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应化,亦不殊胜。今极乐国中之菩萨,能不离于极乐而往十方普度应化,是为殊胜。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萨真实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实修行,常往十方世界作教化众生之事业。菩萨常转离一切烦恼垢之*轮,虽或现佛身及菩萨身,而报身安住不动。故偈曰: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也。开诸众生淤泥华者,淤泥中之莲花,无日光之照,花不能开。众生亦然,虽有善根种子,如无菩萨应化开导亦不成就。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菩萨之应化身,非离此处而应化彼处,是于起一心动一念之间,都能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教化众生。不但菩萨之教化方法有种种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种种方便,随机教授。与念佛法门相应者,教以念佛;与禅定法门相应者,教修禅法;令众生如法修行,灭除无明烦恼,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间慈善家之只能暂止众生之苦,不能永灭众生苦因。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极乐菩萨化生十方世界,无一世界不去化生,曰无余。化生如此,放光亦然。此言极乐菩萨不仅往至十方普度众生,亦往十方供养诸佛,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菩萨何故能往十方供养恭敬赞叹诸佛?以菩萨无功用道,不起分别,能任运往游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萨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萨至无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现世尊虽已涅槃,然有佛像之存在、经典之流布,众生依佛教法,犹可修行乃至证果,仍为有佛世界。有根本无有佛法之世界;众生永无闻法之日,生死无有了脱之期,其苦等于地狱!而菩萨以大悲心而生极乐,故以慧眼了知此无佛法之世界而发愿往生,弘宣佛法,建立三宝。使不见不闻之众生,了知真实法性,然后如解修行,得证道果。其所开示建立之法,犹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萨有菩萨之功德而不普度众生,虽有功德亦等于无,故菩萨一有功德即当教化众生。地藏菩萨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即此义也。
丁二 结归一法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应知。
观察门中分别观察三种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观察三种功德,总结归成一句法摄。向说者,指前所说三种功德庄严。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者,以三种功德成就之因,即阿弥陀佛之大愿心力。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于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后依誓愿之心、修誓愿之行,而成所誓愿之果──极乐世界。如摩尼宝珠,由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极乐世界即由阿弥陀佛之愿心而成。阿弥陀佛以愿心成此极乐世界作种种佛事,令众生断无尽之烦恼,证无上之菩提。
诸佛普度一切众生之大悲心愿虽同,而度生之方法有异。如此土释迦世尊,以语言音声说法度生,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众香国以香而为说法,乃至有以花及睡梦等而为说法度生。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即以所成之安乐世界,而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门。
欲生净土者,只须发愿即得往生,以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而阿弥陀佛誓愿之中,已有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之愿。是彼国土已含有摄受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铁之力。故愿生净土者,决定得生。平常得生净土,须至初地菩萨方能成就自他受用净土,其所成之净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发愿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极乐净土,不必须修满净土之因,可但由发愿往生而得。此虽于寻常所讲:“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证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违,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议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说不须如修初地菩萨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净土,即五不思议中之愿力不思议。
前分别观察中有二十九种功德,今总摄入一法句中,所谓一法句者,即清净法。此清净法,即清净法界,即佛无漏智所证之法性。佛以法性为身,法性亦佛之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四智菩提,四智是无漏无虚妄无颠倒智,此智为能证;与此智相应,为此智之所证者即清净法界。此清净法界,即佛之无为法身: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理智如如,离能所相。众生之范围有广有狭:最广之义,一切有情无情生灭诸法,皆谓之众生;以是众缘和合而生故。其次、除无情法,凡属有情,佛及菩萨乃至微细昆虫,皆是众生。其次、以众生与佛相对,佛非众生,菩萨及一切有情,是众生摄。其次、以众生与圣人相对,十法界中四圣非众生,六凡是众生摄。此中所云众生世间之众生,即摄佛与菩萨之众生义。
华严宗言世间有三: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正觉世间。本论言二世间,即将华严之正觉世间,摄归于众生世间也。有世间差别之相,皆为世间功德;若“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之无差别相,是为无漏之出世间相。此中虽言世间,然皆以无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间之世间也。
丙三 善巧回向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本论总有五门,别明观察即观察门。现讲如何善巧回向,即回向门。
五门之中,作愿门,正修奢摩他行;观察门,正修毗钵舍那行。礼拜、赞叹二门,即止观之前方便行,故总菩萨所修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而曰: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于五门中,作愿一门最为紧要,未作功德──礼拜、赞叹──之前,须先立愿;正作功德之时,亦须有愿。以有愿故则功有所归,心有所专;功有所归,则功不散失,如钱有绳,钱不散失。心有所专──发愿往生西方,则心专注于西方净土──则摄散归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婆舍那──由作愿门而起观察门──观察佛之依正庄严,则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双运。三种观察,是为广行。三摄于一,以一清净法界为总,是谓略行。成就柔软心者,心有烦脑则不柔软,犹如野马;若修止观,即能降伏一切烦恼,烦恼伏已则柔软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软忍,则贪著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能详细观察。故止观二门,须使柔软心成。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上讲回向所依之心,此处正讲回向之义。已有功德成就,方能回向,故须由前礼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进、念、定、慧之五善根,及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为善根三总相。其实、一切功德,皆可谓之善根。如念佛念至无有杂念,即成就一种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为根,成就念佛之善根。如乐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习惯,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之、造恶亦有恶根成就,如贪、嗔、痴三毒谓三毒根,所谓恶根性、劣根性是也。不善巧回向者,以有我执之心,所作功德皆为我而作,是有漏著相之功德,非出世无漏功德。此有漏功德,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回向,须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义。能不自求保持安乐,即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吾人念佛往生净土,非唯求自得处安乐,是为救拔一切众生之苦而生净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虽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令众生断烦恼,证菩提,方能拔除众生之苦本。净土法门,令人往生,虽未使众生即时断除烦恼,然生西方者即能离苦,亦渐能尽除烦恼,成无上觉。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回向,即违三种大乘菩提之心,若违大乘菩提之心,即违阿弥陀佛安立净土之本旨。修学佛法,要以无我心为出发点。若有我执,即成凡夫。故二乘人,从消极方面破除我执,证阿罗汉;大乘菩萨,以大悲心无我圆成佛果。
梵语萨迦耶见、此云身见,于身见而有我执。有此我执,即有贪爱、痴、慢。唯识论说我执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见分为我,为俱生我执;是我执心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识攀缘五蕴所起我执,通俱生及分别我执。要破我执须有般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执,断烦恼障,证生空理;破法我执,断所知障,证法空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有,无实个体,等于一个团体,须由众多份子和合而成;若离众多份子,则团体不成。吾人亦然,只有众缘和合假相之我,无有实体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实。由了生空,更进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蕴,亦是众缘和合而成,则五蕴亦空,成法空观。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贪著,不求自乐,故曰:依智慧…
《往生净土论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