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人應否能有此言,此言之思想上來源何在,此言在當世及其後曾發生何種影響與功罪。更加古記載之詳稽博證,某種語言文字上,此言之所诠應爲何義,某種風俗習尚上,此人之所言乃爲何事。于是茫昧而不明了之傳說,乃略有眉目,可爲論其世,察其言,而知其爲人之基本。雖然,有因于自然界之環境關系者,如以氣候、地帶、物産而演成一區之民俗,各營其特共之生活;有因于人群製之環境關系者,如以種族、階級、信仰而演成一區之民習,各循其特共之軌轍;有因于時勢之轉機關系者,如以貧富、強弱、安患而改換勤惰憂樂之民情;有因于天才之非常關系者,如以聖哲英豪而變化仁暴、智愚、勇怯之民性。中人以下之言行,大抵以前叁因而發生爲曆史退滯之迹象;中人以上之言行,大抵以後一因而發生爲曆史進展之迹象。故觀曆史之進展,必以後一關系爲主因,而前叁因則僅爲其助緣。夫同一孔仲尼時代之中國,爲孔仲尼者僅孔仲尼之一人;同一釋迦牟尼時代之印度,爲釋迦牟尼者僅爲釋迦牟尼之一人;同一亞裏斯陀德時代,爲亞裏斯陀德者僅亞裏斯陀德之一人。有孔子而有儒家之文化,有釋迦牟尼而有佛教之文化,有亞裏斯陀德而有西洋哲學科學之文化。可知非常天才之關系,爲文化進展之主因也。唯前叁因,亦未嘗非輔成其人言行之助緣耳。如處于溫暖之地帶,居于有憑借之階級,適變于當時之機勢,皆有關系。然若略去其非常天才之主因,必不能爲充分之說明也。古人之好爲曆史人物誇張者,固多迷謬,而近人之治史學者,但索某人某文化之因于前叁者之助緣,昧其主因,亦成偏缺。由是今人之愚者,每不能逾于古之中人,而古之聖哲,亦不妨度越于今之智者也,以其爲非常天才故。然解釋此非常天才之何以有,或原本宗族之遺傳,或推由教育之修習,或歸爲環境之關系,而此亦爲其助緣耳。然直抉其主因,既無上神真宰之特降,亦非無端突然而忽至,蓋由“無始恒轉之一切種識”,積久修因之所致,于此遂至曆史學之問題深處。若能以其果之闳偉,察其因之深廣,亦非甚難知者。後當廣論,今姑止此。由此小乘大乘之俱源于釋迦所說,可無疑也。結集之曆次增減,宜傳──譯釋闡發等──之遞時盛衰,複有前說四因之疊相更替而推演,或爲退滯,或成進展,爲曆史之考證者,勿執一曲以概其大全,詳細觀察,審求其故,庶能得其真相。爲佛陀學之曆史考證應如此,爲余學之曆史考證亦應如此!
四 法印之楷定
言法印者,所求得某文化“能诠所诠之綱宗”也。握厥綱宗以觀某文化之言義,如潔繩而網目齊張,如振領而衣紋皆直;刪落其無關者,統括其有關者,內容則條分而縷析,外延則此明而彼辨,是非真似,舉無遁形。佛所說義,雖複無量,古師嘗概括爲叁乘共通之叁法印,大乘別有一不共之法印,則“諸法唯識”也──或法界諸法唯心說──。叁法印者:一、諸行無常印:有情、無情,一切因果生滅相續,依此而說;今廣其義曰:無始恒轉論,或無常真常觀。二、諸法無我印:有爲、無爲,一切緣顯幻事空理,依此而說;今廣其義曰:無性緣成論,或無我真我無性真性觀。叁、涅槃寂靜印:有得、無得,一切究竟顯了真相,依此而說;今廣其義曰:無相真如論,或無相實相觀。大乘不共之諸法唯識印,則種現熏起之宏紐,染淨轉依之總根也。今廣其義曰:無元心樞論,或現識熏持法種觀。持此四法印,以觀佛陀之言義,則綸貫無遺矣。符此四法印之楷定,則是佛法,違此四法印之楷定,則非佛法,判然可分,無容假借。他若諸受皆苦、或有漏皆苦觀,身皆不淨、或有漏不淨觀,則由一分無常無我觀所派生,用之對治貪癡等煩惱者,非普遍之真理。名、相、分別、正智、真如五法,則名、相、分別,非佛法之所專有;遍計所執等之叁性,則遍計所執非佛法,爲佛法之所破;依他起、圓成實,雖即佛法俗真二谛,俗谛亦通世間之說,故皆非佛法之法印。唯佛法有此刊定是佛法非佛法之法印,故異生情愛之魔說──俗情科學等──,與外道神我之梵說──宗教哲學等──,皆不能亂而莫不能化也。其余一一文化之所言義,若能尋得其“綱宗”之所在,規定其內容,楷別其外延,則皆可審知其底蘊。選擇取舍,分別收破,攝而化之,莫能逾也;析而揀之,莫能濫也。于是乃能評判一切所聞言義。
五 佛陀學之內容
瑜伽攝釋分中,以經體之文義,經釋之法要──十二分教等──、等起、義相、釋難、次第之五重,合爲師說、衆聽叁事;加略廣贊佛及顯學勝利,以開示佛陀學內容。攝異門分,則以白品之佛及弟子所說所行法,黑品之生死煩惱等,顯其內容。攝事分中,則攝之爲叁事:一、素呾纜事──經藏,二、毗奈耶事──律藏,叁、摩呾理迦事──論藏。經藏又分爲行、處、緣起、食、谛、界、菩提分法之七。列之如左:
┌─行事
素 呾 纜事─┤
├─處事
│
├─緣起事
│
毗 奈 耶事─┼─食事
│
├─谛事
│
├─界事
摩呾理迦事─┤
└─菩提分法事
叁總、七別,共爲十事。然依雜阿笈摩及攝事分,可總攝爲叁相、四分、十誦、九所知事。
(十誦)
(叁相) (四分) (九所知事) ┌佛所說誦
能說相…………佛及弟子所說分………說者事…………┤
└弟子所說誦
┌有情事……………五取蘊誦
│受用事……………六處誦
│生起事……………緣起誦
┌五取蘊等相應分……┤安住事……………食誦
所說相………┤ │染淨事……………谛誦
│ └差別事……………界誦
└菩提分法分……………所說事……………念住等誦
爲說相…………結集分…………………會衆事……………八衆誦
如是叁相、四分、九所知事、十誦,總明佛陀學之內容,亦爲總攝叁寶。說者中之佛爲佛寶,說者中之弟子及會衆中之八衆爲僧寶,所說相中之七事、七誦爲法寶。有情、受用、生起、安住之四爲雜染事。染淨、差別之二爲雜染清淨共通事。菩提分法爲清淨事。佛所說法,不出于此叁事。八衆則瑜伽說爲苾刍衆,苾刍尼衆,邬波索迦衆,邬波索夷衆,刹帝利衆(各國之國民衆),婆羅門衆(各教之教徒衆),四天王衆天衆,忉利天等天衆(以忉利天等其以上諸天)。前二爲僧,後六非僧。前四爲已受佛戒之弟子,後四爲未受佛戒之聽衆。前六爲人,後二爲天。前七總攝人非人等──四天王衆,亦攝神生、旁生、余生等,擁護佛之八部衆,亦攝在此也──,後一純爲天衆。佛及弟子爲之說法而教化者,都攝在此八衆中故。如此佛法僧叁寶,總爲佛學之內容。
六 所聞言義之揀判
往者、智光論師──據西域記:智光乃戒賢之弟子──等,宗般若,爲一切法有時,境空心有時,一切法空時之叁時判。戒賢論師等,宗深密,爲有時,空時,非空有時之叁時及八宗判──小乘六宗大乘二宗。天臺宗法華,爲五時、四教判。賢首宗華嚴,爲五教、十宗判。或判大小,或判半滿,或唱一音無所分判。要皆就佛說評判者。嘉祥叁論玄義,爲外內小大之分判。慧苑以四教、判“佛法外之說”爲“迷真異執”。空海以十住心,判“世間共法”爲“異生羝羊”、“愚童持齋”、“嬰兒無畏”叁心。則皆就佛說世說而遍評判者。今此聞量評判,不限佛說,亦當就佛說世說而均判。但今所聞一切言義,量異昔時,故評判之標准亦應不同。今先列表,再分解之。
(此中“法”字指能诠言及所诠義)
┌情識法─────────傳說(謠諺詩歌小說傳奇等)
世說┤理知法─────────科學
└靜慮法─────────哲學……西洋哲學┬孔老墨及印度諸派
淨智法─────────宗教……耶回梵等┘
┌─人我空慧教………小乘
佛說──┼─法性空慧教………般若等
├─法相唯識教………深密等
└─法界圓覺教………華嚴等
傳說爲情識法,乃未經理知等訓練之直覺等,憑其官感情欲意識,有所知覺想像之言說也。其雜有科學等成分者,亦旁通于理智法。科學哲學,皆以理知法爲主幹。然科學旁通于致富圖強等情識法,而哲學每推到宗教之最高點,故亦旁通于靜慮法。孔、老及勝論、數論等,則宗教而哲學、哲學而宗教者。耶、回、梵等宗教,雖淺深不一,而要皆以近于靜慮之靈感等爲主者,故屬于靜慮法;然亦旁通理知以爲說明。其低等者,且每流于情識。凡此皆爲“世說”。昔嘗謂之“人間兩般文化”,甲種爲宗教及人生哲學,乙種爲科學及自然哲學,撮爲二表如下:
┌理知上在離言契性
┌甲┤行爲上在克己崇仁
│ └信向上在融迹同本
人間兩般文化┤
│ ┌理知上在藉相求知
└乙┤行爲上在縱我製物
└信向上在取形棄神
┌甲……實事……善體……存性
┌利┤
│ └乙……虛理……利用……厚生
人間兩般文化┤
│ ┌甲……妖怪……苟惰……沈迷
└弊┤
└乙……封蔽……憤爭……失望
由其弊而揀之,判非佛法,無得而濫之者。佛陀之學,爲淨智法。小乘爲出離煩惱障之淨智法,余大乘教皆爲出離煩惱障所知障之淨智法。然其自度度他之聞思修方便,亦依據及施設理知靜慮之法。
佛法與世說別,嘗說四條:一、來源有聖心凡識之別;二、施設有應機隨執之別;叁、法體有有漏無漏之別;四、法用有著言離言之別。或說無漏有漏,現證推度,究竟不究竟之叁別。茲但言其大概,不遑詳也。
七 所聞言義之攝判
欲于佛法之統攝中,以判別世界各學說,昔者嘗製一表如下:
┌┐
┌┐ 科學 法相學
┌┐ 美學 哲學…法性學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