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P3

  ..续本文上一页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六)五载参访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兰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象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着。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里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销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炼,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恼乱迷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着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着,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