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此九頌中,初七頌頌供養益,末二頌頌結成歡喜。
戊二 校量勝劣後時利益
己一 隨喜信解益
庚一 長行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衆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密──檀波羅密,屍羅波羅密,羼提波羅密,毗梨耶波羅密,禅波羅密──除般若波羅密,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聞佛壽命長遠,僅生一念之信解,爲隨喜信解,而其功德已爲長劫修五波羅密者所不能及,故不複有退轉之慮。蓋一念信解于如來叁身之力,即是證于法性,故勝于行五波羅密之功德,但除般若波羅密。以六度之中,能修般若波羅密,則其余所修五度即臻究竟耳。比前功德,指比一念信解之功德,百分一念信解之功德、乃至百千萬億分一念信解之功德而取其一,喻其數極小,則功德之量愈微;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則此分數小而又小,即此功德之量微而益微。而久修五度以求無上覺者之功德仍不能及之,深顯一念信解者之功德無量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密:于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並諸菩薩衆,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旃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若複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于無上道,諸佛之所歎。若複行忍辱,住于調柔地,設衆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于增上慢,爲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複勤精進,志念常堅固,于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又于無數劫,住于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禅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際。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此十二頌、頌行五度。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于彼。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爲如此。
此二頌、頌一念生信之福。解而能信,斯爲真信,故不言解而解在其中矣。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于未來,長壽度衆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場時,說壽亦如是。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于此無有疑。
此五頌半中,初四頌頌能信之人,末一頌半、結成。願我于未來下十句,均爲頂受經典者發願之辭。
己二 解持讀誦益
庚一 長行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明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解其言趣、謂解如來壽量品所言之意趣。無上慧、即無上菩提。起者、能發生之謂。聞、謂求法,持、謂修行,書、謂流通。言信解之功德無量,已如上節所述,何況聞持書寫供養是經,功德更爲無量,必生佛智無疑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爲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爲深信解相。
此明行者爲見報身淨土。惟深心信解,故能常見如來報身與如來報土。報土亦不離于化土,惟佛心清淨,故穢土即淨土,化土即報土。若衆生能信解佛身常住,則其心清淨,亦能見穢土爲淨土矣。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爲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爲頂戴如來。
此明行者即爲頂戴于佛。不毀訾、即能隨順,故生喜心。喜即已能深信深解,況加誦持是經,故如有佛常住其頂。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爲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衆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爲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衆僧;則爲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衆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衆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爲于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爲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諸殿堂叁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幹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衆僧。
此明行者即爲已起佛塔、僧坊供養。僧所居處爲僧坊。四事,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起塔、建坊,原以供養叁寶,而受持讀誦是經,即于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所從出之處,已爲有身、口、意叁業之供養,故等于已起造、已供養。自則爲以佛句起、至作是供養已止,廣釋行者爲已起佛塔供養。自若我滅後句起、至供養于我及比丘僧止,廣釋行者爲已立僧坊供養。是故我說以下二句,重言不須複作以結前意。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一心、即禅定。能修六度,則不惟安住于教義,而已見之于躬行,故功德益爲無量無邊。前者非不應兼行六度,今但于此顯兼行者之功德愈多耳。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歎聲聞衆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爲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複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叁 明一乘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