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嘉言,我們只要記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夠消除煩惱,心身安樂。“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亦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這是千真萬確的話。
悉達多太子在雪山,又見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獵的獵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歡喜,把自己穿的寶貴衣服脫了下來,與獵人調換。太子穿上袈裟以後,他的容貌頓時改變了,俨然是一個威儀有度,嚴肅安祥的出家比丘了。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這個獵人,爲什麼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獵呢?因爲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獅子百獸,一見到身披袈裟,認爲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對之不會加以殺害,所以不必遠而避之。狡猾的獵人就利用這件袈裟來僞裝自己,掩蓋了本來面目,這樣一來,獅子野獸上了他的當,慘遭殺害的不計其數。
(六)五載參訪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後,就安詳徐步地到處去尋師訪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見到許多人修苦行,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穿樹皮,有的躺在泥土裏,有的臥在荊棘上,就問道:“你們修這些幹什麼?”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說:“升天雖然快樂,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呀。”他和衆仙人反複問答了很久,發現他們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住了一夜,即便辭去。再繼續前進,到彌樓山麓,訪問當時著名的阿蘭迦蘭和郁頭藍弗二位仙人,他們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後,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壽命雖然比我們人間長得很多,到了天福享盡的時刻。依舊要墮落下來,隨自己過去所做的業因,而感受苦惱的果報。就象古代很多劫數以前,有一位郁頭藍弗仙人一樣的,他們苦修世間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後,就生到最高一層天,名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待天上福報享盡的時候,依舊又墮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裏的狐狸,以及大海裏的水獺,受諸苦惱。這位仙人他爲什麼升天以後,天福享盡,又受到狐狸和水獺的惡報?因爲這位仙人,在過去修行的時候,爲了厭煩趨靜,就到深山中修道。山裏是一片綠樹成蔭,有很多飛鳥在樹上枝頭棲息,或在空中飛翔,唧唧喳喳地鳴叫著。他經常聽到鳥叫,心裏感到厭煩就起了一念恨心,發了惡願說:“最好有一只飛狸,就是飛的狐狸,把這些鳥雀都吃掉,以免妨礙我的用功。”這位仙人被鳥叫聲幹擾得心煩意亂,又跑到海邊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邊又有許多魚類在水裏遊來遊去,跳躍作樂,這樣又妨礙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煩惱,又發了一個惡誓,說:“最好有一個水獺,把這些魚類統統吃光。”郁頭藍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時發了罪惡誓願,誠則靈。甯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因爲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應,所以當他天福享盡的時候,雖然經過多劫,依舊要依因感果,墮落做狐狸與水獺的惡報。《金剛經頌》說:“縱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說明了世間禅定不是究竟解脫之法。
悉達多太子,經過五年參訪,尋師訪道,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到泥連河西岸,優樓頻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觀察到衆生的根基和機緣,還需要等到六年之後,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這裏來勤修苦練,入定修行。精進行道,心身不動。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徹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與一粒麥來充饑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悅爲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滿。他就這樣度過了六年之久的漫長歲月,在這段時間裏,還有一些麻雀,在他頭頂做窩。有許多蘆茅和樹藤纏繞了他的雙腿。這就是佛經裏所載的“五載參訪,六年苦行,雀巢築頂,蘆茅穿膝”的曆史故事。
再說馬夫車匿,受了太子的囑托,把太子的珠寶衣服等物帶回王宮,又把太子所囑咐的口信,告訴了淨飯王和耶輸陀羅。他們聽了以後,心裏非常難過。淨飯王當時就悲傷地說:“阿私陀仙人的話講得對呀。”但是他還不甘心太子出家,馬上就派出親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陳如、阿鞞、跋堤、十力迦葉、摩诃男。趕到雪山去尋找太子。淨飯王對他們說:“如果太子找不回來,您們五人就不要回來見我。”因此這五個大臣,費盡心力,東奔西找,終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裏,找到了太子。但是悉達多太子決心出家修道,並且發了誓願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宮向大王銷差,只好跟隨太子一起去修行學道。
第五節 降魔與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養
悉達多太子在雪山,經過了六年的勤苦修煉,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這樣得道成佛,恐怕會使衆生發生誤會,以爲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饑餓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來,離開了道場,走到尼連河去洗澡。洗淨身上六年來的積垢,同時又接受了難陀和波羅二位看牛牧女供養的乳麋粥來滋潤身體。隨從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時看到太子放棄苦行,心生誹謗,說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羅奈國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們互相約定,以後誰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見五人離去,便獨自走到尼連河畔美麗的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鋪上吉祥童子所獻的吉祥草,結跏趺坐,發誓說:“不成佛道,不起此座。”這就是說:我現在坐在這裏,如果不成佛的話,就堅決不起來,一定要成佛才起來。太子這種驚天動地的誓言,當時大地六種震動起來。(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頓時天搖地動,連天上第六層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宮殿,也震動得非常厲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達多太子在對菩提寶座發出誓願要決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堅決要去破壞,他先派了叁個魔女,長女名叫悅彼,二女名叫喜心,叁女名叫多媚,用種種媚態來惱亂迷惑太子,而且又說了許多甜言蜜語,勸請太子回宮,紹繼王位,享受榮華富貴。太子不但不爲魔女所動,以神通力用手一指叁個魔女頃刻間變成了叁個老太婆,個個都是發白面皺,醜陋不堪。魔女用盡神通,也無法改變這種醜態。他們彼此之間,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來,對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計失敗之後,心裏更加忿怒,就親自帶領許多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種種武器,前來興師問罪:“悉達多你爲什麼將我的魔女變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好,現在你看刀!”太子再次顯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說:“我過去久遠劫來,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聖賢,福德智慧不可思議,並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話音落地,只聽到一聲巨響,煞時間魔王就應聲倒在地上,如癡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這種可怕情景,都一齊跪了下來,誠誠懇懇地對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癡昧無知。佛心是慈悲仁愛,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惡從善,當下就使他們恢複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雖然是大慈大悲,普度衆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廟裏的佛殿,就叫大雄寶殿。
(叁)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精進修行。所修的內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來個回光返照,徹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靈光獨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當空那樣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靜無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當空,天上一輪月,清光皎潔,當空普照,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經過六年的修行,終于把心中的粗塵細垢,妄想執著,滅得一幹二淨。到了煩惱斷盡,智慧圓滿的時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滅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顯現出來了。定功現前,機緣成熟,因此就在叁十歲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裏,看到天上一顆明星出現,觸景會心,刹那之間頓然大悟。這就是本覺理與始覺智合爲一覺,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證到不生不滅,無挂無礙的涅槃境界,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的果位。
從表面上看來,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來,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後,又在十方世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救苦救難,普度衆生,時時刻刻爲衆生謀幸福,心心念念使衆生得安樂,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現在示現悟道,並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衆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佛成道時說的幾句話,言簡義豐,內容極爲豐富。把佛所開悟的根本真理,和盤托出,一語道破。佛所開悟的道理,就是衆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本來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叁歎奇哉。
(四)成佛是怎麼一回事
佛覺悟到世界上所有衆生,本來都具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德相。但是衆生雖具有佛的智慧德相,爲什麼依舊還是衆生呢?因爲衆生有了妄想心,有了執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卻把這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妄爲真,所以才有種種妄想執著。這妄想心,執著心,也就是我們衆生的我執煩惱和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世界上所有衆生,都不覺悟,現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無常無我的道理。于無常的諸法之中,執著爲真常,于無我諸法之中妄執爲有我,有了我執與法執二種煩惱心。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的根本叁毒煩惱。這叁毒使我們對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不能成佛,永遠做衆生受痛苦呢?當然不是的。只要衆生發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著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無師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會顯現出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就與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達無礙,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什麼叫做不可思…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