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六节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转*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他们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就互相约定,如果佛来,我们大家都一起回避起来,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时,这五人不约而同地统统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敷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恭敬地听佛开导。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四谛*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具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到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着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寻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具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亲,到了天已夜晚,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思想不通,会产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说: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