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

  丙一 正明权实三根得记

  丁一 初周说法

  戊一 世尊晓喻

  己一 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

  第一周说法中,约分为四:一、世尊晓喻,二、鹙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佛为授记是也。方便一品,全属世尊晓喻。本品复分四条,兹先释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二深者、智慧深及智慧门深也。智慧、谓诸佛自证之智慧,智慧门、谓诸佛教化之门。先唱者、首先标举及称扬咏叹之义,所以启在会大众之欣慕渴仰,坚其欲闻信受之心也。

  庚一 长行

  辛一 叹所证所说法妙

  壬一 总标胜妙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先已入无量义处三昧,中经放光照境等瑞相,及弥勒、文殊问答已竟,始复出于三昧。安详者、从容不迫,出入自在之义。起者、佛在三昧中身心不动,现复从不动法界中重现三轮不思议教化之相也。在会大众有天龙八部及诸大菩萨等众而首告舍利弗者,以舍利弗智慧功德为声闻众中之上首也。又不告文殊师利诸大菩萨等者,因此经正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若对大乘众,即无所谓开显;故此经开显,正为对治二乘,尤为接引二乘之上根,故特告舍利弗,使不著于小果涅槃而趣于大果涅槃。又若不告声闻而告诸菩萨,彼声闻等众,且将疑此妙法系佛为菩萨说,而与己等无与,将何以启其歆慕而生信受乎?

  佛首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此智慧乃诸佛自证所成就之智,虽等觉菩萨亦不及了解。约摄为五义:一、智慧之体性,即真如,即实相。二、智慧之相,即根本智及后得智之二无漏智,于一切法界种种性相因果差别无不了知。三、智慧之伴,即六度万行庄严功德等是;无不以智为先导,以根本、后得二智为总持。四、智慧之因,即因解而起行,因行而证位,因证而成就佛果万德圆满之智觉等是。五、智慧之境,谓若空、若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一切诸法,皆名为一切种;此一切种之境界,即为一切种智之境,即下文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以上五义,总显佛之智慧,惟有如是智慧,故为甚深无量。甚深有五义:一、自体甚深,智慧体性即真如实相故。二、自义甚深,智之义相即佛之二智,非九法界众所能及故。三、内证甚深,佛智自证,余智难及。四、依止甚深,以此智慧以法界法性为依止故。五、无上甚深,以佛所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智,等于无等之真如法性故。

  由此五义,故曰甚深。无量者,如空无尽,不可以数限量之义。又、众生无量,即众生之心欲无量,即一切随顺教化之差别智无量;而佛之根本智,既超过于此无量之一切差别智,故亦为无量。

  智慧门,指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及其境界而言,兼教门、行门二种。门以能通能入为义。经言佛智慧门难解难入,即其门甚深之义,约释为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五义。难见者,以等觉菩萨所见佛之境界,尚为其少分,非即佛之究竟境界故。难觉者,以等觉菩萨尚非究竟觉故。难知者,以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了知,余不得故。难解者,以非思量分别可解故。难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语言文字可入故。由此五难,益显甚深之义。

  壬二 释斯胜妙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因断二疑,故须别释。二疑者何?一、声闻众以为佛证涅槃,我等亦行佛法而证涅槃,胡为我等不能了知佛智?二、佛之言教,即佛之智慧门。所云三界二十五有诸苦,悉由贪、嗔、痴所自招受,应修三十七道品等行,今我声闻等如法修习,已证无学得阿罗汉果,已为圆满,胡云不能了知佛智?以上二疑,皆由声闻等众不知自证之果,仅解脱于三界生死,尚未得无明漏尽,于一真法界之根本、后得二智悉未亲证也(凡如法修持之声闻:利根须三生,钝根须六十劫,始证阿罗汉果)。佛曾亲事无量诸佛,则教门甚深;尽行无量道法,则行门甚深;勇进则非仅自了;名称普闻则为佛所叹增己功德,众所知识增人功德,非二乘独了之无闻者可比;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则自证者不可思议;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则化度众生虽随契理契机之宜,根性未熟者仍难了解。以上、明佛智慧门甚深,难解难入,为二乘人所不能知。

  辛二 叹能证能说师妙

  壬一 总标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法性身佛,本无自他之相及成佛之相可得,此云成佛其义有二:一为因圆果满之报身佛,二、为机缘成熟出现世间之应身佛。应身佛多为众生示现而来,故有成佛之相。又能证一真法界之智,即为报身佛;能起身口意三轮不思议教化之智,即为应身佛。

  此总标佛说一切法度一切众,悉已成就,无不圆满具足也。种种因缘有三义,即经文下云无数方便、知见波罗蜜、及念观等是。譬喻之义如下。佛所自证之实相,为语言文字所不能及,非假佛之方便智无由委曲显现。故佛法本无可说,而佛所说法悉就各类众生心量所及之语文以为开示。例如本经佛所说者为妙法,惟一堕名相即已非佛所自证之法,故妙法二字即是等于譬喻。所有种种经文,亦即谓之种种譬喻可也。

  壬二 别释

  “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别释中分四,本节具别释中之三。

  一、自令离诸著以上,属种种方面。佛既成就种种功德教化众生,因众生心欲无量,故方便亦无量。九法界众生各有所著,各著于自类之境界、自类之知见,故不能超出于自类。如修行各众之证四果、证十地者,均易各著于自所现造之境界;修外道者,尤各自著于所执之境界。惟佛以大悲方便,随类现身,广为开示,引离诸著。

  二、自皆已具足以上,属种种知见。佛于一切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波罗蜜、即究竟,此即后得智。

  三、自禅定解脱三昧以上,属种种念观。广则难度量,大则难包举,深则难测知,远则难追及,均赞如来知见。无量、即四无量心,无碍、即四无碍辩,力、即十力,无所畏、即四无畏,禅定、即四禅八定,解脱、即八解脱,三昧、即三摩提。谓佛于一切法无不了知,为种种念观成就。

  “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此下属别释之四、种种言词。种种言词复分为六:一、种种成就,二、语言成就,三、相成就,四、堪成就,五、无量种成就,六、随顺众意为说修行法成就。自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句以上,为种种成就。谓佛于若空若有,世出世间,一切等觉菩萨所未曾有之法,悉皆深入,洞无涯际,究竟成就。自悦可众心以上,为语言成就。佛法本无可说,亦无能说之者,佛以甚深之方便智,分别众生心欲,契理契机以为之说,故名为巧。因能柔软,遂悦众心。自不须复说句以上,为相成就。以能证故能说,因能说益显能证。取要言之者,显佛于一切菩萨所未曾有之法悉已成就。而止不复说者,于佛之成就赞叹至极,以为无容再说,适益启会众歆慕欲闻之心。正为世尊说法方便善巧之相,故曰相成就。自难解之法句以上,为堪成就。以成就第一希有,堪能证说故。自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句以上,为无量种成就,以诸法实相无尽,唯佛智亦无尽故。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随顺众意为说修行法成就也,谓随顺九法界说种种法。在种种言词成就中,有证有说,即因说显证。如经云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及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等语,即显能证,均为显境言词。又经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及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又所谓诸法如是性相力用等语,即显能说,均为显义言词。

  诸法、指一切法,实相即法性。若以法性言之,虽一字一义亦无可立;若以法相言之,随举一法皆有性、相、力、用等十种。犹虑此十种不足以尽之,故复云诸法之本末究竟等,以明一法之有无量义也。相、即可名之相,即可取以为法之分际者。法、有变迁者,有不变迁者,有显现者,有不显现者。变迁者为相,不变迁者即名为性;显现者为相,不显现者即名为体。法之性、相、体三者,各有业用,即名为力。有所作为,故名为作。又诸法皆从因与缘生,皆有其果与报。从此一法生彼一法者,此一法即为因;彼一法助成此一法者,彼一法即为缘。如谷种因日光与水分而生芽,谷种为因,水日为缘。芽即其果,生芽即为其报也。本末究竟者,以法性为本,即以法相为末,法相之最高最后之果,即为究竟。以上种种,佛无不如实了知,即无不称性而说,此为随顺众意说法成就。

  依玄赞及法华论,有五种问词:即何等法,何体法,何似法,云何法,何相法,以释明诸法之性、相、力、用等。略述如下:如问:法为何等法?答言:如是相,如是性。以诸法非一法,总摄有为、无为等法,相即有为法,性即无为法也。如问:法为何体?答言:如是体。以有为法相以五蕴为体,无为法性以五蕴法为体也。如问:法果何似?答言:如是力,如是作。以常住之法具有力能,无常之法全假造作也。如问:云何为法?答言: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以有为法从因缘生,故有果报;无为法不从因缘生,则无果报也。如问:法为何相?答言: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本末究竟等,即为诸法之通相也。

  若依天台教义空假中三观法释之:即将一切法之假名分别指示,谓如是相、如是性…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