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P14

  ..續本文上一頁,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猶處門外以下,喻雖知大乘教門之義,而自卑謂無我分,故仍止于大乘之門外也。

  壬二 頌今獲得喻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衆,說:“是我子,舍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辛叁 頌合說

  壬一 頌合昔不悕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此二頌、頌佛初不說我堪作佛故不悕。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我承佛教,爲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幹言辭,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爲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爲我說斯真要。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複如是。

  此八頌、頌佛說大乘,專教菩薩,非正敕我故不悕。

  “我等內滅,自謂爲足,唯了此事,更無余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都無欣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我等長夜,于佛智慧無貪無著,無複志願,而自于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叁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爲已得報佛之恩。我等雖爲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求無願樂。導師見舍,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此十頌半,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內滅、已滅見、思惑,已滅分段生死也。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謂我已證空,菩薩亦空,即金剛經所謂實無有法名爲菩薩也。無漏、無爲,即無相觀。已報佛恩,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爲已報佛恩。下複結言:佛觀我心不樂大乘,故于我等舍而不勸。此總釋其不悕之旨也。

  壬二 頌合今獲得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叁頌法喻對明,初教方便,後說真實。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無漏法得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于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于諸世間──天、人、魔、梵,普于其中應受供養。

  此七頌、明我今獲得也。無漏法、指無上功德。清淨眼、指無上智慧。言今者真知得道得果,真是聲聞,真阿羅漢,而決定自當作佛矣。

  己叁 陳四人之荷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兩肩荷負,于恒沙劫盡心恭敬;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牛頭旃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于恒沙劫亦不能報。

  此六頌半、總明佛恩難報。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爲諸法之王,能爲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爲說。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諸衆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爲說法。隨諸衆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于一乘道隨宜說叁”。

  此六頌半、別明佛恩難報。諸佛于法得最自在,即下文知諸衆生欲樂、隨順宿根、方便喻說等事。佛具無量無邊功德智慧,乃不居淨土示現穢方,隨逐凡夫,因機化度。此恩最爲難報,故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報佛恩也已!

  藥草喻品第五第二周說法中,第一節如來喻化、及第二節中根領悟已釋竟,茲釋第叁節佛重述成。即佛重述前所未盡之義,再伸引證,俾共了解也。成此義者,爲藥草喻品。方便品爲上根正說法相,而鹙子當下即能領悟斯法,故曰如來法說、鹙子法領。譬喻、信解二品,爲中根顯說譬喻,而四人當下亦即解此譬喻,故曰如來喻說、四人喻領。今佛仍欲以喻重顯法義,故有此品。

  前說佛唯一乘方便說叁,則知叁乘原爲一乘。而于應行權說之處,仍不能不隨宜說法,或說人天,或說二乘,或直說唯一佛乘。若必執著唯一佛乘無別余乘,如是之說雖能契于佛之本懷,而于佛方便說法之智,即是未能了解。蓋衆生種姓,各類心性恒沙差別,若專執一乘之教,是即成法華論所說之第叁增上慢,必有若幹種姓衆生不能曲受佛乘之利益矣。爲對治此種增上慢,故有此品。

  方便品曾說佛之智慧及其智慧門二均甚深,嗣于譬喻品中開權顯實,方便說叁,佛乘唯一,已共領悟佛之智慧甚深矣。今須說明衆生之機雖各不同,而如來說法則皆平等:或聞四谛、因緣,或聞教菩薩法,叁根各潤,一雨均沾,以明佛之智慧門甚深,故說此品。

  法華論十種無上雲:第一爲顯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蓋此雨普潤叁草,而大草取喻佛種,與中小二草雖同被一雨,獨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之殊異,以此大草之種子爲無上故也。爲顯此種子無上故,故說此品。

  藥草、總喻五乘種姓之衆生,衆生依佛教化以修行證果,猶草依土地雨水以滋養生長也。藥不必皆草,如金石等藥是。草不必皆藥,如非藥之草等是。以藥草爲喻,取其有善種無漏種,皆能對治惡煩惱疾病之功用也。

  戊叁 佛重述成

  己一 贊印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此贊許大迦葉之說,而加以印可也。告諸大弟子,則所示者不僅大迦葉等四人,已寓普利中、下根之意。佛意謂:唯一佛乘方便說叁,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衆生功德,而汝大迦葉乃能說之,故堪贊善。然如來尚有無盡藏功德,爲汝等窮劫所不能盡說。此重申實法之義以廣衆心,兼以明無上之自利利他佛功德,非僅借語言所能盡顯也。阿僧祇、義言無數。

  己二 陳述

  庚一 長行

  辛一 法述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法述、謂正述法相。約分爲四,此釋佛興于世。佛爲衆生說法,無論說虛、說實、說有、說無,均各隨宜顯示,無不自在,能轉*輪,不爲法縛,故曰法王。又所說諸法,均能契于正法之理,契于衆生之機,令各隨分獲實在之利益,故曰不虛。又不虛之義,非語言有一定軌式之謂;若以一定軌式爲不虛,如佛先說小乘涅槃爲究竟,後複說大乘涅槃方爲究竟,則前說豈非虛語。蓋前語契機,後語契理,皆于衆生各有實益,是謂不虛。試反證之,彼世間種種施爲造作,然不久即歸破滅,以用有漏法收有漏果故,以所說非無漏、非究竟、非第一義故。更換言之,惟佛一一所說,皆無漏、皆究竟、皆第一義,故皆不虛。然非佛之智慧,亦何由能了一切種,察衆生機,說此無漏、究竟、第一義之法,使衆生證知其不虛乎?故又知惟佛之說,始皆不虛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釋法利群生。一切智地即佛之究竟地。一切法之實相,非真智不能證,非語文所可示,即欲說之亦不過以此不能及之語文,曲顯其假相而已。譬有人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試問此所言之冷暖,豈複彼飲水人所自證知之冷暖乎?蓋彼心自證知之冷暖,爲法之自相,非語文所能及;而此設言之冷暖,只爲語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然佛以方便之智,悉能隨順衆生以演說一切法;而其所說之法,亦盡契合于佛之究竟智地,使衆生莫不先後了然于佛所自證之實際理地也。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此釋受道有殊。佛既以方便,用五乘之法隨順示教,則衆生聞此教理以起行證果者,自各異其歸趣。又衆生之心,其顯者本非難知,然由無始劫來善惡等根所發動以起于行之深心,則不易觀照而曉了,而惟佛悉能觀而知之,通達無礙。此爲佛之正智,以無礙故。由是觀何衆生、說何法義,即得令曲折以赴于一切智地也。

  “又于諸法究竟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此釋不能自達。謂佛于諸法能知究竟,故能隨順衆生根性,初與叁乘,後示一乘,令諸衆生終入佛之智慧。因是益顯衆生非得佛爲開示,則末由知種種差別法,悉終會歸于一切種智,故曰不能自達。

  以上法述四種,又可別釋如下:以佛爲法王所說不虛一段,爲總標。以佛所說法悉到一切智地一段,爲開佛知見;以觀知諸法所歸趣,即系顯示真如,爲示佛知見;以能知衆生深心所行,即能使衆生開悟,爲悟佛知見;以示諸衆生一切智慧,即系導引衆生入于佛智,爲入佛知見。于前釋之義,亦能互相顯明。

  辛二 喻述

  壬一 總喻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

  叁千大千世界,指生佛所依之凡聖同居土。四聖、六凡──十法界之平等根本依,本爲一相無相之真如。就佛之清淨本心言,爲庵摩羅識;就衆生之覆障心言,遂爲阿賴耶識。由是從共相業種而起于現行,因有此叁千大千世界,亦爲十法界所同居之依報。山川溪谷,均屬土地:高起爲山,流水爲川,兩山之間爲谷,水之所注爲溪。卉、草也,卉木叢林,言卉與木皆有叢林。複言諸藥草者,明藥草異于他草,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種子之五乘衆生也。五乘種子體類各別,如藥草之種類甚多;五乘之相用攸殊,如藥草之名色各異也。

  壬二 別喻

  癸一 法王出世說教普滋喻

  “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