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
丙一 正明權實叁根得記
丁一 初周說法
戊一 世尊曉喻
己一 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
第一周說法中,約分爲四:一、世尊曉喻,二、鹙子領解,叁、如來述成,四、佛爲授記是也。方便一品,全屬世尊曉喻。本品複分四條,茲先釋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二深者、智慧深及智慧門深也。智慧、謂諸佛自證之智慧,智慧門、謂諸佛教化之門。先唱者、首先標舉及稱揚詠歎之義,所以啓在會大衆之欣慕渴仰,堅其欲聞信受之心也。
庚一 長行
辛一 歎所證所說法妙
壬一 總標勝妙
爾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先已入無量義處叁昧,中經放光照境等瑞相,及彌勒、文殊問答已竟,始複出于叁昧。安詳者、從容不迫,出入自在之義。起者、佛在叁昧中身心不動,現複從不動法界中重現叁輪不思議教化之相也。在會大衆有天龍八部及諸大菩薩等衆而首告舍利弗者,以舍利弗智慧功德爲聲聞衆中之上首也。又不告文殊師利諸大菩薩等者,因此經正開叁乘之權,顯一乘之實,若對大乘衆,即無所謂開顯;故此經開顯,正爲對治二乘,尤爲接引二乘之上根,故特告舍利弗,使不著于小果涅槃而趣于大果涅槃。又若不告聲聞而告諸菩薩,彼聲聞等衆,且將疑此妙法系佛爲菩薩說,而與己等無與,將何以啓其歆慕而生信受乎?
佛首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以此智慧乃諸佛自證所成就之智,雖等覺菩薩亦不及了解。約攝爲五義:一、智慧之體性,即真如,即實相。二、智慧之相,即根本智及後得智之二無漏智,于一切法界種種性相因果差別無不了知。叁、智慧之伴,即六度萬行莊嚴功德等是;無不以智爲先導,以根本、後得二智爲總持。四、智慧之因,即因解而起行,因行而證位,因證而成就佛果萬德圓滿之智覺等是。五、智慧之境,謂若空、若有、若有爲、若無爲、若有漏、若無漏一切諸法,皆名爲一切種;此一切種之境界,即爲一切種智之境,即下文雲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以上五義,總顯佛之智慧,惟有如是智慧,故爲甚深無量。甚深有五義:一、自體甚深,智慧體性即真如實相故。二、自義甚深,智之義相即佛之二智,非九法界衆所能及故。叁、內證甚深,佛智自證,余智難及。四、依止甚深,以此智慧以法界法性爲依止故。五、無上甚深,以佛所究竟圓滿無上菩提之智,等于無等之真如法性故。
由此五義,故曰甚深。無量者,如空無盡,不可以數限量之義。又、衆生無量,即衆生之心欲無量,即一切隨順教化之差別智無量;而佛之根本智,既超過于此無量之一切差別智,故亦爲無量。
智慧門,指佛教化衆生之方便、及其境界而言,兼教門、行門二種。門以能通能入爲義。經言佛智慧門難解難入,即其門甚深之義,約釋爲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五義。難見者,以等覺菩薩所見佛之境界,尚爲其少分,非即佛之究竟境界故。難覺者,以等覺菩薩尚非究竟覺故。難知者,以佛境界惟佛與佛乃能了知,余不得故。難解者,以非思量分別可解故。難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語言文字可入故。由此五難,益顯甚深之義。
壬二 釋斯勝妙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因斷二疑,故須別釋。二疑者何?一、聲聞衆以爲佛證涅槃,我等亦行佛法而證涅槃,胡爲我等不能了知佛智?二、佛之言教,即佛之智慧門。所雲叁界二十五有諸苦,悉由貪、嗔、癡所自招受,應修叁十七道品等行,今我聲聞等如法修習,已證無學得阿羅漢果,已爲圓滿,胡雲不能了知佛智?以上二疑,皆由聲聞等衆不知自證之果,僅解脫于叁界生死,尚未得無明漏盡,于一真法界之根本、後得二智悉未親證也(凡如法修持之聲聞:利根須叁生,鈍根須六十劫,始證阿羅漢果)。佛曾親事無量諸佛,則教門甚深;盡行無量道法,則行門甚深;勇進則非僅自了;名稱普聞則爲佛所歎增己功德,衆所知識增人功德,非二乘獨了之無聞者可比;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則自證者不可思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則化度衆生雖隨契理契機之宜,根性未熟者仍難了解。以上、明佛智慧門甚深,難解難入,爲二乘人所不能知。
辛二 歎能證能說師妙
壬一 總標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法性身佛,本無自他之相及成佛之相可得,此雲成佛其義有二:一爲因圓果滿之報身佛,二、爲機緣成熟出現世間之應身佛。應身佛多爲衆生示現而來,故有成佛之相。又能證一真法界之智,即爲報身佛;能起身口意叁輪不思議教化之智,即爲應身佛。
此總標佛說一切法度一切衆,悉已成就,無不圓滿具足也。種種因緣有叁義,即經文下雲無數方便、知見波羅蜜、及念觀等是。譬喻之義如下。佛所自證之實相,爲語言文字所不能及,非假佛之方便智無由委曲顯現。故佛法本無可說,而佛所說法悉就各類衆生心量所及之語文以爲開示。例如本經佛所說者爲妙法,惟一墮名相即已非佛所自證之法,故妙法二字即是等于譬喻。所有種種經文,亦即謂之種種譬喻可也。
壬二 別釋
“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叁昧。
別釋中分四,本節具別釋中之叁。
一、自令離諸著以上,屬種種方面。佛既成就種種功德教化衆生,因衆生心欲無量,故方便亦無量。九法界衆生各有所著,各著于自類之境界、自類之知見,故不能超出于自類。如修行各衆之證四果、證十地者,均易各著于自所現造之境界;修外道者,尤各自著于所執之境界。惟佛以大悲方便,隨類現身,廣爲開示,引離諸著。
二、自皆已具足以上,屬種種知見。佛于一切境界,無不究竟了知。波羅蜜、即究竟,此即後得智。
叁、自禅定解脫叁昧以上,屬種種念觀。廣則難度量,大則難包舉,深則難測知,遠則難追及,均贊如來知見。無量、即四無量心,無礙、即四無礙辯,力、即十力,無所畏、即四無畏,禅定、即四禅八定,解脫、即八解脫,叁昧、即叁摩提。謂佛于一切法無不了知,爲種種念觀成就。
“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此下屬別釋之四、種種言詞。種種言詞複分爲六:一、種種成就,二、語言成就,叁、相成就,四、堪成就,五、無量種成就,六、隨順衆意爲說修行法成就。自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句以上,爲種種成就。謂佛于若空若有,世出世間,一切等覺菩薩所未曾有之法,悉皆深入,洞無涯際,究竟成就。自悅可衆心以上,爲語言成就。佛法本無可說,亦無能說之者,佛以甚深之方便智,分別衆生心欲,契理契機以爲之說,故名爲巧。因能柔軟,遂悅衆心。自不須複說句以上,爲相成就。以能證故能說,因能說益顯能證。取要言之者,顯佛于一切菩薩所未曾有之法悉已成就。而止不複說者,于佛之成就贊歎至極,以爲無容再說,適益啓會衆歆慕欲聞之心。正爲世尊說法方便善巧之相,故曰相成就。自難解之法句以上,爲堪成就。以成就第一希有,堪能證說故。自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句以上,爲無量種成就,以諸法實相無盡,唯佛智亦無盡故。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隨順衆意爲說修行法成就也,謂隨順九法界說種種法。在種種言詞成就中,有證有說,即因說顯證。如經雲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及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等語,即顯能證,均爲顯境言詞。又經雲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及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究竟,又所謂諸法如是性相力用等語,即顯能說,均爲顯義言詞。
諸法、指一切法,實相即法性。若以法性言之,雖一字一義亦無可立;若以法相言之,隨舉一法皆有性、相、力、用等十種。猶慮此十種不足以盡之,故複雲諸法之本末究竟等,以明一法之有無量義也。相、即可名之相,即可取以爲法之分際者。法、有變遷者,有不變遷者,有顯現者,有不顯現者。變遷者爲相,不變遷者即名爲性;顯現者爲相,不顯現者即名爲體。法之性、相、體叁者,各有業用,即名爲力。有所作爲,故名爲作。又諸法皆從因與緣生,皆有其果與報。從此一法生彼一法者,此一法即爲因;彼一法助成此一法者,彼一法即爲緣。如谷種因日光與水分而生芽,谷種爲因,水日爲緣。芽即其果,生芽即爲其報也。本末究竟者,以法性爲本,即以法相爲末,法相之最高最後之果,即爲究竟。以上種種,佛無不如實了知,即無不稱性而說,此爲隨順衆意說法成就。
依玄贊及法華論,有五種問詞:即何等法,何體法,何似法,雲何法,何相法,以釋明諸法之性、相、力、用等。略述如下:如問:法爲何等法?答言:如是相,如是性。以諸法非一法,總攝有爲、無爲等法,相即有爲法,性即無爲法也。如問:法爲何體?答言:如是體。以有爲法相以五蘊爲體,無爲法性以五蘊法爲體也。如問:法果何似?答言:如是力,如是作。以常住之法具有力能,無常之法全假造作也。如問:雲何爲法?答言: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以有爲法從因緣生,故有果報;無爲法不從因緣生,則無果報也。如問:法爲何相?答言: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本末究竟等,即爲諸法之通相也。
若依天臺教義空假中叁觀法釋之:即將一切法之假名分別指示,謂如是相、如是性…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