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世间之慈悲,与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间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慈悲,是以无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三:一、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缘众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缘慈;不见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缘慈;以无功用而起慈悲,是无缘平等慈。众生于无苦中而妄起苦,是极苦恼。如此苦恼众生,如处大火宅中,菩萨能以大慈悲心,令离根本苦,得究竟乐:故曰: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离我执之心,故功成则图一己之享受。菩萨不然,菩萨愿生安乐世界,为怜愍一切众生,不是以极乐世界来供养自己。故菩萨依智慧为本而起方便,作回向利他之行;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有此三种相违法,则大菩提心不成;离此三种相违法,成大菩提心而大乘义门成就。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以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凡不为自利而起,即能无染;世之立功业作大事者,有为自受乐之心,即有染心。菩萨不为自身,故无染心。不为自身成无染清净,是唯自身清净。若能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是为成就安清净心。不但令一切众生离苦,且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之觉法乐,是为乐清净心。若以三清净心与三德相对,无染清净是断德,安清净是恩德,乐清净即是智德。三清净法与菩提心相应随顺,故曰:随顺菩提法门满足。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以前三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者: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语,此云智慧;方便是华言,梵语沤和。修一切方便行,皆令证入实相故,方便摄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知一切法空无住著故,般若摄取方便。般若即摄方便,方便即摄般若。方便若离般若,即起我执;般若若离方便,即著空见。维摩偈云:“智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方便智慧解,无方便慧缚”。以般若而行方便,则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学法上所显金刚、佛母,亦即显般若、方便不离义。如鸟飞空,鸟喻方便,空喻般若。鸟无空不行,空无鸟等飞行,亦不显空有无碍用。喻方便无般若不行,般若无方便无用。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三种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须破我,若不离我心,则菩提不成。故我心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离我而不安众生,与大乘心亦不相合。若假安乐众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实,尤不与大乘菩提心相应。故须离三障,方为大菩提心。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妙乐胜真心者,依涅槃经说,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德不即不离,不偏不倚,即是妙乐胜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亦即是实相无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禅宗诸祖心心相传,即传此心。正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即禅而净、即净而禅也。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此总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三摄归智慧、方便二心;所远离之心摄归无障心,无染清净等三心摄归胜真心。菩萨由如是等心能生净国土者,以由菩萨依如是心,证得清净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报土,由报土而成变化净土,故曰能生清净国土也。
丙四 结明五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由上观成涅槃三德,成大菩萨,故曰:菩萨摩诃萨。自在、即自由义。前五门中礼拜身业,赞叹即口业,作愿即是意业。观察即智业;观察中虽必有相应心心所,而正能观察唯属于智慧故。回向即方便智业,以无相无著,始能回向,若无有智何能无著!普通所称业深障重,以为业是唯属不善;然在事业与行业上讲,业有善、有不善,有有漏、有无漏,非全属不善。如修净土法门为修净业,即属善业。文中复有二字,非谓除此五门之外另有五门,即谓依此五门、复有成就五种功德义也。
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门。由前五门,复渐成就此五种功德者:礼拜即是身业,由此礼拜一次,即与极乐相近一步,故由礼拜成就近门,即与极乐相近之门。将内心中之至诚恭敬之心表示于语言之中,谓之赞叹。以称名赞德必有音声,由此音声能令闻者获利,而成大法会众。又吾人诵弥陀经,即有天人等众同来闻法,同来护持,成大法会,故由赞叹能成大会众门。作愿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对向极乐世界,如是专念,定能往生极乐宅中,故由作愿成就宅门。观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诸物显现眼前,明了观察,故由观察成就屋门。回入娑婆等苦界,即回向义。如已入屋,复入园林作诸游戏,故回向门名成就园林游戏地门。前四成就为入极乐世界功德;后一为出极乐世界功德。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以身礼拜莲池会上佛及菩萨之因,即得往生彼国之果。于礼拜时,观察依正功德,愿以此身命归投极乐,思此礼拜之身著地时即已往生极乐。所谓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即此义也。往生之义,若就意识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庐山远公,定中三次得见极乐净土,不须舍此报身,始得往生。若就赖耶报体而言,赖耶普遍十方,而众生为业所障不能成就极乐报身;若修净业,即得舍离烦恼业报之身,往受极乐清净报身。往生既由报身,故由身业礼拜之行,得生极乐之果。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赞叹之中,最简便者为称如来名。如来名号,摄有种种功德,称如来名即称如来真实功德。若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亦有称扬之义,然不如称名简便。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光,称扬阿弥陀佛即称扬佛之光明无量。从佛光明能显依正主伴法会大众自他差别之无量法众,故由称扬佛光无量,得入极乐世界大会众数。有生极乐不得入大会众,乃由疑心念佛,虽生极乐、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会众听闻佛法。依如来光明想修行者,依如来光明修行观想,能令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自心显现,起信乐心。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平时之心散乱浮泛,不能专一,见闻嗅觉知于色等五尘境上,流转不息。若专归向极乐世界,将一切散乱心洗涤净尽,即是一心。专念者,无论定心、散心,皆是刹那生灭,不过在定心中,虽有生灭以缘一境相续而自不觉其生灭。散乱心刹那生灭,有时间断,如一刹那眼识缘色境生,二刹那耳识缘声境生,使眼识间断。若能一心,则刹那无间,名为专念。一心专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乱杂心,即得寂静。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礼拜、赞叹是散心修,此之作愿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莲花藏世界者,莲花藏世界即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一心专念无间,成三昧行,则极乐之三昧境现前,故能入极乐世界之华藏世界。能入莲华藏世界,即入阿弥陀佛之实报庄严土──他受用土。常人修净土,只有礼拜、赞叹二门,若能修此作愿门,即得入莲华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论,此即九品中之上品上生,如龙树等初地菩萨之往生净土。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观是依止而起,前礼拜、赞叹是止之资粮,若至加行精进,即正是止。于止前多修礼拜、赞叹,远离魔难,则修止易成。观须于止后方成,故曰以专念观察。彼处、即佛之功德庄严处。法味乐、即无上菩提觉法乐。
修净土者,但依礼拜门修,虽得生变化净土不闻佛法;依礼拜赞叹二门修,生变化净土能入大会众中见佛闻法;依礼拜、赞叹、作愿三门修,得入实报庄严他受用土;依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门修,能于受用净土了知观察,得真实受用。如人入室,不能微细了知观察,于室中物不得真实受用;若能详细观察了知即得随意自在受用。菩萨往生净土,亦复如是。
前之作愿,证入初地;此之观察,即由初地渐次增进乃至证得圆满菩提,受用种种法味之乐。
出第五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大乘菩提之心,须有普遍度脱一切众生之心,否则无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夫求乐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乐;二乘自了之心,修二乘法──四谛、十二因缘──亦得自了,皆不须发大乘菩提之心。往生净土法门,是“大乘种姓界”──前偈颂中已详言之,须发大乘菩提之心。既发大乘菩提之心,本为入一切苦恼世界普度众生,故菩萨修前四门后,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度生之回向,须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方能做到。因为地上菩萨才有回入苦恼世界,普度众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住极乐中,听闻佛法,只可以自所修功德,先作发愿之回向。
慈悲心即为公为众之心,为无限量无边际之公众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心而发愿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医师学医为人治病,若无病者可治,医师之功不显。菩萨亦然,若不度众生,所成之妙用不显。虽有妙用,亦等于无。故菩萨之报身,虽常住莲华藏世界不动,必以应化身入生死园烦恼林中,令众生速断烦恼,出生死苦,同生极乐,共证菩提。游戏神通至教化地者,八相成道,及示现凡夫二乘菩萨等,皆菩萨之游戏神通。生死烦恼之园林,即菩萨之教化地。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
此结前四,成自利行;后一成利他行。然菩萨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利,非为自利而成自利。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修前五门,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证圆满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门而论,较流转生死者,已为迅速。若至四门、五门,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净行者,于此五门当勤修习,速成佛果!
(雨昙记)(见海刊十七卷九期)
《往生净土论讲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