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根本義。別有增釋,見于余處。(注叁)非法界六相莫觀乎現實,非現實莫觀乎六相法界,法界即現實,現實即法界,然名現實而不雲法界者,法界一名,義诠隱幽;現實一名,義诠顯了。且猶有余義,唯現實一名能诠,故曰現實。
叁 現實即現實 現變實事曰現實,無始恒轉故;現事實性曰現實,無性緣成故;現性實覺曰現實,無相真如故;現覺實變曰現實,無元心樞故。現實即現實,現實唯現實,更無他名能诂之也,故曰現實。
四 現實主義乃佛陀無主義之主義 何謂現實主義即是無主義耶?現實真是如此,契知現實真是如此;現實真是如此──法爾如是,亦曰本來面目,亦曰真如──,宣說現實真是如此。知亦現實真是如此,不知亦現實真是如此;說亦現實真是如此,不說亦現實真是如此。知不知等,說不說等,知即無所知,說即無所說,不同其余任何主義別有所執、別有所立,故現實主義即是無主義。何謂現實主義即無主義之主義耶?現量實相雖無可知,由現量如實相而知──根本智境──;實相現量雖無可說,彷實相如現量而說──後得智境──。雖自無可說而隨機有說;雖隨機有說而契理應真──如實或如如──,故雖無主義而即爲無主義之主義。然又何謂現實主義乃佛陀無主義之主義耶?除佛陀外,莫不爲“非現實而有主義之主義”故。宗教執唯神故,哲學與科學執唯我或唯物故。實驗主義──或實際主義、實用主義,又現實主義、實證主義──似爲現實主義,然未脫唯我或唯物之執。孔家哲學似爲現實主義,然未窮現實之量而猶有拘局。故唯佛陀爲無主義主義之現實主義者。而現實主義,雖鏡涵萬流,含容一切,要非佛陀不足以正其名義也。以簡別世俗現實主義,故名曰真現實論。
現實之爲現實,真現實之爲真現實,既正其名,既明其義,乃分宗依論、宗體論、宗用論之叁編,以究其詳。
(原注一)十世出華嚴宗:曰過去過去世,曰過去現在世,曰過去未來世,曰現在過去世,曰現在現在世,曰現在未來世,曰未來過去世,曰未來現在世,曰未來未來世,曰叁世一念世。
(原注二)十界出天臺宗:曰苦趣界,曰餓鬼界,曰傍生界,曰人趣界,曰修羅界,曰天趣界,曰聲聞界,曰獨覺界,曰菩薩界,曰佛陀界。前六曰凡,後四曰聖。
(原注叁)昔作法界釋義,曰法界相,同此中說;曰法界體,專指真如;曰法界用,指一切種或十八界種。界者因義是。
第一章 能知現實之方法
真現實論,爲現量實相之說明。依能知現實之方法、與所知現實之事理、及能知所知之關系以爲材料,于是有宗依論。
今言現實,必先知于現實;雲知現實,必有能知于現實之方法,故首論現比量及其真似比量。所用工具,一爲形數度量,二爲言語文字,故依次說數量、聲明。對于現實已能自知,且已完備所用工具,則能發表悟他,悟他在破其似而立乎真,故次又論立破真似。今由立破真似,可有悟他之功,則古近遺傳之教義,應亦有悟他之功用可資依據。然當評審批判,別其真妄偏圓,故有遺教評判。今以如此方法,謂能令自及他知于現實,與古近人能知方法,應爲比較研核,故有方法評判。集此六事,乃完成能知現實之方法。然此能知方法,同時亦爲所知現實;凡所知有非能知者,能知無不是所知故。
第一節 現比真似一 何謂現比真似
現謂現量,比謂比量,真謂真現量、真比量,似謂似現量、似比量。量是規矩繩墨准確刊定之義。諸正確之知識,概名曰量。昔有佛陀學者陳那,作集量論,分析“量”之種類,于古傳之諸量,或廢或合,僅存現比二量。于現比中之純真或貌似,又分真似,此即今茲之所言也。能知之量,唯現比之二者,以所知之境,亦唯事理之二故。事曰自相,能知者曰現量;理曰共相,能知者曰比量。現量亦雲現知,謂于現在事顯現證知故。比量亦雲比知,謂于比類理推比決知故。顯現證知者,恰當于事之自相,曰真現量。推比決知者,恰當于理之共相,曰真比量。貌似顯現證知而不恰當于事之自相者,曰似現量。貌似推比決知而不恰當于理之共相者──共相猶雲概念,亦猶科學所雲公式──,曰似比量。今欲求能知現實之方法,即在如何辨別真似,離似而即真耳。于現實中除自相之事及共相之理,更無可知之境,故能知之量,亦不容至于叁也。
二 自相與共相
一一現變實事──一聲至一地球──,其各自體及其別義,各唯此事,不通余事。譬如現聞一聲──聲亦依共相理所立假名,通余一一聲故。現所聞聲,實離能诠之名及所诠理,然今假借以但指現聞之一聲,便立言耳──,不關余一一聲,是謂事之自體──自體猶雲本身──。現聞此一聲事,變現即滅──變現即滅,猶雲無常,亦依共相理所立假名。在現聞聲,實亦離此名理,今亦假借爲說,便立言耳──,不關其余一一事之變現即滅,是謂事之別義。一一事之自體及其別義,統名自相之事。自相唯是一一事離言之現實,若事體事義之貫通于余一一事者,如縷貫華,即爲一一諸事之共相理。如說曰“聲”,聲之一名,所诠事體,通于人聲、鳥聲、樹聲、風聲、以及他星球聲,曰“共事體”;又曰“變現即滅”,此言所诠事義,亦通于一一聲及余色香等上,曰“共事義”。一一事之共體及其共義,統名共相之理。于此有顯然可知者,共相之理必依自相之事而立,一也;自相事唯是于現在事顯現證知之離言現實,二也;能诠理之名及名所诠之理,皆由推比決知之共相而立者,叁也;假名但能诠共相之假理,不能诠自相之實事,四也;依假名理所成假智,亦但能知共相名理而不能知自相實事,五也。統此五義,則孰爲事量所知之自相,與孰爲理量所知之共相,皆可知矣。然尚有難言者,則世人混于假說之自相、共相而不能分辨也。于假說中,此一聲爲自相,則余一一聲爲共相。然以諸變礙事──色法──爲共相時,聲亦可雲自相。更以諸實事體──色法及心、心所──爲共相時,變礙事亦可雲自相。更以諸事及義──義指分位及和合相續之假法──爲共相時,實事體亦可雲自相。更以諸變事及不變爲共相時,諸事義亦可雲自相。更以諸有及無爲共相時,則諸有亦可雲自相。自相、共相,重重差別無定。類與不類,相與爲類。別與不別,相與爲別。類之無盡,別之無盡。然此假說中之類別,皆共相中之差別相;所雲自相,非真自相,知真自相離名理等,唯是現量所證知之實相,故曰現實即是現量實相。仿現量實相而起推比所知之假相,而有共相、差別相等名理,即事實而觀其變現,則爲因相。即變現而觀其事實,則爲果相。故曰現實即是現變實事。假依于實,實不可說,說皆唯假,假不離實。是謂現實之自相、共相、差別相、因相、果相,而不同于“執假爲實”之倒見也。
叁 能知之現量心
若“能知心”于“現知境”無有遮隱迷亂,如光顯色,各別顯現,分明證知一一事之自相,則爲能知之現量心。克實而言,唯有離二執障時之淨智相應心品,方是真現量心。然在因明家之量論,須共通俗,不同佛陀學之內明,故說四類:一者,依色根之前五識現量心──官覺──,依眼、耳等根覺色聲等自相故。二者,依意根之第六識現量──心,謂與前五識同時起之第六識,亦明了覺知一一色聲等之自相故。叁者,此諸識心及相應心所等,于現知時一一各自證知之自證現量心,凡起一心及一心所,各自知故。一一心及心所各自知其自相。四者,依意根識定心相應心品之現量心,定心于定境中,不論觀事體與事義,皆離共相之名理等各別顯現,故皆證知境之自相。此四皆爲俗間及佛陀學內明共通之現量心。俗間即以凡境一一事義自相爲所知故,佛等即以聖境一一事義自相爲所知故。而第四定心相應之現量,尤爲溝通俗間與內明之樞要,離我法執及煩惱所知障之淨智亦依之起故。今之現實主義,即爲內明,故應更說內明現量。一者,一切種識之現量心,于攝持之一切種子及變現之根身、器界,一一了知其自相故。二者,離二執障之淨智相應心品現量心,此通妙觀察智等之四智相應心品,了一一事體、事義自相故。前者不共凡愚──愚指小乘──,後雖不通凡俗,然與小乘聖者或通不通。或通者,離我執煩惱障之淨智;不通者,離法執所知障之淨智,唯大乘聖者能有故。故內明之現量,較前四現量大有勝劣之差別。然前四現量,平等爲比量所依,人間以至佛陀,無勝無劣。以比量之爲用,或明俗事,或明勝義,皆不定故。今爲了知現實而說明現實故,將以現量作比量之所依,以爲立正破邪之據,則必依人間共同承認之現量,乃可爲是非裁判之標准。故所宗雖在內明之現量,而同時亦兼重因明之現量也。
四 現量之所知境
有現實事義顯現境,乃生現量之心,故現境爲現量之因。由現量知所知事義,乃呈顯現之境,故現量爲現境之因。此即陳那于觀所緣緣論所謂“同時是緣,亦是所緣”者也。故理門論說:“顯現境,亦名現量,是現量之所因及所知故”。諸現量所知境,即是一一事體,事義自相。然須遠離四事以爲其相:一者,不現見事,如日光映奪時不現見之星月,時彼星月爲憶念相,非顯現境。二者,惑亂覺事,如在舟中,于舟行時,見岸移動,而岸移動,爲幻覺相──夢境同之──,非現實境。叁者,錯謬覺事,如闇夜中見繩疑怖是蛇,彼蛇爲錯覺相,非顯實境。四者,名相所分別事,即諸共相名理種類差別,及于實事增益余相余義之所施設,蔽失一一事義自相,非顯現實事境。遠離此之四事,乃爲現量之所知境。故現量之所知,惟是諸現量心各各現證知之一一事義現實自相。
五 能知之比量心
除現量而外,所余之正確知識,概曰比量,恰同近人所雲“理智”。人間以至佛陀共通之比量心,唯在依意根起之第六識。各人之第六識,皆有與前五識同時了一一事義自相之現量境故,得依顯現…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