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行惡而非樂惡。若先世來串習惡故,喜樂諸惡,惡欲所牽,彼由親近善丈夫故、聞正法故、如理作意爲依止故,見諸惡行能感當來非愛果報,自勉自勵遠離諸惡,是名樂惡而非行惡。若性樂惡而不遠離,是名行惡亦複樂惡。若有爲性不樂諸惡,亦能遠離,名非行惡亦非樂惡。此中行惡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是名中士;若非行惡亦非樂惡,是名上士。複有叁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叁、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種補特伽羅:一、以非事爲自事,二、以自事爲自事,叁、以他事爲自事。若行惡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爲自事;若怖惡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爲自事;若諸菩薩,名以他事爲自事。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叁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複依修習思惟方便,建立叁人:一者、有人唯得勵力運轉思惟;二者、有人有間運轉,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叁者、有人已得成就任運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已得修差別故,建立叁人:一者、有人已得內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得內心奢摩他定;叁者、有人俱得二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尋有伺叁摩地,二者、有人已得無尋唯伺叁摩地,叁者、有人已得無尋無伺叁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別建立叁人:一者、有人住染汙靜慮,二者、有人住世間清淨靜慮,叁者、有人住無漏靜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七 人間政治領袖之德失
佛法施行于人間世,而人間世盛衰興廢,政治領袖有大關系。古爲帝王、輔宰,今爲總統、或委員官長等。茲略引佛說出愛王經分別之:
┌─一、種姓不高
│ 二、不得自在
│ 叁、立性暴惡
│ 四、猛利憤發
│ 五、恩惠衰薄
十過失┤ 六、受邪佞言
│ 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 八、不顧善法
│ 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一、種姓尊高
│ 二、得大自在
│ 叁、性不暴惡
│ 四、憤發輕微
│ 五、恩惠猛利
十功德┤ 六、受正直言
│ 七、所作谛思善順儀則
│ 八、顧戀善法
│ 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此中除第一、種姓高貴不高貴,在今平民政治之製度中可不論外,余九德失,皆政治領袖德失治亂所關也。
┌─一、不善觀察而攝群僚
│ 二、雖善觀察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五衰損門┤ 叁、專行放逸不思機務
│ 四、專行奢侈不顧財力
└─五、專行恣縱不修法行
┌─一、善觀察攝受群僚
│ 二、能以時行恩妙行
五方便門┤ 叁、無散逸專思機務
│ 四、不奢侈能節財力
└─五、不縱恣善修法行
┌─一、世所敬愛
│ 二、自在增上
五可愛法┤ 叁、能摧怨敵
│ 四、善攝養身
└─五、能往善趣
┌─一、恩養世人
│ 二、英勇具足
五能引可愛法┤ 叁、善權方便
│ 四、正受境界
└─五、勤修法行
反五可愛法爲五不可愛之法,反五能引可愛法爲五能引不可愛之法,可以推知。
世之欲爲建功立德之政治領袖者,于能引可愛之五法,知善修習,則庶幾矣。
八 超情佛刹之決擇
略如解深密經卷五雲:
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請問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于諸地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爲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我當雲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善男子!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衆所莊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世尊!雲何應知示現化身方便善巧”?“善男子!遍于一切叁千大千佛國土中,或衆推許增上王家,或衆推許大福田家,同時入胎、誕生、長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覺,次第示現,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應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世尊!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既無加行,雲何而有心法生起”?“善男子!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于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複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複有心法生起”。“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爲無心耶”?“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世尊!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善男子!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衆所莊嚴清淨佛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爲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叁者、法界,四者、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輪、入大涅槃,如是叁種當知何相”?“善男子!當知此叁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正*輪、非不轉正*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力究竟淨故,如來化身常示現故”。“世尊!諸有情類,但于化身見聞奉事,生諸功德,如來于彼有何因緣”?“善男子!如來是彼增上所緣之因緣故。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住持故”。
“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爲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增上力故。又如從彼善工業者之所雕飾,末尼寶珠出印文像,不從所余不雕飾者;如是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非唯從彼解脫之身,有如斯事”。“世尊!如世尊說如來菩薩威德住持,令諸衆生于欲界中生刹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家,人身財寶無不圓滿,或欲界天色無色界,一切身財圓滿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善男子!如來菩薩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處,能令衆生獲得身財皆圓滿者,即隨所應,爲彼宣說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處所獲身財無不圓滿。若有衆生,于此道此行違背輕毀,又于我所起損惱心及嗔恚心,命終已後,于一切處所得身財無不下劣。善男子!由是因緣,當知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財圓滿,如來菩薩住持威德,亦令衆生身財下劣”。
“世尊!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爲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衆生,叁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四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屍羅,六者、惡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爲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二者、如來出現于世。善男子!諸淨土中與上相違,當知八事甚爲難得,二事易得”。
第叁節 所知蘊素之決擇
一 蘊事之決擇
所知現實中之蘊素,可總攝于蘊與界處。五蘊余義,今先決擇。論五十四雲:
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爲積聚義耶?答:種種所名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問:何緣色蘊說名爲色?答:于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爲色。此變礙義複有二種:一、手等所觸可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分種種所緣境義,故說名名。問:諸蘊誰所攝?爲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爲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複次、雲何諸蘊次第?謂說差別,此複五種應知:一、生起所作,二、對治所作,叁、流轉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爲緣能生眼識,乃至意、法爲緣能生意識。此中先說色蘊,次說識蘊,此則是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故次經言叁和故觸,觸緣受等。是名諸蘊生起所作宣說次第。對治所作者:爲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謂于不淨計淨顛倒,于苦計樂顛倒,于無我計我顛倒,于無常計常顛倒。此中先說色蘊,次說受蘊,次說識蘊,後說想行二蘊,是名對治所作宣說次第。流轉所作者:根及境界爲依止故,于現法中由二種蘊受用境界起諸雜染,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一種蘊造作一切善不善業,于後法中起生老等一切雜染;一是所染,故最後說。住所作者:由四…
《真現實論宗依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