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議呢?就是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這叫做不可思議。正是《法華經》所說的:“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道理。因爲心、佛、衆生,在名字上看起來雖然是有叁種的不同差別,但實體是一。這裏說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諸佛修行得道,就是證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們衆生迷了這個真如妙心,就叫做衆生。我們舉一個佛字:諸佛所證的真如妙心,就是在衆生一言一默,一動一靜之中去求。我們說衆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行圓滿,決定成佛。這個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道理,是我們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來,我們衆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實相無相無上法門的道理。
靈山塔到底是在什麼地方?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我記得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廟裏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裏供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裏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爲念佛記數的用途。但是觀音菩薩,他手拿了珠子念什麼呢?這位居士他想來想去想不通,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汝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後,心裏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爲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聽了,當下對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謂“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說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脫自己的道理。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證得這種境界,知道一切衆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來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禮拜,並說:“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也就是這個道理。佛把一切衆生的痛苦,就當作自己的痛苦一樣,把一切衆生的安樂,就當作自身的安樂一樣。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衆生,離苦得樂的精神和理想。把衆生的幸福與快樂,煩惱和痛苦,都和諸佛菩薩的慈悲心情聯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救度衆生、離苦得樂,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門的第一位,菩薩所發四弘誓願,第一個大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才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叁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第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一樣,他說:“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棄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從這一願望出發的。
譬如一棵大樹、衆生就像大樹的根,靠水火風土各種助道的殊勝因緣,才能開花結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樹如果沒有樹根,就不可能開花結果。佛離開了衆生,根本談不上什麼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對許多弟子說:“一滴水怎樣使他不會幹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會被風吹幹;如果放在地上就會被土吸幹。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遠地不會幹涸。”這樣看來,大乘教義的真理,就是要普度衆生,和衆生永遠在一起,施以種種方便,賜以種種安樂。普令衆生遠離一切苦惱,得大自在安樂,實現人間佛教,涉俗利生。
《華嚴經》裏面有說:“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叁途,共入毗盧性海。”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衆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華藏玄門,是一真法界的大總持門,毗盧性海,是如來藏心的妙莊嚴海。就是要祝願人人成佛,個個得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第六節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轉*輪
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觀察到五比丘,他們善根已經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去化度他們。可是憍陳如等五人,他們聽到悉達多太子已經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來說法,就互相約定,如果佛來,我們大家都一起回避起來,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見他,也不聽他說法。由于佛的福德莊嚴,來到鹿野苑時,這五人不約而同地統統都跑了出來,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或爲敷坐,或執衣缽。對佛禮拜,誠誠心心恭敬地聽佛開導。佛在鹿野苑住了叁個月,爲他們叁轉四谛*輪,講授苦集滅道四谛法門,憍陳如尊者,聞法之後,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也先後聽佛說法得阿羅漢果。佛對五人說:“善來比丘。”他們五人的頭發和胡須,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來,成爲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到此世間叁寶皆已具足,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谛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羅奈國一個古代帝王養鹿的地方。傳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時候,爲了度脫野鹿的痛苦,化現一個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達多惡鹿王所帶領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這二群山鹿總共是一千只,當時那波羅奈國的國王,名字叫梵摩達。有一天,這位國王帶了很多隨從的人,到山中去旅遊打獵,把這産鹿山林,全部圍了起來,采用一網打盡的辦法,釋迦善鹿王與提婆達多惡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這個山裏生活飲水吃草。在這種萬分緊張的生死關頭,二頭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議,爲了保衛這麼多鹿的生命與安全,我們兩個鹿王可以去向梵摩達大王請願。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絕迹,今後您要品嘗鮮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現在建議由我們二群山鹿,每天進貢一只美鹿,這樣可使大王經常能夠吃到新鮮鹿肉的美味。豈不是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由于二個鹿王,言得有理,梵摩達國王答應了這一合理要求,從此以後,釋迦善鹿王,與提婆達多惡鹿王就輪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給國王。經過了一段的時間,碰巧有一次在提婆達多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裏懷有小鹿。這一天正輪著他去進貢,母鹿心裏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問題不大,可是肚裏一只小鹿過了幾天就要出世,怎麼辦呢?正在急迫之時,想出一個辦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別的山鹿去進貢,等我小鹿生了下來,再去送死。不幸的是這個提婆達多惡鹿王,沒有同意它的請求,說:“你想過幾天再去送死,有誰願意先去送死?”母鹿認識到惡鹿王凶惡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請求,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後就決定親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禦廚裏,請他們開刀,貢獻大王。廚師們一看今天是鹿王親自前來進貢,大家都感到驚奇,馬上去報告梵摩達大王。大王就問鹿王說:“難道你們這麼多鹿統統被吃光了嗎?”善鹿王說:“沒有,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多了。”大王說:“山鹿既是增多,爲什麼今天要你親來送死呢?”善鹿王就把這只母鹿的情況說了一遍。這件事使這位殘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善根成熟,宿因發現了,頓時感到非常慚愧,自知罪業深重,趕快誠懇忏悔。當下就對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衆生的善鹿王說:“你是鹿頭人,我是業障深,我從今日後,不食衆生肉。”從此以後,這位波羅奈國的梵摩達大王就永遠吃素不吃葷了。這真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是會有深刻認識和啓發。素食不但能培養人們的慈悲心,對于身體健康,也是有好處,過去深山古刹裏面,許多高齡大德、長老,多是八、九十歲,他們都是吃長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說波羅奈城裏面,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名叫耶舍。十分聰明,天資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這個國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華,身挂璎珞,男仆女傭,前呼後擁。這種富貴榮華,在佛教看來,是他過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覺醒來,忽然間看見許多女傭東倒西斜地睡眠,那種醜態百出的難看情境,使耶舍觸目驚心。感到十分厭惡、因此就産生了一種要求超脫世俗塵勞,喜愛清淨幽居的心念。機緣到了,正在他深思時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尋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邊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樣渡過恒河的方法,忽然聽到佛的聲音說:“耶舍汝可以過去,我這裏有離苦的方法。”耶舍一聽佛的法音,頓時覺得身心非常愉快,馬上就不顧一切,精神奮發,勇敢地渡過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清淨莊嚴,威德具足,心裏生大歡喜,當下就五體投地,一心禮佛,請佛度他。佛答應了耶舍的要求,對他說法開導。耶舍當下深悟諸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遠塵離垢,得到了法眼的清淨。釋迦牟尼佛再爲他說了四谛法門,耶舍當下大徹大悟,證了阿羅漢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說:“善來比丘。”而耶舍的須發自然落了下來,成了一個清淨莊嚴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親,到了天已夜晚,還不見兒子回家,四處尋找,走到恒河邊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丟在河邊就跟蹤尋到佛這裏來,佛就叫耶舍暫時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親,知道兒子出家,一時思想不通,會産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親,就問他說:“你是不是尋找你的兒子?”說:是的。佛說,“汝既爲尋兒子來,請坐下聽我開導。”佛爲他說四大五陰苦、空、無我等種種開示。耶舍父親聞法之後,當下心眼圓明,得大自在。佛爲他傳授叁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簡稱皈依叁寶。耶舍父親,名叫耶輸伽父,他是佛教中間第一個皈依叁寶的優婆塞弟子。後來耶輸伽父看到兒子耶舍已經是一個道貌莊嚴的…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