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整理僧伽製度論▪P6

  ..續本文上一頁宗│

  ├──────┤囂愦│  │寺,假曰天臺宗寺。各宗余處之寺,則或加以舊│

  │少室宗某某寺│  │ 所 │稱,或加以山名,假曰少室宗天童寺。此之區別│

  ├──────┤  │  │,猶日本各宗有本寺、支寺也。  │

  │南山宗某某寺│  │  │     │

  ├──────┼──┼──┼─────────────────────┤

  │  │  │  │菩薩學五明處,有醫藥明。佛號醫王,大士亦有│

  │佛教醫病院 │城廂│ 一 │藥王、藥上,救治病苦,衆善所尚,故每道區各│

  │  │  │  │設一所。    │

  ├──────┼──┼──┼─────────────────────┤

  │  │  │  │始生曰嬰兒,亦曰赤子,赤子之心曰仁。菩薩有│

  │佛教仁嬰院 │城廂│ 一 │嬰兒行,示同嬰兒,以爲主道。嬰孩不幸爲父母│

  │  │  │  │棄,收而養之,仁莫大也,故每道區各設一所。│

  ├──────┴──┴──┴─────────────────────┤

  │ 計每道區共有十所。   ┐   │

  │ 統計縣區則有行教院、法苑、尼寺、蓮社各一六 ├合計一叁八所。  │

  │ 所,宣教院共六四所。   ┘   │

  └──────────────────────────────────┘

   叁者省區列表如下:

  ┌──────┬──┬──┬─────────────────────┐

  │名  稱│地點│數目│  說    明  │

  ├──────┼──┼──┼─────────────────────┤

  │  │  │  │此爲一省佛教團體機關,譬在浙江則曰浙江持教│

  │持 教 院 │省城│ 一 │院,名教院者,依教秉持于僧,宣道于俗者也。│

  │  │  │  │行教院、宣教院,視此。   │

  ├──────┼──┼──┼─────────────────────┤

  │  │  │  │貧兒孤兒,衣食無靠,教育何處能受,當慈憫故│

  │佛教慈兒院 │省城│ 一 │,收養教之,扶植成人。仁嬰及七歲者,亦收于│

  │  │  │  │此。欲令博大,每省僅設一所。  │

  ├──────┴──┴──┴─────────────────────┤

  │ 計每省區二所。      │

  │ 統計道縣有行教院六四所,法苑六四所,尼寺六四所,蓮社六四所,宣教院│

  │ 二五六所,宗寺叁二所,醫病院四所,仁嬰院四所。  合計五五四所。 │

  └──────────────────────────────────┘

   四者、國舊部區列表如下:

  ┌────┬──┬──┬───────────────────────┐

  │名  稱│地點│數目│  說    明   │

  ├────┼──┼──┼───────────────────────┤

  │  │  │  │此爲中國本部佛法僧全體機關,包羅宏富,該攝僧俗│

  │  │  │  │。以園名者,昔佛住處曾曰祇園,而僧伽藍亦譯衆園│

  │佛法僧園│國都│ 一 │。園宜茂植名花佳卉,則又取譬相成。曰佛法僧園者│

  │  │  │  │,中國舊部住持叁寶全體之大根柢,皆栽于是故也。│

  │  │  │  │只宜有一,其理易明,與政相倚,故在國都;若隨教│

  │  │  │  │勢,亦可在武漢、或金陵、或上海耳。  │

  ├────┴──┴──┴───────────────────────┤

  │ 計國區一所。      │

  │ 統計省道縣有持教院一八所,宗寺五七六所,行教院一 合計九九七叁所。│

  │ 一五二所,法苑一一五二所,尼寺一一五二所,蓮社一 佛法僧園,另附設│

  │ 一五二所,宣教院四六零八所,慈兒院一八所,施醫院 銀行、工廠各一所│

  │ 七二所,仁嬰院七二所。    。  │

  └──────────────────────────────────┘

  二 教所建置式

  次言教所之建置式:夫藉相表真,所以圖造塔像,爲人天之良福田也。唯因典製儀,故有觀瞻化工,悟佛祖之深法門者。然則其建設顧可以苟乎?試粗述崖略焉:一者、佛法僧園:既以園名,亦成園式。須得一萬方丈地基,界園、環以短垣,夾道、蔭以行樹,竹木花果、亭臺舟車、淨沼清流、珍禽靈獸,佳蔬之畦,柔草之場,點綴略備,似祇園焉。試擬一圖,略見大意。

   佛法僧園

  詳此圖中,各有理致。略擇其要者說明之:園心則建佛塔,地基可二十五方丈。初層、豎高丈八,二層丈六,叁層丈五,四層丈四,五層丈叁,六層丈二,七層丈一,七層共高九十九尺。自下而上,每層橫減叁尺,設梯可以盤旋而上。第七層合尖處,余叁方尺。塔外彩雕天龍八部、執金剛神、護法神、護塔神、護戒神、護伽藍神等。塔內初層供叁大佛,如今叢林大殿。二層則供過去七佛,叁層供叁世叁千佛,四層供盡大藏經所稱諸佛,五層供華嚴經所稱諸佛,六層供密部中所稱諸佛,七層供毗盧遮那佛。法塔地基長闊可各二丈五尺,每層橫減,准上佛塔。塔外彩雕十法界衆生之圖像。塔內初層供華文大藏經,二層供高麗、日本、歐美、各國同異文藏經,叁層供蒙古、西藏、緬甸、暹羅等異文佛經;四層供古今僧尼士女善巧書畫者、虔誠手書裝置精美之佛經,及所繪佛菩薩之精美圖像等;五層供梵文貝葉之佛經。僧塔,廣長層級與法塔同。塔外彩雕人王、長者、居士、梵志,師儒、道士、優婆塞、優婆夷,及各外教師徒,乃至童男童女等。塔內初層供八宗梵華諸祖師──若少室宗始迦葉、至曹溪,天臺宗始龍猛、至智者等──;二層供經律有名叁世十方諸聖果僧;叁層供佛十大弟子;四層盡供經中所稱一切菩薩,五層供與此方緣深衆所共知諸大菩薩──若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彌勒等──。建此叁塔立叁寶焉。余處、除宣戒堂及力波羅密林,不複設像。所以然者,人所居處、未免穢濁而不嚴淨,故律中亦製僧坊內勿設佛像,蓋不始于百丈立清規,叢林不建佛殿也。塔之四圍曰菩提場,爲大衆日誦禮塔繞佛處。其前阿耨達池,由四口分流大地,通入香水海。又前爲靈鹫山,山上可建立亭臺、布植果樹等。說法堂、如叢林法堂。宣戒堂、當建如戒壇,臺上設釋迦和尚、文殊、彌勒阿阇黎像,唯傳顯密教菩薩戒。講經堂、可起層樓略如今之舞臺式,令可一幾一椅、容坐二千余人。其演說堂,當全同舞臺式,不獨爲演說用,亦可演諸戲劇,有椅無幾、令可容坐叁千余人。廣文、衆藝,當建如二大學校式。力波羅蜜林、當設密部及忏摩諸儀軌。方便波羅蜜林、如蓮社。禅那波羅蜜林、如禅堂。但均不設像。般若波羅蜜林、是設研究佛學社處。藏書閣、當廣收藏一切圖書;昔祇園中有大書院,藏大千界不同文書。上海有某國天主堂,藏歐文、華文書亦極繁富,所有佛書亦皆收藏。故異文、異教、異學,異道諸圖書,凡可資研究者,皆當收藏,以備博覽參觀。士女賓館、總號檀那波羅蜜林。其佛教正信總會、及擁護佛教社,當即設士賓館。會計處、庶務處、擬同今叢林之庫房。折而至于園門之左,專爲文字般若宣發機關,全國經板皆藏于此。皆由此印,皆由此刻,正其誤謬,免滋訛[言+爲]。余可意會,不煩覶縷。

  二者、持教院:就省中交通適宜處舊寺,改建之。不必甚大,不立佛殿,中間建一講堂,約能容坐五百人者。講臺前、供銅玉之釋迦佛像一尊。其余置持教長室一,論議廳一──內附設研究佛學社、及擁護佛教社──,教務廳一,及諸僧房便可。

  叁者、慈兒院:當建如能容千余人之學校式。應置若幹教室,若幹膳堂,事務廳一──內附設佛教正信總分會,及佛教救世慈濟團──。中間造一佛殿──但須于人住處遠離叁丈──,內供釋迦佛像,左右供迦葉、阿難立侍像,文殊、普賢騎像,須能容千余人禮拜。其余院長室、教員室、事務員室、兒童臥室、及廚房浴房等。四者、南山宗寺:其本寺當設開祖之道場。所與支寺異者,祖堂當曰祖庭。中建本宗梵華諸祖一五層塔,四圍環以禮祖繞塔道場,曰南山宗祖庭。及建一本宗祖師室,以備本宗余宗各地徒侶,前來參禮瞻敬。下七宗寺本寺,准此。其余與支寺同。支寺每道一所,當在山林,就舊叢林建之。前殿──准今叢林之天王殿──當曰大歡喜地。表入初地,亦表慈式應迹歡喜之像。亦表諸天神等聞法歡喜,增長心力,擁護佛法。亦表大地一切有情,來叁寶地,身心踴躍。朝門供彌勒菩薩應化像。此今叢林舊製,彌勒菩薩示歡喜相,攝受衆生,結當來緣,是方便引導之義。且亦合璎珞經,等覺菩薩百萬阿僧祇劫行凡夫事,成熟衆生之義。華嚴、菩薩位愈高者,應迹彌下,亦同斯義,故今仍之。後面向內供韋陀像,兩旁供四天王及護法伽藍神像,或廣塑梵王、帝釋、諸天八部等護法神像。除南山宗寺、開元宗寺、法苑之外,不應廣設諸天大像。欲設神像,皆設此殿,佛律曾製不得供事諸天鬼神,當道前者。欲從像設斷其是否僧寺,故不應立神殿。其各宗寺及法苑、尼寺之前殿,悉皆准此。下不重敘。中間但曰佛殿,准今叢林大雄寶殿,當能容千人禮拜旋繞者。內供釋迦佛像,兩旁塑千二百五十常隨衆比丘像,皆持佛律儀、宏範叁界者。南山宗宏律,故當具設之。佛殿之後,造比丘戒壇一,四壁繪諸護戒神像。又菩薩戒壇一,壇上供釋迦和尚、文殊、彌勒──此法身菩薩像,非門前應化像──阿阇黎像。忏摩堂、亦如法設像。余處概不設像。又講堂一,布薩堂一,安居堂一,准今叢林禅堂,爲學衆禅觀晏息處。安居堂對面小講堂五,按五年學級分建之。受比丘戒教授堂一,受比丘尼戒教授堂一,受沙彌戒教授堂一,受式叉摩那尼戒、沙彌尼戒…

《整理僧伽製度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志行自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