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應化,亦不殊勝。今極樂國中之菩薩,能不離于極樂而往十方普度應化,是爲殊勝。如實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薩真實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實修行,常往十方世界作教化衆生之事業。菩薩常轉離一切煩惱垢之*輪,雖或現佛身及菩薩身,而報身安住不動。故偈曰: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也。開諸衆生淤泥華者,淤泥中之蓮花,無日光之照,花不能開。衆生亦然,雖有善根種子,如無菩薩應化開導亦不成就。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菩薩之應化身,非離此處而應化彼處,是于起一心動一念之間,都能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教化衆生。不但菩薩之教化方法有種種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種種方便,隨機教授。與念佛法門相應者,教以念佛;與禅定法門相應者,教修禅法;令衆生如法修行,滅除無明煩惱,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間慈善家之只能暫止衆生之苦,不能永滅衆生苦因。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極樂菩薩化生十方世界,無一世界不去化生,曰無余。化生如此,放光亦然。此言極樂菩薩不僅往至十方普度衆生,亦往十方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菩薩何故能往十方供養恭敬贊歎諸佛?以菩薩無功用道,不起分別,能任運往遊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薩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薩至無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釋迦世尊,現世尊雖已涅槃,然有佛像之存在、經典之流布,衆生依佛教法,猶可修行乃至證果,仍爲有佛世界。有根本無有佛法之世界;衆生永無聞法之日,生死無有了脫之期,其苦等于地獄!而菩薩以大悲心而生極樂,故以慧眼了知此無佛法之世界而發願往生,弘宣佛法,建立叁寶。使不見不聞之衆生,了知真實法性,然後如解修行,得證道果。其所開示建立之法,猶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薩有菩薩之功德而不普度衆生,雖有功德亦等于無,故菩薩一有功德即當教化衆生。地藏菩薩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即此義也。
丁二 結歸一法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應知。
觀察門中分別觀察叁種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觀察叁種功德,總結歸成一句法攝。向說者,指前所說叁種功德莊嚴。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者,以叁種功德成就之因,即阿彌陀佛之大願心力。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于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後依誓願之心、修誓願之行,而成所誓願之果──極樂世界。如摩尼寶珠,由大鵬金翅鳥心所成,此極樂世界即由阿彌陀佛之願心而成。阿彌陀佛以願心成此極樂世界作種種佛事,令衆生斷無盡之煩惱,證無上之菩提。
諸佛普度一切衆生之大悲心願雖同,而度生之方法有異。如此土釋迦世尊,以語言音聲說法度生,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衆香國以香而爲說法,乃至有以花及睡夢等而爲說法度生。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即以所成之安樂世界,而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門。
欲生淨土者,只須發願即得往生,以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而阿彌陀佛誓願之中,已有欲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之願。是彼國土已含有攝受十方世界衆生發願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鐵之力。故願生淨土者,決定得生。平常得生淨土,須至初地菩薩方能成就自他受用淨土,其所成之淨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發願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極樂淨土,不必須修滿淨土之因,可但由發願往生而得。此雖于尋常所講:“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證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違,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議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說不須如修初地菩薩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淨土,即五不思議中之願力不思議。
前分別觀察中有二十九種功德,今總攝入一法句中,所謂一法句者,即清淨法。此清淨法,即清淨法界,即佛無漏智所證之法性。佛以法性爲身,法性亦佛之無爲法身。真實智慧,即四智菩提,四智是無漏無虛妄無顛倒智,此智爲能證;與此智相應,爲此智之所證者即清淨法界。此清淨法界,即佛之無爲法身:以無分別智證無分別理,理智如如,離能所相。衆生之範圍有廣有狹:最廣之義,一切有情無情生滅諸法,皆謂之衆生;以是衆緣和合而生故。其次、除無情法,凡屬有情,佛及菩薩乃至微細昆蟲,皆是衆生。其次、以衆生與佛相對,佛非衆生,菩薩及一切有情,是衆生攝。其次、以衆生與聖人相對,十法界中四聖非衆生,六凡是衆生攝。此中所雲衆生世間之衆生,即攝佛與菩薩之衆生義。
華嚴宗言世間有叁:一器世間,二衆生世間,叁正覺世間。本論言二世間,即將華嚴之正覺世間,攝歸于衆生世間也。有世間差別之相,皆爲世間功德;若“言語道斷,心行寂滅”之無差別相,是爲無漏之出世間相。此中雖言世間,然皆以無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間之世間也。
丙叁 善巧回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本論總有五門,別明觀察即觀察門。現講如何善巧回向,即回向門。
五門之中,作願門,正修奢摩他行;觀察門,正修毗缽舍那行。禮拜、贊歎二門,即止觀之前方便行,故總菩薩所修四門──禮拜、贊歎、作願、觀察──而曰: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于五門中,作願一門最爲緊要,未作功德──禮拜、贊歎──之前,須先立願;正作功德之時,亦須有願。以有願故則功有所歸,心有所專;功有所歸,則功不散失,如錢有繩,錢不散失。心有所專──發願往生西方,則心專注于西方淨土──則攝散歸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婆舍那──由作願門而起觀察門──觀察佛之依正莊嚴,則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雙運。叁種觀察,是爲廣行。叁攝于一,以一清淨法界爲總,是謂略行。成就柔軟心者,心有煩腦則不柔軟,猶如野馬;若修止觀,即能降伏一切煩惱,煩惱伏已則柔軟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軟忍,則貪著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能詳細觀察。故止觀二門,須使柔軟心成。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上講回向所依之心,此處正講回向之義。已有功德成就,方能回向,故須由前禮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進、念、定、慧之五善根,及當知、已知、具知之叁無漏根爲善根叁總相。其實、一切功德,皆可謂之善根。如念佛念至無有雜念,即成就一種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爲根,成就念佛之善根。如樂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習慣,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之、造惡亦有惡根成就,如貪、嗔、癡叁毒謂叁毒根,所謂惡根性、劣根性是也。不善巧回向者,以有我執之心,所作功德皆爲我而作,是有漏著相之功德,非出世無漏功德。此有漏功德,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回向,須不求自身住持之樂。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義。能不自求保持安樂,即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如吾人念佛往生淨土,非唯求自得處安樂,是爲救拔一切衆生之苦而生淨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雖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令衆生斷煩惱,證菩提,方能拔除衆生之苦本。淨土法門,令人往生,雖未使衆生即時斷除煩惱,然生西方者即能離苦,亦漸能盡除煩惱,成無上覺。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回向,即違叁種大乘菩提之心,若違大乘菩提之心,即違阿彌陀佛安立淨土之本旨。修學佛法,要以無我心爲出發點。若有我執,即成凡夫。故二乘人,從消極方面破除我執,證阿羅漢;大乘菩薩,以大悲心無我圓成佛果。
梵語薩迦耶見、此雲身見,于身見而有我執。有此我執,即有貪愛、癡、慢。唯識論說我執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緣第八賴耶見分爲我,爲俱生我執;是我執心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識攀緣五蘊所起我執,通俱生及分別我執。要破我執須有般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執,斷煩惱障,證生空理;破法我執,斷所知障,證法空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有,無實個體,等于一個團體,須由衆多份子和合而成;若離衆多份子,則團體不成。吾人亦然,只有衆緣和合假相之我,無有實體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實。由了生空,更進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蘊,亦是衆緣和合而成,則五蘊亦空,成法空觀。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貪著,不求自樂,故曰:依智慧…
《往生淨土論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