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行恶而非乐恶。若先世来串习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种补特伽罗:一、以非事为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已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七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佛法施行于人间世,而人间世盛衰兴废,政治领袖有大关系。古为帝王、辅宰,今为总统、或委员官长等。兹略引佛说出爱王经分别之:
┌─一、种姓不高
│ 二、不得自在
│ 三、立性暴恶
│ 四、猛利愤发
│ 五、恩惠衰薄
十过失┤ 六、受邪佞言
│ 七、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 八、不顾善法
│ 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一、种姓尊高
│ 二、得大自在
│ 三、性不暴恶
│ 四、愤发轻微
│ 五、恩惠猛利
十功德┤ 六、受正直言
│ 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 八、顾恋善法
│ 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此中除第一、种姓高贵不高贵,在今平民政治之制度中可不论外,余九德失,皆政治领袖德失治乱所关也。
┌─一、不善观察而摄群僚
│ 二、虽善观察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五衰损门┤ 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 四、专行奢侈不顾财力
└─五、专行恣纵不修法行
┌─一、善观察摄受群僚
│ 二、能以时行恩妙行
五方便门┤ 三、无散逸专思机务
│ 四、不奢侈能节财力
└─五、不纵恣善修法行
┌─一、世所敬爱
│ 二、自在增上
五可爱法┤ 三、能摧怨敌
│ 四、善摄养身
└─五、能往善趣
┌─一、恩养世人
│ 二、英勇具足
五能引可爱法┤ 三、善权方便
│ 四、正受境界
└─五、勤修法行
反五可爱法为五不可爱之法,反五能引可爱法为五能引不可爱之法,可以推知。
世之欲为建功立德之政治领袖者,于能引可爱之五法,知善修习,则庶几矣。
八 超情佛刹之决择
略如解深密经卷五云:
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密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我当云何应知如来生起之相”?“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世尊!云何应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世尊!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善男子!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何等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轮、非不转正*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力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世尊!诸有情类,但于化身见闻奉事,生诸功德,如来于彼有何因缘”?“善男子!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
“世尊!等无加行,何因缘故如来法身为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无量化身影像?声闻、独觉解脱之身无如是事”?“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从日月轮水火二种颇胝迦宝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诸有情业增上力故。又如从彼善工业者之所雕饰,末尼宝珠出印文像,不从所余不雕饰者;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磨莹,集成如来法身,从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世尊!如世尊说如来菩萨威德住持,令诸众生于欲界中生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家,人身财宝无不圆满,或欲界天色无色界,一切身财圆满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善男子!如来菩萨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处,能令众生获得身财皆圆满者,即随所应,为彼宣说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处所获身财无不圆满。若有众生,于此道此行违背轻毁,又于我所起损恼心及嗔恚心,命终已后,于一切处所得身财无不下劣。善男子!由是因缘,当知如来及诸菩萨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财圆满,如来菩萨住持威德,亦令众生身财下劣”。
“世尊!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何等名为二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二者、如来出现于世。善男子!诸净土中与上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
第三节 所知蕴素之决择
一 蕴事之决择
所知现实中之蕴素,可总摄于蕴与界处。五蕴余义,今先决择。论五十四云:
问:如说积聚义是蕴义,何等名为积聚义耶?答:种种所名体义,更互和杂转义,一类总略义,增益损减义,是积聚义。问:何缘色蕴说名为色?答:于彼彼方所种殖增长义,及变碍义,故名为色。此变碍义复有二种:一、手等所触可变坏义;二、方处差别种种相义。问:何缘四无色蕴总说名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依言说名分分种种所缘境义,故说名名。问:诸蕴谁所摄?为何义故建立摄耶?答:自性所摄非他性;为遍了知种种自类,是故建立。
复次、云何诸蕴次第?谓说差别,此复五种应知:一、生起所作,二、对治所作,三、流转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此中先说色蕴,次说识蕴,此则是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故次经言三和故触,触缘受等。是名诸蕴生起所作宣说次第。对治所作者: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谓于不净计净颠倒,于苦计乐颠倒,于无我计我颠倒,于无常计常颠倒。此中先说色蕴,次说受蕴,次说识蕴,后说想行二蕴,是名对治所作宣说次第。流转所作者:根及境界为依止故,于现法中由二种蕴受用境界起诸杂染,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由一种蕴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于后法中起生老等一切杂染;一是所染,故最后说。住所作者:由四…
《真现实论宗依论(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