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能證第一義之不思議智爲因,不同外道對生滅無常說有常。以外道初不知常不思議之自因相,去自證聖智境遠矣。故常不思議非彼所應說。
辛五 辨小無
“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叁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聲聞不知生死涅槃一切法無性,其差別悉由自心分別之所現,實見有生死可怖畏,不知生死實相本空,在生死即本無生死,乃妄計灰身滅智之未來根塵境界悉滅以爲涅槃,不達藏識轉爲庵摩羅清淨識自覺聖趣爲大涅槃。故佛法依凡愚說有叁乘,以不知生死涅槃一切唯心故。所以凡外在分段生死中流轉,二乘在變易生死中流轉也。夫外道有四倒,二乘亦有四倒,涅槃經雙破之,此中亦雙破之。故如來之常不思議,確非凡外及二乘所可得而有。
辛六 顯大有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于彼應當修學”。一切法不生不滅,皆十方諸佛金口同宣,以一切皆自心現非有非無故。即有而空,故有即非有;即空而有,故無亦非無。一切法皆性離空有,愚夫迷于佛智所明非有非無之一切法不生,遂妄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二分別境。不知聖智自證境界,根、身、器界皆藏識所變現之法,離于能攝取之識見、能攝取之影像之二種分別也。凡愚墮于生住滅二見中,非有即無,皆是妄想,非聖智也。結誡于大乘所有之常不思議應當修學。
己二 辨初治地五性差別
庚一 長行
辛一 總標
“複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雲何爲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上來顯常不思議,唯修大乘行、證如來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發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別之故也。性者、體性及種姓義,如言佛性之性;種性是種族姓氏意。無間者、契證義,言有契證于五乘法之五姓也。五無間種性者,謂一、依聲聞種性證入聲聞乘。二、依緣覺種性證入緣覺乘。叁、依如來種性證入如來乘。四、依不定種性證入于叁乘:謂此類衆生在因上種性未定,以上叁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緣而證何果;未入菩薩不退位之前,叁乘進退無定。五、各別種性,亦曰無種性,謂無出世種性。各別、言異類受生之異生,亦曰凡夫。前叁乘之果皆不能悟入,遇佛法只能增長人天之福報,不遇佛法則退入外道;以升天爲涅槃,墮落惡趣,故出世叁乘無分也。常不思議、唯佛菩薩能證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無始生死相續以來即有此五性差別也。
“附佛性有無辨”
佛性有無,古說各異,根據差別,诤論繁興。有雲:情與無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雲: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成佛。有雲:叁無二有。皆依聖言判斷,各無過失可訾。須知佛性一名,名同實異,後人據其名同而爭有無,不知所诠之實有異,故不能決。一、情與無情皆有佛性者,是以聖智所證之第一義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爲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來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爲佛性,當然情與無情皆有,無間于有生命之動物及無生命之植礦物也;故此說決不錯。二、說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對無情已有所揀。蓋無情者,即無心識靈覺之謂。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覺知爲自相,如水以濕、火以熱爲自相,不濕、不熱即非水火,故不覺必非心。覺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無心之無情則無佛性。有情衆生迷染不覺,然實際非不覺,何以故?特其覺較低耳。
如言冷暖,冷無別法,不過熱度低耳。故衆生雖在迷而覺仍有,既然有覺,即有佛性,只需發揮擴充,漸漸增長至于圓滿,即名成佛。叁、說叁無二有者,如此經之五種性辨:第一、聲聞種性,第二、緣覺種性,第五、各別種性之叁類無佛性;第叁、如來種性,第四、不定種性之二類有佛性。聲聞、緣覺雖無佛性,得證涅槃,有出世性;各別衆生之外道、凡夫則不具佛性,且無出叁界性:故此叁無佛性。如來性正具頓入菩提之佛種,不從余乘而入;不定種性,或先入二乘而轉入佛乘,性既不定,趨證何乘先後不同,但終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說,則情、無情無差別可言;就次說,則有情無差別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經叁無二有之差別者,則依有情藏識中具有無漏智種否而辨。無種性者,即無無漏智種,不具出世之因。如聞佛法、不過善業增長、惡業減少;不遇佛法,叁惡道充滿,人天減少耳。又對出世無漏智種之具足不具足有叁乘別,具生空、法空智則爲如來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則爲聲聞性及緣覺性。聲聞以悟四谛而證生空,緣覺以悟十二因緣而證生空,一則聞佛音聲而悟,一則觀察因緣變化而悟,悟門不同,所證同在生空。不定種性法空智不強,聞二乘法心生退墮,往昔舍利弗尊者先發大乘心,後以行菩薩道爲難,退證小果。未證第七不退住菩薩,有退心。此就衆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別。就佛平等願言,如法華經說: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出世,所謂悉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願方便平等熏習爲增上緣,衆生終必成佛,所謂“佛種從緣起”也。故此經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別,亦明依智證真無差別也。”辛二 別說壬一 聲聞
“雲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雲何知衆生有聲聞種性?若彼于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如實能證知,而斷諸法顛倒分別,聞佛說時,舉身皆得法喜,知樂修習,對緣起法不發悟不起修,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悟後且無間修習,乃至得第八地──初果向曰一地,初果曰二地,乃至得四果曰八地──阿羅漢果,能斷煩惱但不能斷無明習氣。雖已度過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未度也。分段、有分限、限量,形段、段落意,叁界、六道之生死曰分段。無論四生、十二類,有生必有死,在何一類或何一道,果報壽命皆有一定限量形段,化生亦有一定時限,依報、正報亦有一定大小,升至非非想天,縱有八萬大劫長壽,然報盡時仍然輪回,至人、畜之分段,更明了矣。度分段生死,亦即所謂叁界內生死解脫;變易生死、爲出世叁乘有,依其所證,本可不受此死,而由大悲願力資助,先存能受生死業種,受身上求下化,非業力所縛之業系苦相。若成佛時,此業識轉爲清淨識,不受熏、不變矣。所作已辦,能于人、天、外道衆中,作大吼雲:生死已盡,淨行已立,不受後有。因上修人無我,果上得解脫知見也。
壬二 各別種性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衆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衆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複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爲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各別種性,前總標敘在第五,此乃先說者,蓋文內帶誡聲聞也。謂凡夫中之外道,在邪定聚內,以覺知我、人、衆生、壽者、養育者、及士夫作者,爲證涅槃。長養、即養育義,外道計身心存在,必由有一個能長養者之我。有說八種、或十六種,各各都是我差別相。作如是觀,觀到一種我相,即可涅槃;如印度尼犍子計見我得涅槃。複有計一切法因作者有,作者、即造物主,不生不滅,只要見此主宰,超離世外,與之合一,即成涅槃。彼皆執人我法我爲涅槃,心外取物,無解脫分。
執法我者,通于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未出生死而妄作出世想。菩薩爲轉彼各別惡見故,應當修學。
壬叁 緣覺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爲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緣覺乘無間種性,聞說趨證各別緣法,各別離散,驚喜之極,毛豎淚流。離十二緣,不著愦鬧。更聞現種種身,種種神變,其心信受隨之而入。斯時佛子若知彼之種性,方便爲說中乘令悟。聲聞要聞法以分別,緣覺開引不須多聞。覺悟之後,亦現神通而不說法,所以見有神通,最契其機而生悲喜,此緣覺乘無間種相。
壬四 如來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刹殊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親證入如來乘種性,有四種所證法;唐譯本所證法有叁種,蓋合第一第二而爲一也。一、四種所證法者:即證法相叁自性法──妄計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而能悟入。二、證法性叁無自性──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而能悟入。合之曰:親證諸法相性而悟入。叁、由證得佛自覺聖智,即一切種智。四、證了等虛空器世界無量無邊佛刹廣大之相。趨證此四及聞觀內外法一切唯心,頓入無畏,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壬五 不定性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叁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不定性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