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性实觉一 现事性的实证觉这段所注重说明的是:现事实性能实证的觉知。这可先说:甲、随类业报的常识:这种随各类有情业报所得的,对于现前事实的能觉知性,就有种种的不同。在佛经中,譬例为:如在人类看到海洋江河中流动的水,这是由于人类异熟业所报得的根身、器界都是同类相似的,所以五官接触到的时候,不假推度思量,一致的认定为是水。但是这种认识──证觉,不过是人类同分业报之所共,故认识相同。如鱼虾之类,则因业报的异乎人类,故能觉机体发生的作用不同,而所觉的境相也迥然有异;所以、鱼虾之视水,犹如人类之视空气,一刻不离的依以呼吸生存。这两种是人间所知道的,还有人间不知道的,如天人则看作琉璃,饿鬼则见为猛火、脓血。由此、可见每件事物的认识证觉,都是随各类众生业报的不同而差别。但在同类的看来,则皆确认其所证觉的真实;其实、是不真实的。庄子齐物论里,也有说明这种道理的,今录如下: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且甘带,鸱枭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驰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由是观之,随人、鱼、禽、兽等类业报的不同,对一切事理的证觉,亦因之而变异。所以在同类以同分根识的相似,对所证境相虽认有一致的是非好丑;但易以异类的地位,则便生起不同或相反的证觉。人往往以为这一事物,是我亲眼见过,亲手触过,决定是如此如彼真实不谬的;殊不知以超类的眼光看来,这都不过是幻觉与幻像而已。所以、这种证觉,只可叫他做“随类业报的常识”。
乙、人类习俗的常识:不但类与类之间,对境相的认识证觉有差别,就在同一类中,彼此之间的证觉也大有不同。他类中的不同,我们不能亲历其境,姑且不说;人类中的事,我们知道得比较多,所以就人类来讲。世界人类,这国家有这国家的风俗习惯,那民族有那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成常识,对自己的习俗认以为是,对他的习俗则惊异为非。这种事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语言和文字。人类于曾见闻的境像记忆在心中,到要表达给第二者知道的时候,则发为音声的符号;由简而繁,就进步成为语言。更进一步的时候,想方法将它记录保存下来,就以形色做符号;由简单的象形、指事、形声的符号,渐渐进步成为复杂的现在的文字。由于言语与记忆相应,就可以将个人的见闻经验传之于他人;由于记忆与文字相应,就可以将展转传来的经验保存于千古。正因为古人有文字记载,所以现在我们还能够知道百千年前人的经验见闻。近代科学进步,藉机械电气的力量,更扩充语言文字的作用范围。譬如以扩音机或无线电的广播,能将仅及数十步的语音扩大,使数千万里以外的人也可以听见。利用灌音的留声机器,可能保持一时的声音,到永恒长远。而文字也因了邮电和印刷的发达,更加速加广它的效用了。总言之,其根本作用还是由于人类的记忆,藉声音和形色以传达保存,就成为语言和文字了。
譬如在中国文字中的某一个字,在每个中国人看来,有它正确的读音和诠义;不作如是读、如是解,就, 为错误。又如印度哲学中的声显论、声生论等学派,尤固执他们所表达万物名义的语言文字,都是造物主的梵天所传付下来的,遍十方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其固定的音义,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其实、这都不过是某一地方,某一国家的习俗相承演变成功的,都是有相对效用而没有普遍实在性的。如和另一外国的语言文字比较看,则知道它是绝对没有固定性的。
这不过就语言文字以说明,据实说来,人类的风俗习惯,那一种不是随时随地转异的呢?所以庄子说道:“人相亡于习俗,鱼相亡于江河”。即如佛教的制度,各国之间也有不同的习尚。如中国丛林里的习惯,一切收入概归常住,再由管理人依照所需而分别支用;综合统计。但是如果依律仪,供佛的钱不能拿去斋僧,用途皆有严格的分别。中国僧寺素食的习尚,他国佛教徒见闻之,引以为奇异;但在中国必应遵守。所以、蒙藏喇嘛到普陀山去,山里寺僧都不准他们食肉。有时、他们拿钱出来买油然灯供佛,职事僧把它收到库房里去,他们便惊异大呼:供佛的钱,怎么拿归了常住?不明因果,这还得了!
访问团去年到缅甸,缅甸的僧伽,听说支那僧人是过午食饭,手捉金钱,袈裟的式样又不同,因之有惊异我们为外道的。锡兰的佛徒,因多有到各国游历过的,这种惊奇较少。其实、这都是地方不同的风俗,习以为常,就坚认其有真实性。若跳出了这范围,以超习俗的眼光来看,这都不过是某一时方内相对存在的事像而已。习俗的常识,固无普遍永恒性,然在其范围之内,仍有一分的真确。古语曰:“入国问禁,入俗问忌”。这说明了风俗习惯在某一地方范围之内,仍保持有它部份的真确性。这两种常识上的真确性,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世间真实”。
丙、学者的理智:上来说明了常识的俗见,对于现事性的实证觉;现在再来看看学者的理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世间智慧,曰“理智”。以理智观察现事性而生的实证觉,当然有异于前述的常识了。这些学者的理智,可分为四类。1.科学:科学以见闻觉知所经验到的事物为根据。见闻所不能及的,则以显微镜、望远镜、X 光镜、扩音器等机械帮助之;并用数理来测定,论理来推定。总之,他们都以证实的事理为真理。这种智识──“理智”──的内容,分成很多的部门,研究一部分一部分的;所以研究所得的,也成为各部门的。这种分科的智识学问,叫做科学。2.哲学:这是一种综合概括的、追求根本的智识。这种智识,不以前五识──五官──的感觉为能证实,而侧重于第六意识的记忆、想像、思惟、推理。他们以论理学为工具,对于一切事理,由近推到远,由局推到遍,由暂推到永;由此构成一种万有根本的统一性、普遍性、永久性的智识。但这种学问的基本材料,还是根据于人类的见闻觉知。不过科学所重的是证验,哲学是推论;科学的目的是在认识万有的现相,哲学在认识万有的本体。哲学原是研究统一普遍性的学问,但他的出发点还是以平常的见闻觉知为基础,所以推究的结果不能一致,而演成很多的学派。总之,这二者对现事性的实证觉,科学有实证性而无普遍性,落于局狭;哲学有普遍性而缺乏实证性,落于玄虚。
3.神教:他们认为一切万有,都由于主宰的神所生的。所以、一切真理是由于神的启示,如婆罗门教之于梵天,耶教之于耶和华。神所启示的知识,是绝对真确的,不是凡人所能及;而凡人的知识,都是错谬的,抹煞一切科学、哲学。唯有本著神所启示的智识,才可以知道宇宙万有的真实性。这种神学的智识,也有很繁琐、很精致的辩论,这是神学者的理智。
4.心教:由于心灵修养上所得的智识,很容易被看作一种宗教。如中国的儒教、道教,印度的瑜伽派、耆那派,以及西洋的一部份哲学家。他们都是特别注重心灵上的修养,把身心加以一番修炼改造,与凡人便确有不同。这心灵上的修养,也就是禅定的功夫。定心虽未到家,亦可生起一种类似神通的境像;如加以修练,则可成为真正的五通。由这非通常人类所有的通智所知的境界,依以发生超妙的理论,是心学者的理智。这些学者的理智,都自以为真能实证觉于现事性了。
丁、圣者的净智:从佛法看来,上说的常识、理智,都是凡夫的。说到圣者的净智,这在经论中说的很多,现在只略述概要:“圣者”中,归纳声闻、缘觉二乘的叫“烦恼障净智”,因为这两种圣者,都是已经证得断除烦恼障的清净智慧了。但声闻乘中,也有胜劣的差别:如声闻乘的阶位,有须陀洹向、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在这些阶位中的圣者净智,都是后后胜于前前的。又此二乘虽同是断烦恼障的净智,但品质上也有深浅粗细的不同。所以经中说到:满大千界的声闻圣者智慧,不及一个缘觉圣者的智慧。
还有大乘圣者,地上菩萨和佛果的具断二障净智。因为这两种圣者,不但已经断除烦恼障,还进一步的已断或全断所知障,由这二障俱断所成的清净智慧,就名之曰“具断二障净智”。约阶位说,有十一位──十地与妙觉──;或开第十地的后心为等觉,成十二位;其间净智的深浅,也是后后胜于前前。
上来、是通就一般智识作普遍的叙述,现在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批评:戊、常识理智的非量:“量”、是正确的智识。不正确的智识,就名“非量”;或者叫做“似量”,与正确的现量、比量相似而实非正确,故名为似。在前面说的常识和理智之中,有很多是属于非量的。譬如业报的常识,是随业识变现的不同而生起各类不同的认识与境象,都不过是些幻觉幻像而已。其幻像、在凡情五识境象上,虽有一分的世间现量,但在坚执这种认识是真实不虚的意义上说,已经落于“似现”的非量了。习俗中语言文字所依的记忆是比量,声音、形色是现量;坚执此为真确者,通于“似现”“似比”的非量了。在学者中,科学和心教的理智,是通于似现、似比的非量:如科学的实验是现量,在这实验上附加常识推论等的理论,是比量。以圣者净智的立场来看,则科学的理论,多有落于拘蔽和错谬的,所以也是通于似现、似比的非量。心教、在内心修养的定境上,属现量境;加以臆度推论,发表为一种学说者,是比量。以…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