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別說
太虛
──九年初夏在武昌龍華講經會說───
一 大乘起信說
二 皈命叁寶說
叁 馬鳴大士造大乘起信論意趣因緣說
四 摩诃衍一者法二者義說
五 依一心有真如門生滅門各總攝一切法二不相離說
六 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說
七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說
八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說
九 阿黎耶識有覺義不覺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說
十 所言覺義者說
一一 所言不覺義者說
一二 覺與不覺有二種相說
一叁 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說
一四 複次分別生滅相者說
一五 染淨熏習之淨法真如與染法之無明及妄心妄境界說
一六 熏習義者說
一七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說
一八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說
一九 染熏習至佛有斷淨熏習盡未來無斷說
二○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說
二一 複次真如用者說
二二 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說
二叁 對治邪執說
二四 信成就發心者說
二五 解行發心者說
二六 證發心者說
二七 修行信心分說
二八 總修施戒忍進行說
二九 別修止惡精進說
叁○ 修止觀行說
叁一 專念方便說
叁二 勸修利益分說
一 大乘起信說
一、何謂乘 乘者:謂今有法焉,能運行,可容載,依經過及前進之軌塗,就此出及彼達之界地,而譬如車乘也。據茲所譬之法,或將“見思十惡”爲運載衆生入叁惡道之“跛驢壞車”,當知此爲引伸之說,未是乘之正義。何者?以其等于冥行險阻而墮坑落塹,不得謂之有前進之軌塗及彼達之界地故,簡此不名乘故。依解深密等經論,說乘爲五:由人行五戒、十善還得爲人,其功僅于不墮惡趣、不失人生而已。然亦得乘名者,以今濁世之人,大都鮮有不造惡業當墮惡趣者;得五戒、十善以爲之仍運載入人道中,斯即具足乘之涵義,故得謂之乘也。或複簡除人乘亦不名乘,以從人道仍在人道,于乘所诠運載之以從此達彼之義未能顯著彰明也。故當從修十善、四無量心、九次第定,而由人入天以起乘義。唯應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如來乘之四乘耳。然更有他義:由人入天,亦未得謂之乘。以雖前進而仍有退故,以雖此出而仍有墮故,未離牽轉系纏之域故,猶憑業力招感之報故。故將此亦簡除,唯超脫業系輪回之出世叁乘耳。夫出世叁乘之于乘義,洵圓滿靡缺矣。顧彼聲聞之輩,但依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車乘,經過叁界、九地向解脫界前進,得出離流轉界而達到解脫界而已。此車乘之所以爲車乘,而何緣有是運載之以從此達彼之德用者,尚非所知也。故修聲聞行而證聲聞果者,亦于乘義未能圓滿,不得謂之乘。故唯有獨覺乘、菩薩如來乘之二乘耳。然彼獨覺之輩,雖能自得其法門用之建行致果,亦才窺得其本然之理,成辦自利而已。逮得自利,即能乘所乘俱舍,而未嘗知何爲有乘之真能乘者。故不能主其乘以自由施用,盡未來際乘之自運運衆,鹹度之離苦得樂,常住而常無住。故獨覺乘猶然未能圓滿乘義,不得謂之乘;唯一真乘,但是從菩薩而如來之大乘耳。
二、何謂大乘 大義、乘義,論中自有說明。立義分之所立,解釋分之所解,要不過此大義與乘義而已。第今更就淺顯者言之:一曰、大乘者,對非大乘以言之者也,乃揀別之辭也,所謂最上乘、菩薩乘、勝乘、佛乘是也。即揀別彼世間、出世間之余乘,非最上、非勝,非大士所乘乘之以成佛者;獨此是無上、最勝之大士所乘之成佛者,故特稱之大乘也。二曰、大乘者,絕對無余以言之者也,乃廣苞之辭也,所謂普爲乘、無量乘、一乘、圓乘、是也。即如衆生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盡之量爲大乘量:依心真如大乘體言之,本來無有迷妄雜染之世間法及真覺清淨之出世間法一切差別,而此一切差別之法,無不當體都是平等真如。依心生滅因緣大乘自體相用言之,一切迷妄雜染世間法是大乘智德、斷德之所由故,一切真覺清淨出世間法是大乘智德、恩德之所成故,亦無不都是大乘法者。故大乘者,不但爲菩薩,而善能普爲種種根性樂欲不同之衆生,而隨宜以成就人天及叁乘之行果者也。故大乘之爲乘,亦隨之而成無量無數差別之乘。凡所有乘之體、相、力用,舉不外乎大乘,無二圓遍,非擬議思量文字言說所可推測度知,莫得而名,強名之曰大乘耳。小車、人力車、馬車等,人、天乘也。自由車、自動車等,聲聞、獨覺乘也。電車、火車等,大乘也:此亦譬喻之余義也。
叁、何謂大乘信 論中嘗自說信心有四種義,今更助發明之。信者、精純正確之心,自性淨善,而有力能轉淨其余一切心心所法者也。故今此大乘信心之成就:第一、當如實了知心真如之大乘體,此即是一切法之最真實性。悟之與迷,唯視覺此、不覺此以爲判故。不如實知此,則無真實理,故不能有大乘信心。第二、當如實了知如來藏之大乘自體相,此即是自心中所本具之一切淨覺性德。不如實知此,則無殊勝性,故不能決定大乘信心。第叁、當如實了知如來法身具有大智、大悲叁輪不思議化無量無邊功能力用,恒能普于一切衆生界爲救、爲護。不如實知此,則無究竟義,故不能增長充足大乘信心。一心中如實知真實理,如實知殊勝義,如實知究竟義;則精純正確而能自淨淨余,發生一切功德,長養一切善根,謂之大乘信。
四、如何起大乘信 論中于分別發趣道相文中及修行信心分中,于如何起大乘信之義,亦嘗詳言之而深言之矣。今謂若在上上根利利智者,初用不著如何若何,佛祖出世皆爲多事。即不然,亦才聞便悟,悟便究竟。甚麼施、戒、忍、進、止、觀、皆不過是些沒用的閑家具。雖然、若不能真得如是,便切須按下頭來照顧足下,按部就班于施、于戒、于忍、于進、于止、于觀須循序修習;一法也不得缺少,一法也不得躐等。最要者、即在于施。施者、舍也:內一切舍,外一切舍,內外一切舍。若有一些些我我所法、玄妙理解、殊勝心境執著不舍者,便是蛇入竹筒,驢系木橛,差以毫厘,失以千裏,萬劫不能起大乘信。舍舍無犯故戒淨,舍舍無違故忍順,舍舍無住故進精,舍舍無起故止寂,舍舍無亂故觀徹。離、淨、順、精、寂、徹之極,則大乘信心自不起而起矣。又不然,則依大乘究竟義以專念一佛,尤爲起大乘信之不可思議勝方便法門。若真得發起大乘信心,信有根義、力義,以根義故于大乘但有增進而更無減退;以力義故能轉舍一切染心心所法,能轉得一切淨心心所法。故唯起信之難,信起則于大乘可坐而進也。
二 皈命叁寶說一、何謂歸命 歸者,投向、依靠、奉托等義。命者,生命。一切所有,皆由有生命而有意義價值;今既根本上連生命都投向奉托依靠了,尚何有放不下、舍不得的!換言之,此即表示信賴之極,連性命都交托他。縱使因信賴他故而有斷壞卻生命之困難,亦決不以之退失信心而不信賴他。若能如此,則此信心便更無有能破壞之者。所謂不壞信是也。吾人若沒有此生命以上最尊重最寶貴之信賴,便埋沒在生命的覆盆之下,執著我我所法,絕不能有出離、開放、超越、解脫之希望。雖然、此極尊重寶貴連生命都投向依靠奉托他的信賴,豈輕易可漫然妄許哉!故欲言皈命叁寶,則所皈命之叁寶,不可先一精審其究爲何指。
或雲:皈者敬奉,命者佛聖教命,皈命即是敬奉佛及諸聖所垂教命之意義。此則以吾人恭敬信奉之心爲能歸,而以命所歸之佛聖教命,說亦可通。然自以前解以“命”爲能歸,以“叁寶”爲所歸,爲皈命之正義。
二、何謂叁寶 詳核世出世一切所有法之最可寶貴尊重者,唯有佛、佛法、佛法僧之叁事也。佛何故爲第一極可寶貴尊重耶?十法界叁世間中此最勝故;所起身、口、意叁輪不可思議淨妙業用,常遍無礙自在故;所有無垢清淨識心靈覺,平等了知如如不二真性,及一切法自共差別因果之相,常遍無礙自在故;所現色身、器界,依中具正、正中具依,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常遍無礙自在故;有深悲愍,等同一體,能常遍救護覺悟度脫一切世間之有情衆故。此中最勝者,即大雄也;叁無礙自在,即大力也;大悲救世,即大慈悲也。爲佛果與因聖、小聖及天人等所不共之果德,亦即佛果上所成真如法身妙用,所謂大乘自體相用之用大是也。佛法何故極可寶貴尊重耶?以即是佛之一切功德法藏身聚之體及相故。體、即一切法真實不虛、常如不動之自性;相、即此自性本來深廣無際、含藏無盡、具有無量無數淨妙德相,隨緣顯現,能發生一切有情衆之理解。乃心真如大乘體,亦即如來藏大乘自體相也。佛法僧何故極可寶貴尊重耶?以即是依佛法之如實義起如實解,依佛法如實義解起如實修行之大衆故。佛與佛法,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佛法與佛法僧,亦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佛,即僧之果、法之用故;法,即佛之體、僧之理故;僧,即法之事、佛之因故;不離不異。果故、用故,體故、理故,事故、因故;不即不一。不即不一,故謂之別相叁寶;不離不異,故謂之同體叁寶。統而言之,則叁寶即“佛教”耳。
叁、何故皈命叁寶 此有二問:一、何故要皈命,不皈命不可乎?答曰:脆弱哉人生!身如泡沫,命如浮漚,入息不出,現世即謝。危險哉人生!莫知其所來,莫知其所往,盲人騎瞎馬,冥夜臨深谷。苦惱哉人生!有身則爲身累,不能脫離饑渴、冷熱、疲勞、淫欲、衰老、病痛等患晝夜煎迫。有世則爲世困,不能脫離飓、霾、淫、旱等,崎岖、波濤等,毒蟲、惡獸等,盜賊、刀兵、監禁、冤仇等,前後交逼。人生的真際如此,那連身命都歸奉的最高信賴要不要有,可不可沒有,還叩之各人自心耳!或謂:歸依便可,何必定要說出連性命都投托乎!但世間一切所謂我、所謂我所有的,皆是以有生命故有的。若不根本上連生命都歸奉,則其歸奉者便不窮盡、不徹底。是故不歸托則已,要歸托則必須成一個…
《大乘起信論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