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兼豎界而言矣。地獄、非有定處,非無定處,非別有處,亦非別無有處,原義即指各器世間之苦趣而言。阿鼻、雲無間,即無休息之義。阿鼻地獄居地之最下,苦無休息之所也。阿迦尼吒、有頂之義,即色界天中之色究竟天。最高之天,以無色界之非非想處天爲最,然爲定中之空境,無依報,無方所,故佛光不能照及。惟色究竟天有果報色,故佛光亦照至此天爲止。
丙二 光中所見
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複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釋光中所見,共分爲叁:一、生死流轉,即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是也。趣、歸趣之義,以六道衆生所造有漏之業,不出叁種:一、造惡業者,趣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惡趣。二、造五戒十善業者,趣人道及欲界諸天。叁、造不動業,如修有漏諸禅定者,趣色界、無色界諸天。是爲六趣衆生。盡見者,盡見此諸趣衆生,造何種因趣何種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輪回不息。于東方萬八千土,一一顯現于佛光之內。二、叁寶出現,即衆生以佛光故,能于彼淨國土中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說法;並親見諸聲聞四衆修行得道,複見彼諸大菩薩以何因緣而發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儀行菩薩道是也。叁、佛化流行,謂于佛光中見諸佛應化示現,行圓示寂,及以佛身之堅固身分舍利,建造寶塔,以明佛滅後之行化。乙六 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佛光照境,顯現種種瑞相,故大衆遂生渴望聞法之心。因既現如是相,必說如是法也。
丙一 彌勒示相懷疑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叁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彌勒已曾親近供養諸佛,爲一生補處菩薩,與文殊菩薩同爲釋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對此瑞相之因緣,已一目了然,本無有疑。但爲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大衆,特于此示現懷疑,因問征答以顯露將說妙法蓮華之一線消息耳。神變、即神境變。佛有十八變神通,地動爲震動變,放光爲流布變,皆爲瑞相。世尊、梵語爲婆伽梵。婆伽梵具六義,其一義爲最尊,故譯稱世尊。佛既入于叁昧,身心俱寂,一切聲聞、天、人等衆,無能令佛由定而起。佛在定中,雖雷鳴、地震亦不能動。故彌勒雲:今有此希有事,不能向佛親問,當以問誰,及誰能答此問也。不可思議,即不可以思量擬議、測度而知其因緣也。法王、指佛言,佛于一切法均能自在,爲萬法之王,故稱法王。文殊師利、具根本妙智之德,最初證法性,能生正智;且在一切法會中皆爲上首,又爲諸法王子中之最多親近諸佛者,于法會之因緣事實必多經驗,故彌勒欲問之也。彌勒既知文殊曾見此瑞相因緣之事,可知彌勒亦既已知之矣。
丙二 衆人實心生惑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此衆人實心生惑也。念者,心緣前境,重作是想之謂。
丙叁 彌勒申意問因
丁一 長行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長行,即散文體,如本節之辭。
丁二 重頌
戊一 頌所見瑞相
己一 依世間之威儀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旃檀香風,悅可衆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衆鹹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梵語祇夜,此譯應頌。每四句爲一偈,即一頌也。重頌,即下節之四字偈也,重頌即重述前文之意。重頌有二義:或爲後到法會者令得全聞,或爲未甚了解者使之易解。
己二 放光照境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
己叁 所見六趣衆生
“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己四 所見叁寶出現
庚一 諸佛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于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菩薩、阿羅漢,皆爲出世之聖人,故佛爲聖主。師子、獸中之最勇猛無畏者,佛能斷衆生一切疑惑,使之由凡入聖,故以師子爲喻。佛說法時,必具因緣,即以佛之大悲心爲因,以衆生之樂欲爲緣,能以無量譬喻顯明佛法,使衆生得因開示而悟入于佛之知見也。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爲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述所見佛爲聲聞說四谛法也。能知厭苦,則不生貪、嗔、癡之煩惱。涅槃、即滅苦解脫之法。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爲說緣覺。
此述所見佛爲緣覺說因緣法也。緣覺、無師自悟,從十二因緣修入者。其人本有福德,曾種福田,至因緣成熟時,遂志求解脫生死之勝法。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爲說淨道。
此述所見佛爲叁界內之菩薩,說無上菩提之清淨道也。無上慧、即無上菩提。淨道、即由自心清淨般若所生之道也。
庚二 結前生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庚叁 菩薩修行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此總述諸大菩薩求道因緣。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碼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辇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叁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驷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複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述所見菩薩行布施波羅蜜之道。金銀車馬等物爲外施,身肉頭目等爲內施,
妻子爲內外施,言一切施與也。所施之人經未指明,大概布施有二意:一、因恭敬,如布施以供養諸佛及師友等是。二、因悲憫,如施濟貧乏,救其求不得苦等是。布施之時歡喜欣樂,則無勉強之意,回向佛道,即于施與時,不見能施之我,不見所施之人,不見所施之物,叁輪空寂,是爲不住相布施,故不起福報,是即回向佛道之布施也。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舍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此述菩薩行持戒波羅蜜。詣佛向道,遂舍家國,遵佛律儀,被著佛服,此即能持淨戒之表示。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此述菩薩行忍辱波羅蜜。處靜窮經,耽研佛法,是爲谛察法忍,能攝一切忍,即忍辱之義。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述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因求佛道發起猛利之樂欲,名被甲精進,以被甲入陣接戰之勇猛爲喻也。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述菩薩行禅定波羅蜜。離欲者,遠離色、聲、香、味、觸五欲之樂。處閑絕緣以修禅定,已得初禅能超欲界,更深修習遂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之五神通,此爲安住禅定。此僅五通無漏盡通者,以未至佛境故。又以般若智慧修習禅定者,合掌贊佛,隨境能定,此爲辦事禅定。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爲衆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衆而擊法鼓。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爲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此述所見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以加行之智修習佛道,疑而能問,意樂不壞故能志固。佛子定慧具足,即已證于根本智。說法欣樂,即已滿足後得智也。破魔、破煩惱之魔。擊法鼓、即以智慧振法性而發教言也。又菩薩不喜恭敬,反之即不怒毀謗,八風不動,是智德也。放光濟苦,又即菩薩之悲德也。──以上次第述所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之道。以下複雜序之。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述精進。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此述持戒。戒能出生人、天、叁乘乃至于佛,故淨戒如寶珠。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此述忍辱。凡未得謂得,少得謂多得者,名爲增上慢人。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此述禅定。戲笑則心起散亂,故應離。癡眷屬則不求脫離五欲,故亦應離。心戒散亂,惟自攝念以修于定。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直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旃檀寶舍,衆妙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此述布施。旃檀、香水之名。臥具,非僅寢臥之具、包房舍而言。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此述般若。說寂滅法,爲後得智。觀法性空,爲根本智。心無所著,求無上道,爲加行智。
己五 所見佛化流行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此言恒沙國土供…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一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