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P5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了,心裏也感到非常歡喜和安慰。耶舍還有五十個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們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長。耶舍的學問、道德和財富等,都在他們之上,特別是智慧更比他們大得多。大家一聽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這位偉大的釋迦牟尼佛,更值得我們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來尋找耶舍,要求引進,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們的要求。佛說:“善來比丘。”這五十人的須發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對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谛法門,個個都得法眼清淨,證得羅漢的果位。這是佛成道以後,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時還有一個優婆塞耶輸伽父。

  (叁)度叁迦葉等一千人

  釋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後,又觀機施教,知道了迦葉波兄弟叁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們。但是這位大哥哥,名叫優婁頻螺迦葉,他在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中間,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羅門的頭子。又是頻婆娑羅王的師父,年齡是一百二十歲了。當然他是一個目空一切,非常貢高傲慢的老外道。佛當時只有叁十歲想去教化一個一百二十歲驕傲成性的老迦葉,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佛下定決心,到老迦葉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訪問他們。佛就從一條廣闊的恒河水裏走過。由于佛的神力,使恒河的水當時居然兩邊分開,河中出現一條大路,讓佛走過。由于佛的神力,這位老迦葉和他的弟子們,從老遠地方,就看到一個年輕比丘,跳到恒河水裏,以爲一定會被河水淹沒死亡。老迦葉發了善心,就叫弟子們放了一條小船,趕快去搶救這個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現一條大道,大家心裏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葉就對弟子說:他神力雖大,還比不上我道真。老迦葉就對佛說:年輕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麼?佛答:很好。隨即又顯了神通,頃刻間,佛從船底心中湧了出來,坐在船上,這只船又不破又不壞,依舊完整如故。此時,大家都感到驚奇,對釋迦牟尼佛口雖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葉卻傲慢的對弟子們說:彼道雖高,不如我道真。後來佛就對老迦葉說:“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幾天好嗎?”老迦葉回答說:“我這裏沒有空的房間。”佛就特地指著老迦葉降伏一條毒龍的房子說:“這一間房子可以讓我住住麼?”老迦葉就心存惡意的答應說:“好麼,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讓你去住住。”這個時刻,迦葉許多弟子們,心中都萬分的痛心,認爲這樣一個相貌端嚴的比丘,今夜一定會被毒龍當點心吃掉。到了夜裏,這條毒龍出來了,嗔心大發,盡量放出毒氣,赤目暴牙的張開大嘴,向佛撲了過來,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只缽盂,安然不動的入火光叁昧,這叁昧定火,熱量很大,燒得毒龍苦不堪言,無處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這只清淨缽盂內藏身。龍頭緊靠著佛的手上,表示願意皈依叁寶。這條毒龍,改惡從善,後來成了護法天龍之一。各處寺廟、大殿,塑造佛像後面的圓鏡上,都塑有一個龍頭,或是九條龍,就是表示天龍護佛。這天深夜時刻,老迦葉和他許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燭天,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烈火,認爲可憐的年輕比丘,一定是被毒龍燒死吃掉,心裏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葉帶了許多弟子,打開房門一看,都吃了一驚。怎麼這條毒龍,反而乖乖地躲在缽盂裏。老迦葉害怕弟子們生了異心,相信這個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對他們說:彼道雖高,不如我道真。從此以後,佛一連串經過十七次顯示了神通威力。老迦葉心軟口硬,但還是不甘心失敗,不願意折服,還是說那二句老話:“他雖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後到了第十八次,老迦葉根基成熟了,釋迦牟尼佛運用他心通的特種功能,當下把老迦葉的起心動念,頭腦裏一念一念的想法,統統講了出來。迫得老迦葉山窮水盡,無路可走,詞盡言喪,有口難開,不得不五體投地,心悅誠服。他就以十分慚愧羞恥的心情,對他的弟子們說:“今天我才覺悟過來,我道雖高,實在比不上釋迦牟尼佛”。

  優婁頻螺迦葉皈依佛後,認識到過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無益,浪費時間和精力,將來縱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層無色界天,福報享盡,還要降落到叁界之中,經受生死輪回,現在要痛改前非,拜佛爲師,投佛出家修行學道。就對弟子們說:“現在我要跟佛出家,你們打算如何?”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礙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開口,現在你要隨佛出家,我們一致贊成,雙手擁護,我們五百個師兄弟,統統隨師父跟佛出家。”老迦葉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統統丟到恒河裏,帶領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對他們說:“善來比丘。”優婁頻螺等五百人都須發自落,成爲比丘的相貌,後來依教修行,個個都證到羅漢的果位。

  再說老迦葉的兩個弟弟。一個叫伽耶迦葉,一個叫那提迦葉。他們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飄來大哥優婁頻螺迦葉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裏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裏出了什麼嚴重事情,馬上派人去打聽消息。後來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隨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兩個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認爲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爲師,我們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于是各自帶領了二百五十個弟子,也趕到苦行林和大哥優婁頻螺迦葉一起跟佛出家。佛對他們說:“善來比丘。”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及五百弟子,大家須發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記得陶潛的《歸去來辭》裏有這樣的二句話:“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幾句話對叁迦葉弟兄和他們的弟子們,是真實的寫照,對我們佛弟子來說,也是很有教育意義,這就是佛度叁迦葉兄弟的大致情況。

  (四)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釋迦牟尼佛,度叁迦葉後,不久又通過他的弟子,名叫馬勝比丘,傳授了佛的因緣教法。化度了六師外道之一,刪闍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以及他們的弟子,一共二百個人,隨佛出家。

  舍利弗漢譯爲鶖鹭,因爲邀鹭鳥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親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稱她舍利,和母親名字聯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智慧的婆羅門教徒,精通印度的智書,十八經,四韋陀典。他在七歲童年的時候,辯論就能夠勝過十六國的論師。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邊高高的搭起一個辯論的講臺。當時就有很多論師文人,都紛紛地跑到講臺上去,舍利弗爲了看熱鬧,也跟大家走上講臺。這時,許多論師中間,突然走出一人,厲色大聲地對舍利弗說:“小孩子,你趕快下去。”舍利弗隨即回答說:“這是什麼地方?”答曰:“這是講臺,你知道麼?”舍利弗說:“既然是講臺,那麼你就不應該叫我下去。”論師說:“小孩子,難道你也會來辯論嗎?”舍利弗說:“你們要我辯論,就請你們先來一個人和我試試看。”這個時候,許多論師都感到奇怪,心想這個小孩子,有這樣大膽,居然敢來和我們這些老頭子大論師來辯論,真是蜉蝣撼樹,螳臂擋車,太不自量了吧!一個大論師就和舍利弗辯論,十分緊張激烈,結果論師辯輸了。第二個又來辯,也輸了。直到十六國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論師,統統都敗在這個七歲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這樣舍利弗的名字就名聞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師兄弟,名叫目犍連,二人是親密朋友,他們預先訂有一個口頭契約,今後不管誰聽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馬勝比丘,看到舉止行動,非常大方莊嚴,實是一個威儀濟濟,相貌堂堂的長者。舍利弗對他生大歡喜恭敬,心裏想著,這位長老有這樣的莊嚴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師父教導。就問馬勝比丘:“您師父是誰呀?”答曰:“我的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又問:“他教你什麼修道法門呢?”馬勝比丘就隨口說了四句偈:“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對于因果緣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歡歡喜喜的回家去了。目犍連看到舍利弗這種喜笑顔開的樣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問:“你今天得到什麼好消息呀?快說快說。”舍利弗就把馬勝比丘所講的四句偈子,照樣念了一遍,目犍連聽了,當下法喜充滿。他們二人于是對釋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決心放棄刪闍耶的主張。就帶了他們的門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爲師,出家修道。佛答應了他們的要求,說:“善來比丘。”他們頭發胡須都自然脫落,袈裟馬上披到身上,當下就變成道貌莊嚴的比丘。以後佛又爲他們說了色受想行識五陰,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等種種教法。這二百個人當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羅漢果。

  目犍連原是一個婆羅門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間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裏一個孝敬母親的榜樣。曾到地獄裏救度他的母親,所以佛教有的寺廟裏,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都舉行一次盂蘭盆會。誦念《盂蘭盆經》,就是一方面紀念目犍連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機會來超度各人多生以來父母師長,曆劫冤親,超生佛國,所以說不但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連救母就是顯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說我們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別祖宗,是個不孝的人,這真是太冤枉了。他們沒有研究佛學,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衆生的道理,難怪他們會産生這種誤解。一旦懂得佛學,這種誤解不難迎刃而解,如湯消冰。

  (五)教化的地區

  釋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願去講經說法,普度衆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樣,滋潤一切,又像摩尼寶珠一樣,圓光普照,隨物現色。佛說法的特點:是隨類現身,隨機設教,大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機,都能得到殊勝的法喜,所以佛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