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力、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以顯無量假名差別之法,是名假觀。又顯示一切法如如不二,倒會其文義,謂相是如,性是如,力是如等等,以觀諸法之當體空寂,是名空觀。更顯示一切法無二無別,謂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等等,即如是無差別之義,以明如是等法唯一實相,無二邊分別,是名中觀。單觀空寂爲通教,叁觀次第爲別教,叁觀一心爲圓教,此即南嶽大師之叁番讀法。
智者大師複以十法界釋此經義:如謂佛法界,有佛法界之性,相,力,用等;菩薩法界,有菩薩法界之性,相,力,用等;乃至畜生法界,有畜生法界之性,相,力,用等是也。又若以任何法界爲主,即以余九法界爲伴,如是主伴相入,則成千如。又每一法界皆有依正二報,依正二報中即皆有法法之性,相,力,用;此二報皆以五蘊法爲體,五蘊法中亦各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則成叁千。而皆不外于此一念心中具之造之,何以故?以此一念心中,于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無欠無遺。圓教谛觀法,即欲使此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了然于此一念中,此即不思議之解脫也。觀此一念時,前念爲所觀之境,後念即能觀之智;至究竟顯現時,則即佛之甚深智慧矣。
又諸法之義,大至虛空世界,小至微塵鄰虛,均各名爲一法。譬諸微塵,亦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又譬之于火,以光爲相,以熱爲性,以燒爲作,以化爲用等。如是證明,如是說法,如是隨順衆生,即如是教化成就。一一法皆可作如是觀,固不必論其爲有爲、或無爲等法也。
庚二 重頌
辛一 頌前二妙
壬一 總頌二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叁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
此下重頌共二十一頌,前十七頌半頌法妙師妙;後叁頌半,勸信今說也。此總頌二妙。
壬二 別頌法妙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衆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此四頌半,重述佛智甚深難入之義。雲何難入?以是妙法離于言語文字之相,不易解示。等覺菩薩,雖信力堅固,亦祗證少分而已。
“諸佛弟子衆,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頌阿羅漢不堪了知佛智。已證阿羅漢果之報身爲最後身,以盡此報身則超出叁界生死,無後有也。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刹,盡思共度量,亦複不能知。
此頌舍利弗乃至十方利根,亦難測知佛智。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此頌辟支佛利根,亦難測知佛智。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此頌菩薩不能測知佛智。新發意菩薩,指初地以前菩薩言,初地前亦能證法,但未能不退耳。刹、梵語刹多羅,即國土世界之義。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
此頌十地以上菩薩亦難測知佛智。十地以上,如證不退等,仍在無明障中,尚帶有漏。
壬叁 別頌師妙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辛二 勸信今說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今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叁乘教義,悉是權說,皆非真實。衆生耽著小果,不知趨出進向大乘,故佛將以大法引之也。
己二 四衆驚疑發揚鹙子之請
四衆驚疑發揚鹙子之請,共分爲叁:一、蹑止初請,二、二止二請,叁、叁止叁請。每次佛止不說,用意各殊。初止者,以自證之智不可言顯,冀使衆生了知一真法性,本不應求之于語言名相。再止者,舍利弗因中根難悟,再申請說,佛雖允許而又止說,以衆生求法之心若未誠切,雖爲說之不能受益。叁止者,欲聞心切者固可爲說,而不欲聞者亦當俟其請退,免啓疑謗而增彼罪也。
庚一 蹑止初請
辛一 大衆懷疑
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蹑、踵蹑之義。舍利弗踵前文世尊止勿複說之後,而初次請說也。自今者世尊句以下,至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段,均爲會衆懷疑之念。佛說解脫,我亦得到涅槃,即是誤以二乘涅槃爲佛之究竟解脫,故不知如來殷勤稱歎之義。
辛二 鹙子啓請
壬一 長行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衆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壬二 偈頌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叁昧、禅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爲雲何?願佛爲解說!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爲是究竟法?爲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爲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首述世尊自歎所證智德之妙,次述在會叁乘、天、龍、人衆之疑,以顯欣慕欲聞之意。究竟法、指滅谛言。所行道、指道谛言。聞佛說法,發生慧命,故曰佛口所生子。如實說,契于實理而說也。
庚二 二止二請
辛一 長行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驚疑有數義:著小乘者,謂涅槃即是佛果,此外何由更有佛法!生顛倒見者,謂佛自語後先矛盾。增上慢者,不信佛說,益滋疑謗。已證小乘果者,自悔未從大乘法修入。凡此均屬驚疑之義。佛知其必當驚疑而先揭破之者,正以此種驚疑爲非是,而期以大法除斷之也。舍利弗言會衆利根智慧,正表堪能聞受之意。
辛二 偈頌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
庚叁 叁止叁請
辛一 止說
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此佛第叁次止說。蓋此品說法,乃佛稱本心而說,非堅固深信樂聞而遽予開示,必召驚疑;又將使增上慢之比丘等,不惟不獲利益,反因疑謗而生過失。慢有七種:一、通常之慢,自謂智慧功德過人,是爲慢。二、過慢,智慧功德與人相等,而自高以輕人,慢上加慢,是爲過慢。叁、慢過慢,智慧功德實不及人,而反自謂過人,是爲慢過慢。四、我慢,即我相之最著者,例如自命甚高;因有此我相,遂獨見己之優勝而益顯他人之不己若,是爲我慢,爲諸慢之根本。五、增上慢,如始得初禅自謂已證初果,甫得第四禅便謂已證阿羅漢,其實所證者不過暫能降伏煩惱,並未除斷。如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迨定力既完之後,應墮地獄,是爲增上慢,恒爲修行者之通病。六、卑劣慢,自謂我不如人,然亦何求于人,以是任意慢人,是爲卑劣慢。七、邪慢,于一切是非曲直不加審察,而自執著于先入之邪見,慢侮一切,由是因果報應都不之信,是爲邪慢。增上慢、爲此七慢中之一。專言比丘者,比丘爲四衆之首,故以比丘攝四衆。佛意:此增上慢比丘,若聞今說一乘妙法,必疑與前說之二乘法互有是非抵觸,發生妄語過失,將不待升入四禅天之後而即墮地獄,故雲將墜大坑。佛以大悲故,于彼等未退席以前不忍即說。頌言法妙者,佛以二乘權說爲一乘之方便,未經宣示以前人莫之知,故曰妙。此善巧之法,所由爲增上慢者不易敬信也。
辛二 請說
壬一 長行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舍利弗以宿命之智,謂此多數會衆,久蒙叁世諸佛之教化,必能敬信。佛不可以少數人之故,止而不說。長夜、喻生死煩惱之昏闇,冀佛以妙法智慧之光饒益之也。
壬二 重頌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爲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此爲已請說。
“是會無量衆,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此爲衆請說。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爲此衆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此爲人己總請。
己叁…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