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P6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從他成道後,到涅槃前,在他的一生裏,說了四十九年的教法。開了叁百數十次的法會,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的弟子以外,他還到過當時印度各國說法。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裏面的白池露,佛說了十六會的《般若經》。又到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說《大般若經》與《法華經》等許多大乘經典。又到庵摩羅園說淨名經等。又到毗耶離城附近猕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動叁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個做生意的商人。他們聽到佛的說法,個個都得證了阿羅漢果。然後又回答了許多比丘提出的問題。後來再到波羅奈國,說《出曜時世轉*輪經》等。在過摩竭陀國說《賢愚因緣經》和《華嚴經》等。摩竭陀國又叫無害國,那裏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沒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後曾在堅固林的地方,演說過《涅槃經》等,在毗耶離城的一棵音樂樹下面說了《灌頂拔除生死得度經》。

  南天竺國的海濱,有一個楞伽山。釋迦牟尼佛曾住在這個山頂上,說《入楞伽經》。楞伽二個字,漢譯爲不可往,意謂只有證到羅漢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夠到那裏聽佛說法。最使我們關心注意的一個地方,叫山際普陀岩,又叫補怛洛迦山。這個山上生長很多小百花。非常芬芳美麗,在老遠地方,亦能聞到它的奇異的香氣。補怛洛迦山,就是我們虔誠向往的觀世音菩薩清淨莊嚴的道場。佛就在這裏說了《十一面觀自在經》。在我們中國名聞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示迹的名山道場。佛又接受了迦蘭陀長者,頻婆沙羅王的共同邀請,他們就爲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裏爲衆說法。

  佛經裏經常提到的一個名勝道場,這就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共同建成的一個說法的莊嚴道場。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印度舍衛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叫須達多。這位長者,歡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濟許多孤獨的苦人,因此人稱他爲給孤獨長者。有一天,爲了兒子婚姻事情,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刪檀那長者家裏去。剛巧刪檀那全家老少都在緊張地忙著張燈結彩,擺設香花和備辦許多素齋筵席,看來是要邀請最高的貴賓光臨。須達多覺得希奇,就問:“長者,你今天這麼忙是爲什麼?是祝壽做生日,還是爲兒子舉行結婚儀式?”刪檀那長者說:“你說的都不對,我明天要請來一位福慧具足,萬德莊嚴,叁界導師,四生慈父的釋迦牟尼佛光臨我家,應供說法。”須達多長者,原是一個婆羅門教徒,現在善根成熟,一聽到萬德莊嚴的佛,激動非凡。須達多又問:“佛現今住在什麼地方?”刪檀那說:“佛現住竹林精舍,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會來我家,說法應供。”須達多見佛心切,立即趕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經夜深人靜,不知從那裏進得去,正在猶豫之間,佛運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須達多這位長者身上,他勇往直前地隨著這道光明,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見有很多人。在那裏舉行佛教儀式。一心頂禮之後,就繞佛叁匝,然後長跪合掌。須達多長者,就照樣如法而行,聽了佛的說法開示,當下得證須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滿,非常興奮。馬上發大菩提心,懇切要求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去,講經宏化,普度衆生。佛就接受了他的請求,滿足了他的願心。

  須達多長者,得到佛的慈悲許諾之後,連夜趕回舍衛國,千方百計要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建立一個偉大莊嚴的清淨講堂。忽然想到舍衛國的祇陀太子,他有一個經常遊玩的大花園。非常寬敞,花香鳥語,環境清幽,做一個說法講堂,十分理想,須達多就去找祇陀太子。見面後須達多開門見山地說,爲了要請佛到我國來弘法利生,想買你的花園,建造講堂,請佛說法。祇陀太子知道須達多是個大富長者,半開玩笑地說:“長者,你是我國最富有的人,聽說你家黃金很多,你如果能夠用金磚將我這個花園統統鋪滿,我就將花園給你!”給孤獨長者,聽到此話馬上趕回家去,把金庫打開,一車又一車地將金磚運到花園,並派了許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磚鋪滿了整個花園,這時祇陀太子看了大吃一驚,馬上對須達多說:“長者,我剛才是對你隨便說句開玩笑的話,不能當真。這個花園是我賞心悅目的地方,我絕對不可能賣給你。”給孤獨長者正色厲聲的說:“太子,你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來的國王,君無戲言。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現在我已經把金磚鋪滿了整個花園,這花園當然是屬于我的。”太子在這不得已的情況下說:“長者,你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同請佛說法好嗎?”長者說:“是我用金磚鋪地,怎麼能說與你合作。”太子又說:“長者金磚鋪滿之處,是花園的土地,可是園裏很多合抱的大樹,樹根周圍是金磚鋪不到的地方,那應該屬于我的,所以說,長者,你還是與我共同請佛說法,豈不是更好麼?”須達多這時只好同意合作,所以把這個花園叫做祇樹給孤獨園。

  上面所講的是名山聖地佛國道場,釋迦牟尼佛一生經常來往居住,依止弘法度生的地方。佛在這些道場,講了不少經,度了不少人。當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各個城鎮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裏蘭卡,佛也曾到過教化衆生。佛一生經曆有四個地方值得紀念,就是誕生迦毗羅,得道摩竭陀,說法波羅奈,涅槃拘屍那。

  第七節 般涅槃

  (一)最後應供和說法

  過去的大德高僧曾經說過這樣的四句話:“機薪既盡,應火潛輝,娑婆印壞,淨土文成。”來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應化事迹。從岚毗尼花園無憂樹下降生,到最後在拘屍那城示現涅槃爲止,在這八十年來的一期壽命,佛自始至終,把有緣的應該得度的衆生,統統度化了,佛陀就是于無生之中,示現有生,于無滅之中,示現有滅,這叫做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功圓果滿。最後在拘屍那城,雙林樹下的繩床上,右脅而臥,示現了入大涅槃,圓寂逝世。當時就有許多弟子與護法龍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圍繞。此時,拘屍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純陀。請佛慈悲,方便開示,同時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誠供養,所以《涅槃經》裏面說:“如來之身,已經在無量阿僧祇劫的時候,就不受飲食了,現在爲諸聲聞說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與波羅二個牧女的乳糜供養,現又接受純陀最後供養。”佛一生說法利生,最初度憍陳如等五人。現在將要涅槃,最後得度的,是須跋陀羅比丘。須跋陀羅,本來是一個外道教徒的頭子,因爲聽了佛說的《涅槃經》,當下智慧現前,煩惱消滅,就得證羅漢果位。這時他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了。在佛將涅槃時來投佛出家。佛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成了比丘的莊嚴相貌。

  (二)遺囑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難尊者,在佛的身邊叁十幾年,對佛有深厚感情,現在佛要涅槃,他特別悲傷,當時有一位名叫阿少兔樓陀尊者在旁邊,看到阿難哭得十分傷心。關于佛涅槃以後的許多大事,如何處理,也不去問佛,就馬上提醒了阿難說:“你不要再哭啦,佛滅度後,佛教的幾件重要大事怎麼辦,你趕快去問問佛。”阿難說:“什麼大事呀?我實在想不出,你快告訴我!好去請佛最後開示。”阿少兔樓陀說:有四個問題你快去問佛。阿難立即問佛:第一、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何爲師呢?佛說:“你們依波羅提木叉的無上戒法爲師。”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靠佛,與佛住在一起,這是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說:“你們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第叁、佛滅度後,結集經、律、論叁藏教法時,在諸經之首,要講幾句什麼樣話?佛說:“當說信、聞、時、主、處、衆的六種成就。”第四、對一些惡性比丘,佛在世時,佛會設法調服他們,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治他們?佛說:“用默擯的辦法來對待惡性比丘,把他們在僧團內孤立起來。這樣一來,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會自動的離開寺廟走了。”上面講四點是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前最後垂訓,也是佛的遺囑。

  (叁)摩耶夫人前來探視

  正在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宮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聽到佛將逝世圓寂,感到極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著阿那律尊者,來到雙林樹下。佛本來是無生無滅,以大悲願力,而示現了有生有滅,當他知道母親來看望時,從金棺中,坐了起來,合掌恭敬以最虔誠的心情,來迎接慈愛的母親。並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獻清淨光潔的香花。佛對母親說:人生無常無我、如夢如幻的妙法後,才安靜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親淨飯王逝世時,佛親自來到父王靈前,執持香爐,走到靈柩前面引路送葬,盡了人子的天職。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雖然是一個身遊方外,離開家庭,抛父母、別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對生身父母雙親的極爲孝敬,爲佛教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特別是出家僧衆的典範和楷模!

  當然在佛涅槃圓寂後,還有很多身後喪禮大事,都是非常隆重莊嚴,奇特希有,不可思議,這裏不多談了。

  第八節 佛與佛身觀

  (一)本覺 始覺 究竟覺

  現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講一講。印度語佛陀,漢譯爲覺者。佛者覺也。覺的內容有叁:

  第一本覺。即衆生本有的覺性,這個覺性是人人具足,個個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衆生心就是佛,佛就是衆生心。衆生雖然處在迷位,迷了本覺佛性,叫做不覺的衆生。可是衆生雖然是迷而不覺,而本覺佛性從來都不曾遺失,也沒有缺少。譬如有一個人,吃醉了酒。有一個親友,把一粒摩尼寶珠放在這個醉漢衣服之中,這個醉漢不知道自己衣裏放有一粒摩尼寶珠,認爲自己很窮,生活困難,到處求人,討飯度日。對衣裏明珠一定要經過他人的解說,醉漢方能知道。另外有一個貧窮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孫受苦,就預先把一個非常珍貴的珍寶…

《佛法概要·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