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別說▪P3

  ..續本文上一頁依濕故有波浪,但應曰依水故有波浪也。然今亦不曰依法身故有生滅心而但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尤有深意:蓋如來藏本以名隱覆在依他起相中之自體相者,故言如來藏雖但指隱而未顯之自體相,而彼能隱覆此如來藏自體相之生滅心依他起相亦即與之同時而著;不同言法身則與能顯此法身自體相之一切波羅密功德同時而著也。言如來藏,雖但指不生滅之自體相,而生滅之依他起相亦即與之同時而著,故可見但是同時分別出性淨之自體相與業染之依他起相,而指業染之依他起相爲依性淨之自體相而起耳。知此、則本覺本不覺之義明甚,斷不致翹心妄執如來藏爲未有無明前之另一時期,而生“後時何故忽起無明”之疑也。觀此、又可見此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其立言之善,無以複加!二、生滅心何故要依如來藏而有乎  生滅心是依他起相,本無自存之體。所雲依他起者,謂依如來藏及無明所起,譬如波浪依水、依風而起。無明亦爲助緣,而親依之轉變而起之本因端在如來藏而已;猶波浪所親依之自體端在乎水。故生滅心必要依如來藏而有。

  八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說一、不生不滅何指耶  不隱不顯與隱顯和合,非一非異,名爲如來藏。不隱不顯何指?指真如體。隱顯何指?指自體德相,故非一;然自體德相由之隱而不失之所依,體即真如,真如所本來具有不可離滅之法即自體德相,故非異。此不隱不顯之真如,及不隱不顯與隱顯和合非一非異之如來藏,二皆此中所雲之不生不滅。二、生滅何指耶  前七轉識心心所、所變、所緣諸法,與第八識所受熏、所持種、所感報、所變現之諸法,皆此中所指之生滅也。

  叁、如何和合耶  本是一法,據義分之乃成真如、如來藏之不生不滅與八識生滅。此一法者,有時謂之衆生心,有時謂之一心,今在此處則謂之阿黎耶識。據彼二義,在此一法在義不相即,而在法又不相離,是故謂之和合。

  四、如何非一非異耶  此爲生滅,彼爲不生不滅,故非一。全水在波浪時,滅去波浪不但無水亦複無濕,非濕則無水,非水則無波,義尤可知,故非異。依他起法皆和合相,和合相義,法爾如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

  五、何義名爲阿黎耶識耶  阿黎耶此雲藏,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之叁義。成唯識論等多就我愛執藏以名此識,故其義稍狹。此論多就能藏以名此識,能藏通于異生、如來,故其義最寬;與成唯識論等所雲根本識、阿陀那識同義。此中真如、如來藏、阿黎耶叁位,雖不離不異而皆能盡收一切法,然其內容之深淺與外延之廣狹,亦殊不即不一。茲作圖以表之如下:

   生滅

   不生滅

   和合

   不生不滅

   無隱無顯

  外延以真如爲最廣,內容以阿黎耶識爲最深。就大乘以辨之:則真如、爲大乘非大乘之通體,如來藏、爲大乘之自體相,阿黎耶識、則爲大乘自體相用。從另一式觀之,又可爲圖如下:

   不隱顯不生滅

   隱顯不生滅

   隱顯生滅

  于此叁位相爲比對,就其各各特勝之一點以觀之:則真如者、大乘之體大,如來藏者、大乘之相大,阿黎耶識者、大乘之用大,又大乘之乘也。

  六、阿黎耶識有始終乎  阿黎耶識無始無終而可有一分有終。此義如何?以本來唯是此阿黎耶識,就此阿黎耶識內究之,而知有在隱而可顯之不生不滅自體相,則謂之如來藏。就此阿黎耶識外發之而爲叁細、六粗以及前七心心所法所變所緣諸法,則謂之心生滅。不問爲心生滅、爲阿黎耶識、爲如來藏之一切法,一一直下無隱無顯、無生無滅之真實常如體性,則謂之真如。此阿黎耶識之所以無始無終也。以悟真如故究竟得顯如來藏自體實相,而阿黎耶識一分和合染相永滅不有。此阿黎耶識之所以可有一分有終也。然此中真如、如來藏、阿黎耶識之分別,皆就原來位──凡夫位──以言之耳。若就究竟位──佛位──以言之,則常寂光真如、圓明自在如來藏、無垢清淨藏識、皆以名“如來法身”而無二無二分者也。如來法界藏身之量,正同凡夫阿黎耶識之量,具足自體相用。不過藏識是生滅牽轉晦昧雜染之相,而法身是常寂自在圓明清淨之相而已。

  九 阿黎耶識有覺義不覺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說

  阿黎耶識即衆生心,故雖說生滅門,而仍具真如、生滅之二門。展轉遞降言之,一根、一塵、一聲、一色、無不即衆生心全個,亦無不具真如、生滅二門。蓋動起即生滅,而靜止即真如。一切法一法,一法一切法,無乎不當無乎不然者也。而阿黎耶識者,即一切法之根本依也。其具有真如、生滅之二門,自不待辨。今克就此識自身于真如及生滅之特著者以言之,即覺與不覺是也。覺義、不覺義,論自分釋。于此今有疑者二:一、有覺不覺義能攝能生一切法  爲此識有覺不覺二義故,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耶?爲此識所有之覺與不覺,各各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耶?此有二說:一、謂論中但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不言二種義各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故直以此識有二種義故,故曰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耳。二、謂克就義相言之,此識有覺義故,能攝一切生一切出世間常樂真淨之法;此識有不覺義故,能攝一切生一切世間無常苦空無實不淨之法;是以此識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若就展轉言之,依始覺故說有本覺,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起始覺,依始覺故而同本覺;此則不覺待覺,覺待不覺,二義相有,亦複相無。以相無故,各能展轉攝一切法無欠無余;以相有故,各能展轉生一切法無欠無余。後文顯示染淨互相熏習起一切染淨法,義尤可證。故此二說,後說爲優。

  二、能攝能生之別  何故雙言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不單言能攝、亦不單言能生?若能攝與能生義各有殊,則其所殊者又安在耶?答曰:不生不滅自體相法,離生滅相,離因果相,故在真如如來藏雖複爲一切法所不能外,而但應言能攝而不得言能生。于一切法不能外于真如如來藏者,一一無不離生滅相、離因果相故。獨在依他所起一切功能業用之法,乃得有果生因滅、因滅果生之事,可言其能生所生之相。此識爲一切法種子識,能生一切法,乃是其唯一無二之功能,故于此處特表出之。真如但體,如來藏但自體相,故但能攝。阿黎耶識是自體相用,以有用故,故亦能生。今引大涅槃經以分別一切法生不生義如下:

  ┌真如…………………………不生不生。

  │    雖爲他法依之以生

  │如來藏………………………生不生。

  │    ,而在自爲不生。

  一切法一心┤藏識…………………………不生生、生生、生不生。

  │

  │意意識………………………生生、生不生。

  │

  └前五識………………………生生。

  一0 所言覺義者說此論所說藏識覺義一章,字句精圓,關節深隱。析取論文,略通貫之。

  一、第一義覺  直示覺之當體,體即如來平等法身。換言之,即是真如如來藏耳。覺之當體即是真如,而此真如遍爲覺不覺等一切法之當體,故曰平等法身,亦曰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在此第一義覺,絕不帶本覺、本不覺、始覺、究竟覺等對待假相,彼等對待假相,皆依此立。

  二、相對相待有本覺不覺始覺  此等對待假相,一一皆依第一義覺安立,一一當體即是第一義覺。而其對待安立次第,列爲五層:

  甲 依第一義覺立本覺……………………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非第一義覺可

  乙 本覺對始覺說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

  對之說本覺故

  始覺起修對治

  丙 以始覺同本覺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不覺究竟異故

  始覺之所

  丁 依本覺有不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覺者即此

  始覺之所

  戊 依不覺有始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起者以此

  八識  九相  十二支緣起

  ┌無明┐

  藏識  無明業相─┤  ├能引支

  └業─┘

  能 見 相──識─┐

  境 界 相──名色┤

  末那   ┌六入┤

  智  相─┤  ├所引支──現在

  └觸─┤

  意識  相 續 相──受─┘

  執 取 相──愛─┐

  計名字相──取─┼能生支

  前五  起 業 相──有─┘

  ┌生─┐

  業系苦相─┤  ├所生支──未來

  └死─┘

  叁、依始覺覺心源不覺心源立究竟覺非究竟覺  甲、叁乘內凡覺念滅相位:如凡夫人(能覺人),覺知前念起惡故(所覺法),能止後念令其不起(覺之效):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覺有限)。乙、小乘聖大乘賢覺念異相位: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能覺人),覺于念異(所覺法),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故(覺之效),名相似覺(覺有限)。丙、大乘聖覺念住相位:如法身菩薩等(能覺人),覺于念住(所覺法),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覺之效),名隨分覺(覺有限)。

  丁、大乘佛果覺念生相位:如菩薩地盡(能覺人),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所覺法),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覺之效),名究竟覺(覺無限)。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引經證成)。此中示修行佛法人,從粗至細由淺入深之漸進次序,簡明之極。複以能觀無念即爲向佛智故,則漸次即無漸次,而覺覺當體直顯第一義真覺。

  四、本覺不覺始覺究竟覺本來平等同一覺  生住異滅四相,皆因不覺有妄念故,依妄念所假立之妄相。覺之究竟無不覺故。唯覺無念;念且自無,依念所立初起及終滅等假相,尚何能有?譬如石女兒且自無,安有石女兒之生年及死月哉!圓覺離念;念且自無,念上初起相自更不可得。無初起故無念,無念故無不覺,故但有本覺,不得有不覺。不覺故有妄念,念妄故有假相。假相名爲衆生,衆生居在妄念。衆生居在妄念之內,猶吾人今居在宇…

《大乘起信論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