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P17

  ..续本文上一页  哲学 文学 文学…华严天台学

  (八识心心所)  文学 哲学 美学…真言净土学

  ┌心   美学 科学 禅学…禅宗学

  │:   └┘ └┘ └┘

  ┌实事┤:  知识论…情识…理知…静虑…净智

  │  │:   心   │  拜物 拜天 即人

  (宇宙论)│  └色 化  理  │宗教…  …  …  …佛教

  ┌幻化┤   学  学 │  为神 为神 是神

  │: │   物   行为论…货利…政权…善德…律宗学

  │: │   理   (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

  │: │   学   └─┬────┘

  佛所说法┤: └假理─理───物────植物──动物─人类─超人─超超人

  │:    └───┬──┘  ︵

  │:  ︵  ︵  ︵  ︵  ︵  小

  │:  名  天  生  人  人  圣

  │:  学  学  物  类  天  大

  │:  算  地  学  学  天  圣

  └真如  学  学  等  等  人  佛

  ︶  ︶  ︶  ︶  ︶  陀

   ︶

  宇宙即“法界”也。幻化与真如,为法界之二面;幻化即真,真如即幻化也。然真如不可说,心言绝故。可说者,即为幻化之一面。可说之幻化中,分为“实事”与假理之二干。假理乃贯通于实事上所附现之虚分位,大乘百法中谓之心不相应行分位假法,故即知识论、声明、算学、因明等方法。实事指“有实力用”者,亦分二干:“心”即八识心法及诸心所有法;色即五尘、五根及法处所摄色。细别之虽亦通假实,而大类则皆为实法。色、理集现,为研究之对象,则为天体、地质等物;说明之,即天体、天文、地质、地理学等。由“物”而研“物素”之“色”,色由心变,亦通心力,则为物理之力学,与物化之质学等。“物”之直接及“心力关系”而有生命现象者,为植物。“物”之由心、色、理集现者,为“动物”。“动物”与“心”之间,乃有“心理学”研究之对象。动物中较为优胜者,则为人类。合植物、动物、人类,为生物学研究之对象,包有植物学、动物学、及生理学、形态学等。专在人类,一方有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等;一方则有社会学、宗教学、知识论等。在此一方,又可由人而达于“超人”、“超超人”。人类原为动物,亦可进于超人,故人类居于动物与超人之间。在“社会学”、“宗教”、“知识论”之三者,各有三种阶级。中人以下,近于动物之人,其社会,则以“货利”──或食色──为中心,乃为经济学研究之对象;其宗教,则为“拜物为神”之多神宗教;其知识,则为随感官情欲意识而知觉想像之直觉情识,亦能产生美学、文学、及相似之哲学,若今之共产主义是。中人正为人类之人,其社会,则以“政权”为中心,乃为法政学研究之对象;其宗教,则为“拜天为神”之一神宗教──耶回等教──;其知识,则为以算学、论理学等训练意识察验物象之理知,直接产生者为科学,间接亦能产生改进之哲学、文学、美学、宗教等。一神教之拜天为神,本出于“相似哲学”之理知对象──非官感觉知之情识对象──。然科学理知进步之结果,亦能推破于一神教,以渐知唯是“内心静虑之经验”──如詹姆士等之所说──,无别超宇宙外之一神故。犹“相似哲学”之进步,亦能推破“拜物为神”之多神而进拜于天神也。中人以上,近于超人之人,其社会,则以“善德”为中心,乃为伦理学研究之对象──若孔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者──;其宗教,则为“即人是神”之汛神宗教,若儒家道家所说“圣人”、“神人”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即为崇拜之对象。且所谓贤希圣,圣希天,而“圣人”亦即是“天神”。人皆可为,人皆可由困学勉强而致,自信自成,不须别为崇拜一天神也。其知识,则为经“理知训练”、“善德践修”后,“心意和平统一”之静虑;直接产生者,为禅学──禅那即静虑,静虑即“心意和平统一中之精思妙虑”──,亦即儒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总名──。孔、孟、荀、庄等,皆说有静虑之学。印度瑜伽、耆那各派,尤注重之。间接亦能产生及改进美学、文学、哲学、科学等。经“理知”、“善德”、“静虑”之训练,以加无漏净教熏发无漏净种而起现行,成超超人。其社会,则为清净和合众,即律宗学所研究之对象。其教即为佛教。其知识,则为离烦恼障或离二障之净智。直接产生者,为大乘之禅宗学,为无漏之禅学。展转增上为真言净土学,乃无漏之美学。为华严天台学,乃无漏之文学。为法性空慧学,乃无漏之哲学。为法相唯识学,乃无漏之科学。由此可见佛陀所说之法,可以含摄人间一切言义,而于佛法中各予以相当位置,有条而不紊也。(注一)

  宗教哲学之于知也,其依根觉印象及所传闻,不异俗情,但稍能应用比量以判择传闻,及改进根觉等──静虑学──,然亦为较进步之似现比量耳。近世依科学之哲学,渐有正比量智,科学极重依根觉亲验印象之现量,亦注重应用考证以判择传闻之说,尤极注重应用逻辑以构成于正比量之理知──如关系公式之知识──。且能凭所发明之公式等,创造望远镜、显微镜、析光镜、透碍镜、扩音器、及天文化学各仪器等,廓增根觉亲验之境,都入算学测量文语传述之内,重重改正,重重进步。故论世间求知方法,科学比较优良。然于根觉本身──六根八识──尚无改进之道。复不知宗教哲学中之静虑学,虽有迷谬犹待除择,然“静虑学”实为改进“根觉本身”之术。若能依正理智,亲验其事而去其迷谬者,即能改进根觉本身,引生净智,扩充且明证现量之实境,达到能正知现实之目的。于此乃为佛学之事,亦为进步之广义科学也。近人称佛陀学为科学之哲学宗教,其言谅已,而要非虚心求学不为功。

  (注一)此下一节,海刊原文为“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此系改订者。

  八 能知方法之评判

  上言现实之能知方法凡五种:一、为自求知之现比量,此于近世为哲学之知识论,与科学之逻辑学之一分。二、测量工具之算学。三、传述工具之声明,此于近世为语言文字学。四、为他令知之因明学,此于近世亦为逻辑学之一分。五、为以评判态度择取于所闻言义,则凡师友讲谈,图书阅览,皆可为求知方法之一事。言厥途程,则在彼根觉亲切印象经验之现量,应用测量传述之算术与语文,并据因明学之法式,评判闻见于师友图书之学说,构成符事理之正比量智,重重改正幼稚之现量为进步现量。于是迷谬之情渐伏驯至于断,发生真现量智,乃能洞见现实真相;施设正比量智,乃能说明现实真相。俗情之于知也,但依根觉印象及所传闻,为胡乱构思想像之似现比量。

  九 求学之目的

  吾人求学,除开全由旁人强迫使学之外,总多少有所以要求学之意思,此意思之所在,即求学之目的。或谓人身须赖衣食住等生活,而此人身所需之衣食等,须藉知能以造作取得之。且现时造作取得人身生活所需之知能,乃从全球人类遗传演进之所成就,今欲获此知能,非从事求学不为功。故求学之目的,不外欲得人身所需以生活耳。以此为求学之目的,今固不得非之,盖人生最切要之事,无过于谋生活。扩而极之,谓人生所需之衣食等,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主义遂以谋全人类得均取生活之所需,亦不外达此目的也。然使求学之目的仅如此,则现今享有遗产不须谋生之子弟,或实行社会主义后,人类岂遂无求学之目的而不复从事求学乎?如曰不然,必更有其他之目的。或谓人有荣誉之好,故富家子弟虽不求衣食,孜孜以求学文艺、美术等,以博官第;尚时髦者,其目的要在于华贵风雅等荣誉耳。极至于所谓扬名显亲之名教,及经营于历史上留一不朽之名者,亦不外此。前为利,此为名,原人事上之所恒有,今固不得非之。然亦有甘冻饿听戮辱而不倦求学者,又何所为乎?或谓人性好胜,且好特异,彼不求名利而求学者,欲持己意支配当世之人,并得天下后世之惊慕耳。此亦抗心高志、怪杰奇才者之所为,今固不得非之。然亦有捐弃名利和乐人情者,复何为求学乎?或谓人性乐群,尤乐人群之治,如孔子辈,笃志为学,莫非因时以求人群之治理耳。此更人伦善德之圣,近若克鲁泡特金辈,张皇互助进化之义,亦不外此,今尤不得非之。但兹之四者,可总括谓求学之目的,在于得此人生之安乐耳。然所得之安乐,不在于此求学时,须在求学后施行事业之成就;若未成就或竟不能成就,其求学岂不遂成无意义无价值乎?或谓人心本是恒久不息,向内外上下以求知能者,故求学莫非以得知能为目的。学即求知能,求知能即学。求学即手段亦即目的,不必更要达到何项之目的,便已达到目的,故求学之自身,即有意义价值。且达到其余种种之目的,要皆由求学所得种种知能以达到之耳。故求学在于得知能,更无疑义。近世真正之科学者,唯在于此。夫求学固以得知能为唯一之目的,然原之无根而征之无验,所谓知者,其固知乎?所谓能者,其固能乎?要未可必。故云为得知能,亦未足以明求学之目的究何在也。上来于各家所言求学之目的,讨究略尽。然则求学之目的究何在?曰:求学之目的无他,为得如如相应于“现实”之知能而已。现实即大涅槃──真如──,现实之知能则大菩提也。故求学之目的,即佛学之目的。若明求学之目的而求学,则终将唯佛学之是求也。然在“现实”本离名相,今既方便立“现实”名,且更方便定“现实知能”义,则如何为现实之知能,可明矣。

  (第一义)   (知能)

  一、知得现实圆常之真义者…………根本无分别之如理智力。

  二、能得境相确适之实事者………………………后得正分别之如量智力。

  三、等得性相理事圆常确适之现实者……………………无上正遍觉知。

  既勘明求学之目的在得“符现实之正觉”,今更进问求学之方法当何从。

  十 求学之方法

  言求学之方法,换言之,即求“正知”之方法。于此当先认清两事:一、求正知之困难,二、求正知之历程。所言求正知之困难,以知觉之不易真耳。知觉之不易真,以其起原之蒙昧也。知识之起,不出三源:一曰现量,二曰比量,三曰闻量。根本起源,唯此现量。现量乃是心依内根,映带前境,但有人生即由心惑,譬之梦事由睡眠起,内迷有根身之我人,外惑为质相之物境,虽不尽无,已非如实。况复曾未相应,旋兴念度,颠倒执取,益滋迷谬,习非成是,宛成妄知。虽有比量可从纠正(科学),但比量仍依一一现量,展转推校集联而得成,纵能近真,亦不切实。况复本既不齐,末何能整?谬非在所必多。至于闻量,传由他人,他人之现量相及比量名,其不免于过非,彼亦犹此。故一以正知真觉为求学之目的,求学即不免有如上之困难。解除此困难者,则应知求学之历程。所言求学之历程者,以非求得真实现量,则不了达现实。然在未得真实之现量时,所起无非错谬。且于其中丝毫不能用力,将如何求之乎?曰:所赖者,一在人心有本能真实现量之潜力──无漏种──,二在已经得真现量之人曾有所垂教于吾人。已成真现量者为谁?曰为佛陀。吾人若依佛陀所垂示之至教,圆达其理,楷定其量,用以裁断若闻他言若起自觉之种种知识等,扫空一切不正教理及谬误之理想,由至教量转成自心有力之真比量,再凭此胜解之真比量力,摧伏依附现量所生一切谬非情识,久之豁破幽迷,便得真现量智。由此依真现量智及正比量智,续销虚妄,深证真实,至于究竟圆满,无不洞然正觉之中,方为学满,即成就如如相应于“现实之知能”也。故求得正知之历程:一、拣择于一切学者之学说,以求得至极圆满之教诠定量;二、依所得至教量,破除一切若他传若自起之迷谬执,自成殊胜之正比量;三、依所成正比量,决定印持平常见闻动静之身心日用事,开发真觉;四、依真觉正思,以销落余妄,究竟显现;五、依真现量之智境,施正比量之教义,令未觉者藉之以觉。合前求学之目的,与求正知之历程,为现实主义能知之方法。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