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湿故有波浪,但应曰依水故有波浪也。然今亦不曰依法身故有生灭心而但曰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尤有深意:盖如来藏本以名隐覆在依他起相中之自体相者,故言如来藏虽但指隐而未显之自体相,而彼能隐覆此如来藏自体相之生灭心依他起相亦即与之同时而著;不同言法身则与能显此法身自体相之一切波罗密功德同时而著也。言如来藏,虽但指不生灭之自体相,而生灭之依他起相亦即与之同时而著,故可见但是同时分别出性净之自体相与业染之依他起相,而指业染之依他起相为依性净之自体相而起耳。知此、则本觉本不觉之义明甚,断不致翘心妄执如来藏为未有无明前之另一时期,而生“后时何故忽起无明”之疑也。观此、又可见此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其立言之善,无以复加!二、生灭心何故要依如来藏而有乎 生灭心是依他起相,本无自存之体。所云依他起者,谓依如来藏及无明所起,譬如波浪依水、依风而起。无明亦为助缘,而亲依之转变而起之本因端在如来藏而已;犹波浪所亲依之自体端在乎水。故生灭心必要依如来藏而有。
八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说一、不生不灭何指耶 不隐不显与隐显和合,非一非异,名为如来藏。不隐不显何指?指真如体。隐显何指?指自体德相,故非一;然自体德相由之隐而不失之所依,体即真如,真如所本来具有不可离灭之法即自体德相,故非异。此不隐不显之真如,及不隐不显与隐显和合非一非异之如来藏,二皆此中所云之不生不灭。二、生灭何指耶 前七转识心心所、所变、所缘诸法,与第八识所受熏、所持种、所感报、所变现之诸法,皆此中所指之生灭也。
三、如何和合耶 本是一法,据义分之乃成真如、如来藏之不生不灭与八识生灭。此一法者,有时谓之众生心,有时谓之一心,今在此处则谓之阿黎耶识。据彼二义,在此一法在义不相即,而在法又不相离,是故谓之和合。
四、如何非一非异耶 此为生灭,彼为不生不灭,故非一。全水在波浪时,灭去波浪不但无水亦复无湿,非湿则无水,非水则无波,义尤可知,故非异。依他起法皆和合相,和合相义,法尔如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故。
五、何义名为阿黎耶识耶 阿黎耶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之三义。成唯识论等多就我爱执藏以名此识,故其义稍狭。此论多就能藏以名此识,能藏通于异生、如来,故其义最宽;与成唯识论等所云根本识、阿陀那识同义。此中真如、如来藏、阿黎耶三位,虽不离不异而皆能尽收一切法,然其内容之深浅与外延之广狭,亦殊不即不一。兹作图以表之如下:
生灭
不生灭
和合
不生不灭
无隐无显
外延以真如为最广,内容以阿黎耶识为最深。就大乘以辨之:则真如、为大乘非大乘之通体,如来藏、为大乘之自体相,阿黎耶识、则为大乘自体相用。从另一式观之,又可为图如下:
不隐显不生灭
隐显不生灭
隐显生灭
于此三位相为比对,就其各各特胜之一点以观之:则真如者、大乘之体大,如来藏者、大乘之相大,阿黎耶识者、大乘之用大,又大乘之乘也。
六、阿黎耶识有始终乎 阿黎耶识无始无终而可有一分有终。此义如何?以本来唯是此阿黎耶识,就此阿黎耶识内究之,而知有在隐而可显之不生不灭自体相,则谓之如来藏。就此阿黎耶识外发之而为三细、六粗以及前七心心所法所变所缘诸法,则谓之心生灭。不问为心生灭、为阿黎耶识、为如来藏之一切法,一一直下无隐无显、无生无灭之真实常如体性,则谓之真如。此阿黎耶识之所以无始无终也。以悟真如故究竟得显如来藏自体实相,而阿黎耶识一分和合染相永灭不有。此阿黎耶识之所以可有一分有终也。然此中真如、如来藏、阿黎耶识之分别,皆就原来位──凡夫位──以言之耳。若就究竟位──佛位──以言之,则常寂光真如、圆明自在如来藏、无垢清净藏识、皆以名“如来法身”而无二无二分者也。如来法界藏身之量,正同凡夫阿黎耶识之量,具足自体相用。不过藏识是生灭牵转晦昧杂染之相,而法身是常寂自在圆明清净之相而已。
九 阿黎耶识有觉义不觉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说
阿黎耶识即众生心,故虽说生灭门,而仍具真如、生灭之二门。展转递降言之,一根、一尘、一声、一色、无不即众生心全个,亦无不具真如、生灭二门。盖动起即生灭,而静止即真如。一切法一法,一法一切法,无乎不当无乎不然者也。而阿黎耶识者,即一切法之根本依也。其具有真如、生灭之二门,自不待辨。今克就此识自身于真如及生灭之特著者以言之,即觉与不觉是也。觉义、不觉义,论自分释。于此今有疑者二:一、有觉不觉义能摄能生一切法 为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耶?为此识所有之觉与不觉,各各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耶?此有二说:一、谓论中但言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不言二种义各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直以此识有二种义故,故曰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耳。二、谓克就义相言之,此识有觉义故,能摄一切生一切出世间常乐真净之法;此识有不觉义故,能摄一切生一切世间无常苦空无实不净之法;是以此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若就展转言之,依始觉故说有本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起始觉,依始觉故而同本觉;此则不觉待觉,觉待不觉,二义相有,亦复相无。以相无故,各能展转摄一切法无欠无余;以相有故,各能展转生一切法无欠无余。后文显示染净互相熏习起一切染净法,义尤可证。故此二说,后说为优。
二、能摄能生之别 何故双言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不单言能摄、亦不单言能生?若能摄与能生义各有殊,则其所殊者又安在耶?答曰:不生不灭自体相法,离生灭相,离因果相,故在真如如来藏虽复为一切法所不能外,而但应言能摄而不得言能生。于一切法不能外于真如如来藏者,一一无不离生灭相、离因果相故。独在依他所起一切功能业用之法,乃得有果生因灭、因灭果生之事,可言其能生所生之相。此识为一切法种子识,能生一切法,乃是其唯一无二之功能,故于此处特表出之。真如但体,如来藏但自体相,故但能摄。阿黎耶识是自体相用,以有用故,故亦能生。今引大涅槃经以分别一切法生不生义如下:
┌真如…………………………不生不生。
│ 虽为他法依之以生
│如来藏………………………生不生。
│ ,而在自为不生。
一切法一心┤藏识…………………………不生生、生生、生不生。
│
│意意识………………………生生、生不生。
│
└前五识………………………生生。
一0 所言觉义者说此论所说藏识觉义一章,字句精圆,关节深隐。析取论文,略通贯之。
一、第一义觉 直示觉之当体,体即如来平等法身。换言之,即是真如如来藏耳。觉之当体即是真如,而此真如遍为觉不觉等一切法之当体,故曰平等法身,亦曰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在此第一义觉,绝不带本觉、本不觉、始觉、究竟觉等对待假相,彼等对待假相,皆依此立。
二、相对相待有本觉不觉始觉 此等对待假相,一一皆依第一义觉安立,一一当体即是第一义觉。而其对待安立次第,列为五层:
甲 依第一义觉立本觉……………………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非第一义觉可
乙 本觉对始觉说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
对之说本觉故
始觉起修对治
丙 以始觉同本觉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不觉究竟异故
始觉之所
丁 依本觉有不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
觉者即此
始觉之所
戊 依不觉有始觉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起者以此
八识 九相 十二支缘起
┌无明┐
藏识 无明业相─┤ ├能引支
└业─┘
能 见 相──识─┐
境 界 相──名色┤
末那 ┌六入┤
智 相─┤ ├所引支──现在
└触─┤
意识 相 续 相──受─┘
执 取 相──爱─┐
计名字相──取─┼能生支
前五 起 业 相──有─┘
┌生─┐
业系苦相─┤ ├所生支──未来
└死─┘
三、依始觉觉心源不觉心源立究竟觉非究竟觉 甲、三乘内凡觉念灭相位:如凡夫人(能觉人),觉知前念起恶故(所觉法),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觉之效):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觉有限)。乙、小乘圣大乘贤觉念异相位: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能觉人),觉于念异(所觉法),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故(觉之效),名相似觉(觉有限)。丙、大乘圣觉念住相位:如法身菩萨等(能觉人),觉于念住(所觉法),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觉之效),名随分觉(觉有限)。
丁、大乘佛果觉念生相位:如菩萨地尽(能觉人),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所觉法),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觉之效),名究竟觉(觉无限)。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引经证成)。此中示修行佛法人,从粗至细由浅入深之渐进次序,简明之极。复以能观无念即为向佛智故,则渐次即无渐次,而觉觉当体直显第一义真觉。
四、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来平等同一觉 生住异灭四相,皆因不觉有妄念故,依妄念所假立之妄相。觉之究竟无不觉故。唯觉无念;念且自无,依念所立初起及终灭等假相,尚何能有?譬如石女儿且自无,安有石女儿之生年及死月哉!圆觉离念;念且自无,念上初起相自更不可得。无初起故无念,无念故无不觉,故但有本觉,不得有不觉。不觉故有妄念,念妄故有假相。假相名为众生,众生居在妄念。众生居在妄念之内,犹吾人今居在宇…
《大乘起信论别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