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淨土論講要▪P6

  ..續本文上一頁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世間之慈悲,與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間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慈悲,是以無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叁:一、生緣慈,二、法緣慈,叁、無緣慈。緣衆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緣慈;不見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緣慈;以無功用而起慈悲,是無緣平等慈。衆生于無苦中而妄起苦,是極苦惱。如此苦惱衆生,如處大火宅中,菩薩能以大慈悲心,令離根本苦,得究竟樂:故曰: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離我執之心,故功成則圖一己之享受。菩薩不然,菩薩願生安樂世界,爲憐愍一切衆生,不是以極樂世界來供養自己。故菩薩依智慧爲本而起方便,作回向利他之行;憐愍一切衆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有此叁種相違法,則大菩提心不成;離此叁種相違法,成大菩提心而大乘義門成就。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不以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凡不爲自利而起,即能無染;世之立功業作大事者,有爲自受樂之心,即有染心。菩薩不爲自身,故無染心。不爲自身成無染清淨,是唯自身清淨。若能拔一切衆生苦,令一切衆生皆得清淨,是爲成就安清淨心。不但令一切衆生離苦,且令一切衆生證得無上菩提之覺法樂,是爲樂清淨心。若以叁清淨心與叁德相對,無染清淨是斷德,安清淨是恩德,樂清淨即是智德。叁清淨法與菩提心相應隨順,故曰:隨順菩提法門滿足。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以前叁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者:般若有叁: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叁、實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語,此雲智慧;方便是華言,梵語漚和。修一切方便行,皆令證入實相故,方便攝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知一切法空無住著故,般若攝取方便。般若即攝方便,方便即攝般若。方便若離般若,即起我執;般若若離方便,即著空見。維摩偈雲:“智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方便智慧解,無方便慧縛”。以般若而行方便,則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學法上所顯金剛、佛母,亦即顯般若、方便不離義。如鳥飛空,鳥喻方便,空喻般若。鳥無空不行,空無鳥等飛行,亦不顯空有無礙用。喻方便無般若不行,般若無方便無用。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叁種皆障菩提心者:叁乘菩提,皆須破我,若不離我心,則菩提不成。故我心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離我而不安衆生,與大乘心亦不相合。若假安樂衆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實,尤不與大乘菩提心相應。故須離叁障,方爲大菩提心。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妙樂勝真心者,依涅槃經說,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叁德不即不離,不偏不倚,即是妙樂勝真心。如此叁心成就妙樂勝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無上菩提心,亦即是實相無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禅宗諸祖心心相傳,即傳此心。正顯禅中有淨,淨中有禅,即禅而淨、即淨而禅也。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此總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叁攝歸智慧、方便二心;所遠離之心攝歸無障心,無染清淨等叁心攝歸勝真心。菩薩由如是等心能生淨國土者,以由菩薩依如是心,證得清淨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報土,由報土而成變化淨土,故曰能生清淨國土也。

  丙四 結明五門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由上觀成涅槃叁德,成大菩薩,故曰:菩薩摩诃薩。自在、即自由義。前五門中禮拜身業,贊歎即口業,作願即是意業。觀察即智業;觀察中雖必有相應心心所,而正能觀察唯屬于智慧故。回向即方便智業,以無相無著,始能回向,若無有智何能無著!普通所稱業深障重,以爲業是唯屬不善;然在事業與行業上講,業有善、有不善,有有漏、有無漏,非全屬不善。如修淨土法門爲修淨業,即屬善業。文中複有二字,非謂除此五門之外另有五門,即謂依此五門、複有成就五種功德義也。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門。由前五門,複漸成就此五種功德者:禮拜即是身業,由此禮拜一次,即與極樂相近一步,故由禮拜成就近門,即與極樂相近之門。將內心中之至誠恭敬之心表示于語言之中,謂之贊歎。以稱名贊德必有音聲,由此音聲能令聞者獲利,而成大法會衆。又吾人誦彌陀經,即有天人等衆同來聞法,同來護持,成大法會,故由贊歎能成大會衆門。作願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對向極樂世界,如是專念,定能往生極樂宅中,故由作願成就宅門。觀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觀察極樂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諸物顯現眼前,明了觀察,故由觀察成就屋門。回入娑婆等苦界,即回向義。如已入屋,複入園林作諸遊戲,故回向門名成就園林遊戲地門。前四成就爲入極樂世界功德;後一爲出極樂世界功德。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以身禮拜蓮池會上佛及菩薩之因,即得往生彼國之果。于禮拜時,觀察依正功德,願以此身命歸投極樂,思此禮拜之身著地時即已往生極樂。所謂一心歸命極樂世界,即此義也。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廬山遠公,定中叁次得見極樂淨土,不須舍此報身,始得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而衆生爲業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淨業,即得舍離煩惱業報之身,往受極樂清淨報身。往生既由報身,故由身業禮拜之行,得生極樂之果。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贊歎之中,最簡便者爲稱如來名。如來名號,攝有種種功德,稱如來名即稱如來真實功德。若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亦有稱揚之義,然不如稱名簡便。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光,稱揚阿彌陀佛即稱揚佛之光明無量。從佛光明能顯依正主伴法會大衆自他差別之無量法衆,故由稱揚佛光無量,得入極樂世界大會衆數。有生極樂不得入大會衆,乃由疑心念佛,雖生極樂、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會衆聽聞佛法。依如來光明想修行者,依如來光明修行觀想,能令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于自心顯現,起信樂心。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平時之心散亂浮泛,不能專一,見聞嗅覺知于色等五塵境上,流轉不息。若專歸向極樂世界,將一切散亂心洗滌淨盡,即是一心。專念者,無論定心、散心,皆是刹那生滅,不過在定心中,雖有生滅以緣一境相續而自不覺其生滅。散亂心刹那生滅,有時間斷,如一刹那眼識緣色境生,二刹那耳識緣聲境生,使眼識間斷。若能一心,則刹那無間,名爲專念。一心專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亂雜心,即得寂靜。所謂“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也。叁昧、此雲定,前之禮拜、贊歎是散心修,此之作願是定心修,故曰叁昧行。由叁昧行得入蓮花藏世界者,蓮花藏世界即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叁昧境界,依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一心專念無間,成叁昧行,則極樂之叁昧境現前,故能入極樂世界之華藏世界。能入蓮華藏世界,即入阿彌陀佛之實報莊嚴土──他受用土。常人修淨土,只有禮拜、贊歎二門,若能修此作願門,即得入蓮華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論,此即九品中之上品上生,如龍樹等初地菩薩之往生淨土。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觀是依止而起,前禮拜、贊歎是止之資糧,若至加行精進,即正是止。于止前多修禮拜、贊歎,遠離魔難,則修止易成。觀須于止後方成,故曰以專念觀察。彼處、即佛之功德莊嚴處。法味樂、即無上菩提覺法樂。

  修淨土者,但依禮拜門修,雖得生變化淨土不聞佛法;依禮拜贊歎二門修,生變化淨土能入大會衆中見佛聞法;依禮拜、贊歎、作願叁門修,得入實報莊嚴他受用土;依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四門修,能于受用淨土了知觀察,得真實受用。如人入室,不能微細了知觀察,于室中物不得真實受用;若能詳細觀察了知即得隨意自在受用。菩薩往生淨土,亦複如是。

  前之作願,證入初地;此之觀察,即由初地漸次增進乃至證得圓滿菩提,受用種種法味之樂。

  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亦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大乘菩提之心,須有普遍度脫一切衆生之心,否則無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夫求樂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樂;二乘自了之心,修二乘法──四谛、十二因緣──亦得自了,皆不須發大乘菩提之心。往生淨土法門,是“大乘種姓界”──前偈頌中已詳言之,須發大乘菩提之心。既發大乘菩提之心,本爲入一切苦惱世界普度衆生,故菩薩修前四門後,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度生之回向,須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方能做到。因爲地上菩薩才有回入苦惱世界,普度衆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住極樂中,聽聞佛法,只可以自所修功德,先作發願之回向。

  慈悲心即爲公爲衆之心,爲無限量無邊際之公衆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心而發願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醫師學醫爲人治病,若無病者可治,醫師之功不顯。菩薩亦然,若不度衆生,所成之妙用不顯。雖有妙用,亦等于無。故菩薩之報身,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不動,必以應化身入生死園煩惱林中,令衆生速斷煩惱,出生死苦,同生極樂,共證菩提。遊戲神通至教化地者,八相成道,及示現凡夫二乘菩薩等,皆菩薩之遊戲神通。生死煩惱之園林,即菩薩之教化地。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回向行成就應知。

  此結前四,成自利行;後一成利他行。然菩薩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利,非爲自利而成自利。

  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修前五門,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證圓滿菩提。雲速得者,就第一近門而論,較流轉生死者,已爲迅速。若至四門、五門,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淨行者,于此五門當勤修習,速成佛果!

  (雨昙記)(見海刊十七卷九期)

  

《往生淨土論講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別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