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現性實覺一 現事性的實證覺這段所注重說明的是:現事實性能實證的覺知。這可先說:甲、隨類業報的常識:這種隨各類有情業報所得的,對于現前事實的能覺知性,就有種種的不同。在佛經中,譬例爲:如在人類看到海洋江河中流動的水,這是由于人類異熟業所報得的根身、器界都是同類相似的,所以五官接觸到的時候,不假推度思量,一致的認定爲是水。但是這種認識──證覺,不過是人類同分業報之所共,故認識相同。如魚蝦之類,則因業報的異乎人類,故能覺機體發生的作用不同,而所覺的境相也迥然有異;所以、魚蝦之視水,猶如人類之視空氣,一刻不離的依以呼吸生存。這兩種是人間所知道的,還有人間不知道的,如天人則看作琉璃,餓鬼則見爲猛火、膿血。由此、可見每件事物的認識證覺,都是隨各類衆生業報的不同而差別。但在同類的看來,則皆確認其所證覺的真實;其實、是不真實的。莊子齊物論裏,也有說明這種道理的,今錄如下: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耶”?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叁者孰知正處?民食刍豢,糜鹿食薦,蝍且甘帶,鸱枭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爲雌,糜與鹿交,鳅與魚遊,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馳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由是觀之,隨人、魚、禽、獸等類業報的不同,對一切事理的證覺,亦因之而變異。所以在同類以同分根識的相似,對所證境相雖認有一致的是非好醜;但易以異類的地位,則便生起不同或相反的證覺。人往往以爲這一事物,是我親眼見過,親手觸過,決定是如此如彼真實不謬的;殊不知以超類的眼光看來,這都不過是幻覺與幻像而已。所以、這種證覺,只可叫他做“隨類業報的常識”。
乙、人類習俗的常識:不但類與類之間,對境相的認識證覺有差別,就在同一類中,彼此之間的證覺也大有不同。他類中的不同,我們不能親曆其境,姑且不說;人類中的事,我們知道得比較多,所以就人類來講。世界人類,這國家有這國家的風俗習慣,那民族有那民族的風俗習慣;習俗成常識,對自己的習俗認以爲是,對他的習俗則驚異爲非。這種事實,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語言和文字。人類于曾見聞的境像記憶在心中,到要表達給第二者知道的時候,則發爲音聲的符號;由簡而繁,就進步成爲語言。更進一步的時候,想方法將它記錄保存下來,就以形色做符號;由簡單的象形、指事、形聲的符號,漸漸進步成爲複雜的現在的文字。由于言語與記憶相應,就可以將個人的見聞經驗傳之于他人;由于記憶與文字相應,就可以將展轉傳來的經驗保存于千古。正因爲古人有文字記載,所以現在我們還能夠知道百千年前人的經驗見聞。近代科學進步,藉機械電氣的力量,更擴充語言文字的作用範圍。譬如以擴音機或無線電的廣播,能將僅及數十步的語音擴大,使數千萬裏以外的人也可以聽見。利用灌音的留聲機器,可能保持一時的聲音,到永恒長遠。而文字也因了郵電和印刷的發達,更加速加廣它的效用了。總言之,其根本作用還是由于人類的記憶,藉聲音和形色以傳達保存,就成爲語言和文字了。
譬如在中國文字中的某一個字,在每個中國人看來,有它正確的讀音和诠義;不作如是讀、如是解,就, 爲錯誤。又如印度哲學中的聲顯論、聲生論等學派,尤固執他們所表達萬物名義的語言文字,都是造物主的梵天所傳付下來的,遍十方而不變,曆萬劫而常存;其固定的音義,是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其實、這都不過是某一地方,某一國家的習俗相承演變成功的,都是有相對效用而沒有普遍實在性的。如和另一外國的語言文字比較看,則知道它是絕對沒有固定性的。
這不過就語言文字以說明,據實說來,人類的風俗習慣,那一種不是隨時隨地轉異的呢?所以莊子說道:“人相亡于習俗,魚相亡于江河”。即如佛教的製度,各國之間也有不同的習尚。如中國叢林裏的習慣,一切收入概歸常住,再由管理人依照所需而分別支用;綜合統計。但是如果依律儀,供佛的錢不能拿去齋僧,用途皆有嚴格的分別。中國僧寺素食的習尚,他國佛教徒見聞之,引以爲奇異;但在中國必應遵守。所以、蒙藏喇嘛到普陀山去,山裏寺僧都不准他們食肉。有時、他們拿錢出來買油然燈供佛,職事僧把它收到庫房裏去,他們便驚異大呼:供佛的錢,怎麼拿歸了常住?不明因果,這還得了!
訪問團去年到緬甸,緬甸的僧伽,聽說支那僧人是過午食飯,手捉金錢,袈裟的式樣又不同,因之有驚異我們爲外道的。錫蘭的佛徒,因多有到各國遊曆過的,這種驚奇較少。其實、這都是地方不同的風俗,習以爲常,就堅認其有真實性。若跳出了這範圍,以超習俗的眼光來看,這都不過是某一時方內相對存在的事像而已。習俗的常識,固無普遍永恒性,然在其範圍之內,仍有一分的真確。古語曰:“入國問禁,入俗問忌”。這說明了風俗習慣在某一地方範圍之內,仍保持有它部份的真確性。這兩種常識上的真確性,即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世間真實”。
丙、學者的理智:上來說明了常識的俗見,對于現事性的實證覺;現在再來看看學者的理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世間智慧,曰“理智”。以理智觀察現事性而生的實證覺,當然有異于前述的常識了。這些學者的理智,可分爲四類。1.科學:科學以見聞覺知所經驗到的事物爲根據。見聞所不能及的,則以顯微鏡、望遠鏡、X 光鏡、擴音器等機械幫助之;並用數理來測定,論理來推定。總之,他們都以證實的事理爲真理。這種智識──“理智”──的內容,分成很多的部門,研究一部分一部分的;所以研究所得的,也成爲各部門的。這種分科的智識學問,叫做科學。2.哲學:這是一種綜合概括的、追求根本的智識。這種智識,不以前五識──五官──的感覺爲能證實,而側重于第六意識的記憶、想像、思惟、推理。他們以論理學爲工具,對于一切事理,由近推到遠,由局推到遍,由暫推到永;由此構成一種萬有根本的統一性、普遍性、永久性的智識。但這種學問的基本材料,還是根據于人類的見聞覺知。不過科學所重的是證驗,哲學是推論;科學的目的是在認識萬有的現相,哲學在認識萬有的本體。哲學原是研究統一普遍性的學問,但他的出發點還是以平常的見聞覺知爲基礎,所以推究的結果不能一致,而演成很多的學派。總之,這二者對現事性的實證覺,科學有實證性而無普遍性,落于局狹;哲學有普遍性而缺乏實證性,落于玄虛。
3.神教:他們認爲一切萬有,都由于主宰的神所生的。所以、一切真理是由于神的啓示,如婆羅門教之于梵天,耶教之于耶和華。神所啓示的知識,是絕對真確的,不是凡人所能及;而凡人的知識,都是錯謬的,抹煞一切科學、哲學。唯有本著神所啓示的智識,才可以知道宇宙萬有的真實性。這種神學的智識,也有很繁瑣、很精致的辯論,這是神學者的理智。
4.心教:由于心靈修養上所得的智識,很容易被看作一種宗教。如中國的儒教、道教,印度的瑜伽派、耆那派,以及西洋的一部份哲學家。他們都是特別注重心靈上的修養,把身心加以一番修煉改造,與凡人便確有不同。這心靈上的修養,也就是禅定的功夫。定心雖未到家,亦可生起一種類似神通的境像;如加以修練,則可成爲真正的五通。由這非通常人類所有的通智所知的境界,依以發生超妙的理論,是心學者的理智。這些學者的理智,都自以爲真能實證覺于現事性了。
丁、聖者的淨智:從佛法看來,上說的常識、理智,都是凡夫的。說到聖者的淨智,這在經論中說的很多,現在只略述概要:“聖者”中,歸納聲聞、緣覺二乘的叫“煩惱障淨智”,因爲這兩種聖者,都是已經證得斷除煩惱障的清淨智慧了。但聲聞乘中,也有勝劣的差別:如聲聞乘的階位,有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在這些階位中的聖者淨智,都是後後勝于前前的。又此二乘雖同是斷煩惱障的淨智,但品質上也有深淺粗細的不同。所以經中說到:滿大千界的聲聞聖者智慧,不及一個緣覺聖者的智慧。
還有大乘聖者,地上菩薩和佛果的具斷二障淨智。因爲這兩種聖者,不但已經斷除煩惱障,還進一步的已斷或全斷所知障,由這二障俱斷所成的清淨智慧,就名之曰“具斷二障淨智”。約階位說,有十一位──十地與妙覺──;或開第十地的後心爲等覺,成十二位;其間淨智的深淺,也是後後勝于前前。
上來、是通就一般智識作普遍的敘述,現在作進一步的分析和批評:戊、常識理智的非量:“量”、是正確的智識。不正確的智識,就名“非量”;或者叫做“似量”,與正確的現量、比量相似而實非正確,故名爲似。在前面說的常識和理智之中,有很多是屬于非量的。譬如業報的常識,是隨業識變現的不同而生起各類不同的認識與境象,都不過是些幻覺幻像而已。其幻像、在凡情五識境象上,雖有一分的世間現量,但在堅執這種認識是真實不虛的意義上說,已經落于“似現”的非量了。習俗中語言文字所依的記憶是比量,聲音、形色是現量;堅執此爲真確者,通于“似現”“似比”的非量了。在學者中,科學和心教的理智,是通于似現、似比的非量:如科學的實驗是現量,在這實驗上附加常識推論等的理論,是比量。以聖者淨智的立場來看,則科學的理論,多有落于拘蔽和錯謬的,所以也是通于似現、似比的非量。心教、在內心修養的定境上,屬現量境;加以臆度推論,發表爲一種學說者,是比量。以…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