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哲學 文學 文學…華嚴天臺學
(八識心心所) 文學 哲學 美學…真言淨土學
┌心 美學 科學 禅學…禅宗學
│: └┘ └┘ └┘
┌實事┤: 知識論…情識…理知…靜慮…淨智
│ │: 心 │ 拜物 拜天 即人
(宇宙論)│ └色 化 理 │宗教… … … …佛教
┌幻化┤ 學 學 │ 爲神 爲神 是神
│: │ 物 行爲論…貨利…政權…善德…律宗學
│: │ 理 (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
│: │ 學 └─┬────┘
佛所說法┤: └假理─理───物────植物──動物─人類─超人─超超人
│: └───┬──┘ ︵
│: ︵ ︵ ︵ ︵ ︵ 小
│: 名 天 生 人 人 聖
│: 學 學 物 類 天 大
│: 算 地 學 學 天 聖
└真如 學 學 等 等 人 佛
︶ ︶ ︶ ︶ ︶ 陀
︶
宇宙即“法界”也。幻化與真如,爲法界之二面;幻化即真,真如即幻化也。然真如不可說,心言絕故。可說者,即爲幻化之一面。可說之幻化中,分爲“實事”與假理之二幹。假理乃貫通于實事上所附現之虛分位,大乘百法中謂之心不相應行分位假法,故即知識論、聲明、算學、因明等方法。實事指“有實力用”者,亦分二幹:“心”即八識心法及諸心所有法;色即五塵、五根及法處所攝色。細別之雖亦通假實,而大類則皆爲實法。色、理集現,爲研究之對象,則爲天體、地質等物;說明之,即天體、天文、地質、地理學等。由“物”而研“物素”之“色”,色由心變,亦通心力,則爲物理之力學,與物化之質學等。“物”之直接及“心力關系”而有生命現象者,爲植物。“物”之由心、色、理集現者,爲“動物”。“動物”與“心”之間,乃有“心理學”研究之對象。動物中較爲優勝者,則爲人類。合植物、動物、人類,爲生物學研究之對象,包有植物學、動物學、及生理學、形態學等。專在人類,一方有人類學、人種學、曆史學等;一方則有社會學、宗教學、知識論等。在此一方,又可由人而達于“超人”、“超超人”。人類原爲動物,亦可進于超人,故人類居于動物與超人之間。在“社會學”、“宗教”、“知識論”之叁者,各有叁種階級。中人以下,近于動物之人,其社會,則以“貨利”──或食色──爲中心,乃爲經濟學研究之對象;其宗教,則爲“拜物爲神”之多神宗教;其知識,則爲隨感官情欲意識而知覺想像之直覺情識,亦能産生美學、文學、及相似之哲學,若今之共産主義是。中人正爲人類之人,其社會,則以“政權”爲中心,乃爲法政學研究之對象;其宗教,則爲“拜天爲神”之一神宗教──耶回等教──;其知識,則爲以算學、論理學等訓練意識察驗物象之理知,直接産生者爲科學,間接亦能産生改進之哲學、文學、美學、宗教等。一神教之拜天爲神,本出于“相似哲學”之理知對象──非官感覺知之情識對象──。然科學理知進步之結果,亦能推破于一神教,以漸知唯是“內心靜慮之經驗”──如詹姆士等之所說──,無別超宇宙外之一神故。猶“相似哲學”之進步,亦能推破“拜物爲神”之多神而進拜于天神也。中人以上,近于超人之人,其社會,則以“善德”爲中心,乃爲倫理學研究之對象──若孔子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者──;其宗教,則爲“即人是神”之汛神宗教,若儒家道家所說“聖人”、“神人”及人皆可以爲堯舜等,即爲崇拜之對象。且所謂賢希聖,聖希天,而“聖人”亦即是“天神”。人皆可爲,人皆可由困學勉強而致,自信自成,不須別爲崇拜一天神也。其知識,則爲經“理知訓練”、“善德踐修”後,“心意和平統一”之靜慮;直接産生者,爲禅學──禅那即靜慮,靜慮即“心意和平統一中之精思妙慮”──,亦即儒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之總名──。孔、孟、荀、莊等,皆說有靜慮之學。印度瑜伽、耆那各派,尤注重之。間接亦能産生及改進美學、文學、哲學、科學等。經“理知”、“善德”、“靜慮”之訓練,以加無漏淨教熏發無漏淨種而起現行,成超超人。其社會,則爲清淨和合衆,即律宗學所研究之對象。其教即爲佛教。其知識,則爲離煩惱障或離二障之淨智。直接産生者,爲大乘之禅宗學,爲無漏之禅學。展轉增上爲真言淨土學,乃無漏之美學。爲華嚴天臺學,乃無漏之文學。爲法性空慧學,乃無漏之哲學。爲法相唯識學,乃無漏之科學。由此可見佛陀所說之法,可以含攝人間一切言義,而于佛法中各予以相當位置,有條而不紊也。(注一)
宗教哲學之于知也,其依根覺印象及所傳聞,不異俗情,但稍能應用比量以判擇傳聞,及改進根覺等──靜慮學──,然亦爲較進步之似現比量耳。近世依科學之哲學,漸有正比量智,科學極重依根覺親驗印象之現量,亦注重應用考證以判擇傳聞之說,尤極注重應用邏輯以構成于正比量之理知──如關系公式之知識──。且能憑所發明之公式等,創造望遠鏡、顯微鏡、析光鏡、透礙鏡、擴音器、及天文化學各儀器等,廓增根覺親驗之境,都入算學測量文語傳述之內,重重改正,重重進步。故論世間求知方法,科學比較優良。然于根覺本身──六根八識──尚無改進之道。複不知宗教哲學中之靜慮學,雖有迷謬猶待除擇,然“靜慮學”實爲改進“根覺本身”之術。若能依正理智,親驗其事而去其迷謬者,即能改進根覺本身,引生淨智,擴充且明證現量之實境,達到能正知現實之目的。于此乃爲佛學之事,亦爲進步之廣義科學也。近人稱佛陀學爲科學之哲學宗教,其言諒已,而要非虛心求學不爲功。
(注一)此下一節,海刊原文爲“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此系改訂者。
八 能知方法之評判
上言現實之能知方法凡五種:一、爲自求知之現比量,此于近世爲哲學之知識論,與科學之邏輯學之一分。二、測量工具之算學。叁、傳述工具之聲明,此于近世爲語言文字學。四、爲他令知之因明學,此于近世亦爲邏輯學之一分。五、爲以評判態度擇取于所聞言義,則凡師友講談,圖書閱覽,皆可爲求知方法之一事。言厥途程,則在彼根覺親切印象經驗之現量,應用測量傳述之算術與語文,並據因明學之法式,評判聞見于師友圖書之學說,構成符事理之正比量智,重重改正幼稚之現量爲進步現量。于是迷謬之情漸伏馴至于斷,發生真現量智,乃能洞見現實真相;施設正比量智,乃能說明現實真相。俗情之于知也,但依根覺印象及所傳聞,爲胡亂構思想像之似現比量。
九 求學之目的
吾人求學,除開全由旁人強迫使學之外,總多少有所以要求學之意思,此意思之所在,即求學之目的。或謂人身須賴衣食住等生活,而此人身所需之衣食等,須藉知能以造作取得之。且現時造作取得人身生活所需之知能,乃從全球人類遺傳演進之所成就,今欲獲此知能,非從事求學不爲功。故求學之目的,不外欲得人身所需以生活耳。以此爲求學之目的,今固不得非之,蓋人生最切要之事,無過于謀生活。擴而極之,謂人生所需之衣食等,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主義遂以謀全人類得均取生活之所需,亦不外達此目的也。然使求學之目的僅如此,則現今享有遺産不須謀生之子弟,或實行社會主義後,人類豈遂無求學之目的而不複從事求學乎?如曰不然,必更有其他之目的。或謂人有榮譽之好,故富家子弟雖不求衣食,孜孜以求學文藝、美術等,以博官第;尚時髦者,其目的要在于華貴風雅等榮譽耳。極至于所謂揚名顯親之名教,及經營于曆史上留一不朽之名者,亦不外此。前爲利,此爲名,原人事上之所恒有,今固不得非之。然亦有甘凍餓聽戮辱而不倦求學者,又何所爲乎?或謂人性好勝,且好特異,彼不求名利而求學者,欲持己意支配當世之人,並得天下後世之驚慕耳。此亦抗心高志、怪傑奇才者之所爲,今固不得非之。然亦有捐棄名利和樂人情者,複何爲求學乎?或謂人性樂群,尤樂人群之治,如孔子輩,笃志爲學,莫非因時以求人群之治理耳。此更人倫善德之聖,近若克魯泡特金輩,張皇互助進化之義,亦不外此,今尤不得非之。但茲之四者,可總括謂求學之目的,在于得此人生之安樂耳。然所得之安樂,不在于此求學時,須在求學後施行事業之成就;若未成就或竟不能成就,其求學豈不遂成無意義無價值乎?或謂人心本是恒久不息,向內外上下以求知能者,故求學莫非以得知能爲目的。學即求知能,求知能即學。求學即手段亦即目的,不必更要達到何項之目的,便已達到目的,故求學之自身,即有意義價值。且達到其余種種之目的,要皆由求學所得種種知能以達到之耳。故求學在于得知能,更無疑義。近世真正之科學者,唯在于此。夫求學固以得知能爲唯一之目的,然原之無根而征之無驗,所謂知者,其固知乎?所謂能者,其固能乎?要未可必。故雲爲得知能,亦未足以明求學之目的究何在也。上來于各家所言求學之目的,討究略盡。然則求學之目的究何在?曰:求學之目的無他,爲得如如相應于“現實”之知能而已。現實即大涅槃──真如──,現實之知能則大菩提也。故求學之目的,即佛學之目的。若明求學之目的而求學,則終將唯佛學之是求也。然在“現實”本離名相,今既方便立“現實”名,且更方便定“現實知能”義,則如何爲現實之知能,可明矣。
(第一義) (知能)
一、知得現實圓常之真義者…………根本無分別之如理智力。
二、能得境相確適之實事者………………………後得正分別之如量智力。
叁、等得性相理事圓常確適之現實者……………………無上正遍覺知。
既勘明求學之目的在得“符現實之正覺”,今更進問求學之方法當何從。
十 求學之方法
言求學之方法,換言之,即求“正知”之方法。于此當先認清兩事:一、求正知之困難,二、求正知之曆程。所言求正知之困難,以知覺之不易真耳。知覺之不易真,以其起原之蒙昧也。知識之起,不出叁源:一曰現量,二曰比量,叁曰聞量。根本起源,唯此現量。現量乃是心依內根,映帶前境,但有人生即由心惑,譬之夢事由睡眠起,內迷有根身之我人,外惑爲質相之物境,雖不盡無,已非如實。況複曾未相應,旋興念度,顛倒執取,益滋迷謬,習非成是,宛成妄知。雖有比量可從糾正(科學),但比量仍依一一現量,展轉推校集聯而得成,縱能近真,亦不切實。況複本既不齊,末何能整?謬非在所必多。至于聞量,傳由他人,他人之現量相及比量名,其不免于過非,彼亦猶此。故一以正知真覺爲求學之目的,求學即不免有如上之困難。解除此困難者,則應知求學之曆程。所言求學之曆程者,以非求得真實現量,則不了達現實。然在未得真實之現量時,所起無非錯謬。且于其中絲毫不能用力,將如何求之乎?曰:所賴者,一在人心有本能真實現量之潛力──無漏種──,二在已經得真現量之人曾有所垂教于吾人。已成真現量者爲誰?曰爲佛陀。吾人若依佛陀所垂示之至教,圓達其理,楷定其量,用以裁斷若聞他言若起自覺之種種知識等,掃空一切不正教理及謬誤之理想,由至教量轉成自心有力之真比量,再憑此勝解之真比量力,摧伏依附現量所生一切謬非情識,久之豁破幽迷,便得真現量智。由此依真現量智及正比量智,續銷虛妄,深證真實,至于究竟圓滿,無不洞然正覺之中,方爲學滿,即成就如如相應于“現實之知能”也。故求得正知之曆程:一、揀擇于一切學者之學說,以求得至極圓滿之教诠定量;二、依所得至教量,破除一切若他傳若自起之迷謬執,自成殊勝之正比量;叁、依所成正比量,決定印持平常見聞動靜之身心日用事,開發真覺;四、依真覺正思,以銷落余妄,究竟顯現;五、依真現量之智境,施正比量之教義,令未覺者藉之以覺。合前求學之目的,與求正知之曆程,爲現實主義能知之方法。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