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東方梵天因光驚問,而救一切梵天王集議推求也。十方梵天,因光而推瑞相,因瑞相而推因緣,于是請轉*輪。此先始于東方。諸天中之具威德者,將生之時光明先現,故共疑爲大德天生。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于世間,十方諸衆生,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禅定樂,爲供養佛故。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此釋共詣西方尋光詣佛及禮贊供養。色界天衆之依正二報,俱各隨身自有,故雲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于*輪,度脫衆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釋東方梵天請轉*輪,而佛已默許也。
卯二 東南方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爲諸梵衆而說偈言:“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爲大德天生?爲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衆生”。
此東南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大悲梵天王集議推求也。大悲梵王于大德天生、及有佛出世二疑問中,獨信爲有佛出世,與前稍異。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衆生者,我等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叁惡道充滿,諸天衆減少。今佛出于世,爲衆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于一切。爲衆生之父,哀愍饒益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此釋共詣西北方尋光詣佛及禮贊供養。聖主、頌大通智勝。天中王、謂佛本爲天中之天,如爲之王也。迦陵頻伽、妙音之鳥,喻佛說教之慈妙。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于*輪,度脫衆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大聖轉*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衆生,令得大歡喜。衆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釋東南方梵天請轉*輪,而佛默然許之。
卯叁 南方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爲諸梵衆而說偈言:“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過于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爲大德天生?爲佛出世間”?
此南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妙法梵王集議推求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叁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饑渴衆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睹,無量智慧者,如優昙缽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此釋共詣北方尋光詣佛,及禮贊供養。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于*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惟願天人尊轉無上*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衆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釋南方梵天請轉*輪,而佛默然許之。
卯四 六方
“西南乃至下方,亦複如是。
此省敘各方,謂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下方。此六方之因光驚問,尋光詣佛,請轉*輪,均各相同。
卯五 上方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爲諸梵衆而說偈言:“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爲大德天生?爲佛出世間”?
此上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屍棄梵王集議推求也。屍棄、即火頂,如前已釋。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于叁界獄,勉出諸衆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于一切。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叁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衆轉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于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墮于惡道。佛爲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衆生故現于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余一切衆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此釋共詣下方尋光詣佛及禮贊供養。失樂及樂想,謂以罪業因緣,失去人天樂果及此福樂之因。樂想、即樂因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于*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世尊轉*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衆生,開示涅槃道。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此釋上方梵天請轉*輪。以上明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之久、得道之艱,故十方世界梵王願轉*輪,殷勤啓請,求之者衆。
子二 許可爲轉
醜一 佛轉*輪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叁轉十二行*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
此釋大通智勝如來許可爲轉,並明轉此*輪非余衆所能也。所轉*輪爲何?即四谛與十二因緣之法也。叁轉者、謂每于一法必有叁轉,茲先假四谛中之苦谛釋之: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叁界二十五有中之叁苦、八苦、一百八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顯苦之事,此名示相轉。次複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明苦之理,雖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恒通于叁界各苦之事相,故須明苦理乃知苦之谛實不虛,此名勸修轉。次更說苦之實性,若明實性則苦無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實相之性爲性。苟證知此,則苦之事相、與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證轉。是謂叁轉。若集、若滅、若道,亦複如是。以四谛各有叁轉,故名十二行*輪。沙門、婆羅門,均修行者,能有智慧。魔天、與梵天,均有大勢力之天。世間、指一切有情言。此諸人衆,皆不能轉此*輪,以明彼佛獨能正證而遍說也。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彰所轉之境中之四谛法也。此所謂苦,通指叁界依正二報而言,謂叁界所得之報皆是苦也。依正二報之苦,何以有?以有集故。謂集合惑因與業緣以生起,致得有此果也。惑、謂貪、嗔、癡叁毒之煩惱,業、謂善業、惡業、與不善不惡之不動業叁者,是故集爲苦因。然苦與苦因,均可滅而盡也,雲何能滅?當斷惑,即斷煩惱使不生業。蓋煩惱之所由起與所由增,皆由居叁界內不知有苦,不知苦則生于貪欲,貪欲則執于我及執有我所依之境。若證知此和合相續之假相我並非真實,則我相滅,我相滅則我所有相滅,貪欲滅則苦因滅,即集滅故苦滅。欲滅苦,必滅苦因而後苦滅,故當修所以能知苦、斷集、證滅之聖道。
以上略說四谛之體,爲有作四谛,謂以分段生死十二因緣名苦,惑業名集,擇滅名滅,而生空智品爲道也。若無作四谛,則以變易生死五蘊名苦,所知障名集,無住涅槃名滅,而法空智品名道。蓋四谛之法,其義至爲深廣,攝諸法盡,通于大小乘,故佛言二乘聖人猶有所不能盡知也。經文于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叁者中,但舉示相轉以例其余,故曰是苦、是苦集雲雲,猶言是苦相、是苦集相雲雲也。
“及…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