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人应否能有此言,此言之思想上来源何在,此言在当世及其后曾发生何种影响与功罪。更加古记载之详稽博证,某种语言文字上,此言之所诠应为何义,某种风俗习尚上,此人之所言乃为何事。于是茫昧而不明了之传说,乃略有眉目,可为论其世,察其言,而知其为人之基本。虽然,有因于自然界之环境关系者,如以气候、地带、物产而演成一区之民俗,各营其特共之生活;有因于人群制之环境关系者,如以种族、阶级、信仰而演成一区之民习,各循其特共之轨辙;有因于时势之转机关系者,如以贫富、强弱、安患而改换勤惰忧乐之民情;有因于天才之非常关系者,如以圣哲英豪而变化仁暴、智愚、勇怯之民性。中人以下之言行,大抵以前三因而发生为历史退滞之迹象;中人以上之言行,大抵以后一因而发生为历史进展之迹象。故观历史之进展,必以后一关系为主因,而前三因则仅为其助缘。夫同一孔仲尼时代之中国,为孔仲尼者仅孔仲尼之一人;同一释迦牟尼时代之印度,为释迦牟尼者仅为释迦牟尼之一人;同一亚里斯陀德时代,为亚里斯陀德者仅亚里斯陀德之一人。有孔子而有儒家之文化,有释迦牟尼而有佛教之文化,有亚里斯陀德而有西洋哲学科学之文化。可知非常天才之关系,为文化进展之主因也。唯前三因,亦未尝非辅成其人言行之助缘耳。如处于温暖之地带,居于有凭借之阶级,适变于当时之机势,皆有关系。然若略去其非常天才之主因,必不能为充分之说明也。古人之好为历史人物夸张者,固多迷谬,而近人之治史学者,但索某人某文化之因于前三者之助缘,昧其主因,亦成偏缺。由是今人之愚者,每不能逾于古之中人,而古之圣哲,亦不妨度越于今之智者也,以其为非常天才故。然解释此非常天才之何以有,或原本宗族之遗传,或推由教育之修习,或归为环境之关系,而此亦为其助缘耳。然直抉其主因,既无上神真宰之特降,亦非无端突然而忽至,盖由“无始恒转之一切种识”,积久修因之所致,于此遂至历史学之问题深处。若能以其果之闳伟,察其因之深广,亦非甚难知者。后当广论,今姑止此。由此小乘大乘之俱源于释迦所说,可无疑也。结集之历次增减,宜传──译释阐发等──之递时盛衰,复有前说四因之迭相更替而推演,或为退滞,或成进展,为历史之考证者,勿执一曲以概其大全,详细观察,审求其故,庶能得其真相。为佛陀学之历史考证应如此,为余学之历史考证亦应如此!
四 法印之楷定
言法印者,所求得某文化“能诠所诠之纲宗”也。握厥纲宗以观某文化之言义,如洁绳而网目齐张,如振领而衣纹皆直;删落其无关者,统括其有关者,内容则条分而缕析,外延则此明而彼辨,是非真似,举无遁形。佛所说义,虽复无量,古师尝概括为三乘共通之三法印,大乘别有一不共之法印,则“诸法唯识”也──或法界诸法唯心说──。三法印者:一、诸行无常印:有情、无情,一切因果生灭相续,依此而说;今广其义曰:无始恒转论,或无常真常观。二、诸法无我印:有为、无为,一切缘显幻事空理,依此而说;今广其义曰:无性缘成论,或无我真我无性真性观。三、涅槃寂静印:有得、无得,一切究竟显了真相,依此而说;今广其义曰:无相真如论,或无相实相观。大乘不共之诸法唯识印,则种现熏起之宏纽,染净转依之总根也。今广其义曰:无元心枢论,或现识熏持法种观。持此四法印,以观佛陀之言义,则纶贯无遗矣。符此四法印之楷定,则是佛法,违此四法印之楷定,则非佛法,判然可分,无容假借。他若诸受皆苦、或有漏皆苦观,身皆不净、或有漏不净观,则由一分无常无我观所派生,用之对治贪痴等烦恼者,非普遍之真理。名、相、分别、正智、真如五法,则名、相、分别,非佛法之所专有;遍计所执等之三性,则遍计所执非佛法,为佛法之所破;依他起、圆成实,虽即佛法俗真二谛,俗谛亦通世间之说,故皆非佛法之法印。唯佛法有此刊定是佛法非佛法之法印,故异生情爱之魔说──俗情科学等──,与外道神我之梵说──宗教哲学等──,皆不能乱而莫不能化也。其余一一文化之所言义,若能寻得其“纲宗”之所在,规定其内容,楷别其外延,则皆可审知其底蕴。选择取舍,分别收破,摄而化之,莫能逾也;析而拣之,莫能滥也。于是乃能评判一切所闻言义。
五 佛陀学之内容
瑜伽摄释分中,以经体之文义,经释之法要──十二分教等──、等起、义相、释难、次第之五重,合为师说、众听三事;加略广赞佛及显学胜利,以开示佛陀学内容。摄异门分,则以白品之佛及弟子所说所行法,黑品之生死烦恼等,显其内容。摄事分中,则摄之为三事:一、素呾缆事──经藏,二、毗奈耶事──律藏,三、摩呾理迦事──论藏。经藏又分为行、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法之七。列之如左:
┌─行事
素 呾 缆事─┤
├─处事
│
├─缘起事
│
毗 奈 耶事─┼─食事
│
├─谛事
│
├─界事
摩呾理迦事─┤
└─菩提分法事
三总、七别,共为十事。然依杂阿笈摩及摄事分,可总摄为三相、四分、十诵、九所知事。
(十诵)
(三相) (四分) (九所知事) ┌佛所说诵
能说相…………佛及弟子所说分………说者事…………┤
└弟子所说诵
┌有情事……………五取蕴诵
│受用事……………六处诵
│生起事……………缘起诵
┌五取蕴等相应分……┤安住事……………食诵
所说相………┤ │染净事……………谛诵
│ └差别事……………界诵
└菩提分法分……………所说事……………念住等诵
为说相…………结集分…………………会众事……………八众诵
如是三相、四分、九所知事、十诵,总明佛陀学之内容,亦为总摄三宝。说者中之佛为佛宝,说者中之弟子及会众中之八众为僧宝,所说相中之七事、七诵为法宝。有情、受用、生起、安住之四为杂染事。染净、差别之二为杂染清净共通事。菩提分法为清净事。佛所说法,不出于此三事。八众则瑜伽说为苾刍众,苾刍尼众,邬波索迦众,邬波索夷众,刹帝利众(各国之国民众),婆罗门众(各教之教徒众),四天王众天众,忉利天等天众(以忉利天等其以上诸天)。前二为僧,后六非僧。前四为已受佛戒之弟子,后四为未受佛戒之听众。前六为人,后二为天。前七总摄人非人等──四天王众,亦摄神生、旁生、余生等,拥护佛之八部众,亦摄在此也──,后一纯为天众。佛及弟子为之说法而教化者,都摄在此八众中故。如此佛法僧三宝,总为佛学之内容。
六 所闻言义之拣判
往者、智光论师──据西域记:智光乃戒贤之弟子──等,宗般若,为一切法有时,境空心有时,一切法空时之三时判。戒贤论师等,宗深密,为有时,空时,非空有时之三时及八宗判──小乘六宗大乘二宗。天台宗法华,为五时、四教判。贤首宗华严,为五教、十宗判。或判大小,或判半满,或唱一音无所分判。要皆就佛说评判者。嘉祥三论玄义,为外内小大之分判。慧苑以四教、判“佛法外之说”为“迷真异执”。空海以十住心,判“世间共法”为“异生羝羊”、“愚童持斋”、“婴儿无畏”三心。则皆就佛说世说而遍评判者。今此闻量评判,不限佛说,亦当就佛说世说而均判。但今所闻一切言义,量异昔时,故评判之标准亦应不同。今先列表,再分解之。
(此中“法”字指能诠言及所诠义)
┌情识法─────────传说(谣谚诗歌小说传奇等)
世说┤理知法─────────科学
└静虑法─────────哲学……西洋哲学┬孔老墨及印度诸派
净智法─────────宗教……耶回梵等┘
┌─人我空慧教………小乘
佛说──┼─法性空慧教………般若等
├─法相唯识教………深密等
└─法界圆觉教………华严等
传说为情识法,乃未经理知等训练之直觉等,凭其官感情欲意识,有所知觉想像之言说也。其杂有科学等成分者,亦旁通于理智法。科学哲学,皆以理知法为主干。然科学旁通于致富图强等情识法,而哲学每推到宗教之最高点,故亦旁通于静虑法。孔、老及胜论、数论等,则宗教而哲学、哲学而宗教者。耶、回、梵等宗教,虽浅深不一,而要皆以近于静虑之灵感等为主者,故属于静虑法;然亦旁通理知以为说明。其低等者,且每流于情识。凡此皆为“世说”。昔尝谓之“人间两般文化”,甲种为宗教及人生哲学,乙种为科学及自然哲学,撮为二表如下:
┌理知上在离言契性
┌甲┤行为上在克己崇仁
│ └信向上在融迹同本
人间两般文化┤
│ ┌理知上在藉相求知
└乙┤行为上在纵我制物
└信向上在取形弃神
┌甲……实事……善体……存性
┌利┤
│ └乙……虚理……利用……厚生
人间两般文化┤
│ ┌甲……妖怪……苟惰……沉迷
└弊┤
└乙……封蔽……愤争……失望
由其弊而拣之,判非佛法,无得而滥之者。佛陀之学,为净智法。小乘为出离烦恼障之净智法,余大乘教皆为出离烦恼障所知障之净智法。然其自度度他之闻思修方便,亦依据及施设理知静虑之法。
佛法与世说别,尝说四条:一、来源有圣心凡识之别;二、施设有应机随执之别;三、法体有有漏无漏之别;四、法用有著言离言之别。或说无漏有漏,现证推度,究竟不究竟之三别。兹但言其大概,不遑详也。
七 所闻言义之摄判
欲于佛法之统摄中,以判别世界各学说,昔者尝制一表如下:
┌┐
┌┐ 科学 法相学
┌┐ 美学 哲学…法性学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