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圣智观察,其定境的粗浅,其学说的错谬,实所不免;所以又多含似现、似比的非量。学者中的哲学、神教两种理智,仍间接依于科学、心教的似现量,以自创立似比量:如哲学以见闻觉知的现前实境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间接借助于科学的似现量。神教中的神,常常是创教者从定境内领悟到的相似影像,所以也是间接借助于心教的似现量。哲学和神教,依这间接的似现量,建立学说与宗教的理论,又是属于似比量。总之,无论是随类的常识也好,习俗的常识也好,学者的理智也好,大部分都是非量的。所以、我们要得到现事性的真实证觉,世间的一般学说,皆未足依赖,非加以一番抉择批评不可!
己、学理圣教的比量:学者的理智,虽多是非量的,但仍有部分的比量,即世间学说中那些不错谬的。又如圣者也常常借世间名言等以为设施方便,在这一部分中,有世间真实,道理真实,仍应属于比量。圣教,为圣者从亲自体证得的净智所流露出来的清净言教,道理的真确无谬,固毋待言,所以决定是属于真比量的。我们要得现事性的实证觉,必须从圣教中去研究,得了真确的比量智,以为升进现量智境的阶梯。
庚、凡情圣教的现量:“现量”者,就是现在显现的量。不是过去、未来的叫现在,不被障蔽的叫显现。这种真确不虚的境智,就是现量。凡情、对圣者立名,包括前面说的常识和理智。如随类业报和人类习俗的常识,于八识中的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同时意识、第八阿赖耶识,都是缘现量境的。学者中的科学,有前五识和同时意识的现量;心教有定中意识的现量。所以、凡情中也是有现量的。圣者亲自体证圣境的圣智,当然更是现量的。在这两种现量中,前者只是世俗现量,后者才是胜义现量。要得真正的了达现事性,必须得这圣者的胜义现量,才能究竟真实的觉知。(妙钦记)
二 本体可知不可知前讲现变实性,即现变事的真实性。以普通名词来说,现变谓现象,实性谓本体。今讲现性实觉,是于此现事实性的实际证知,便不单是现象的觉知,而且是本体的觉知。古代的一般科学、哲学,对于本体,不一定说到他的可知不可知。因为、古来每以所知的为已知,没有从能知上去探究,故不一定有此种问题的发生。到了近代西洋思想的开始,对于古时宗教、哲学所讲的,有种种怀疑,乃从现在能够了知的智识限度上,反转来加以一翻研究。这种倾向,发端于经验派的培根与理性派的笛卡儿。继经验派进展的,二百年前,英人洛克以为:人的精神,原始同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由五官接触外境,发生感觉,由此感觉到的印象印入神经之中,遂构成知觉和种种的观念、概念,成为心理的活动。这类研究,名知识论或认识论。其所讨论的,为能知心是如何成为知识的,能知的心是有限的抑无限的。讨论的结果,以为人的知识,最基本的就是感觉──感觉如佛法五遍行之触、受──;由此感觉之积集,成为知觉及构成思维的推理作用等知识。从感觉到知觉,已有观念和概念。然能造成其余的知识,都是以实际接触到外境的感觉为基础。譬如吾人的感觉上,分视觉和听觉等,视觉视色,听觉听声。这色、声的现象,都是零粹的、渺忽的,无固定的实在的体性。当时、西人──信神的──虽未否定本体,然以为是神所知而人则不可知。由此、推定人类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其可知的不过为现象,至于现象后面之本体,人是不可知的,是为本体不可知论。
其后、有休谟者,成立唯感觉论或唯现象论,肯定了人类最基本的是感觉,感觉到的唯是现象,进一步否定了不可知的本体。谓本体既不可知,如何为有?所以、一切存在的,惟是感觉的现象。这是由本体不可知进而否认本体,意义更极端了。次由经验论而扩展的,就是美国最近还流行的经验派哲学,亦名实验派哲学。经验的意思,较感觉为宽泛。谓经验觉知以外的本体,可否认其存在;凡可知识到经验到的,便是存在的。然此经验不但是单纯的感觉现象,观念、概念及思维推论的理性,皆是人心能亲自经验到的;在经验上能发生一种实际功用的,便是真实的。但此真实非是永久普遍的,而永久普遍的本体,则为不可知或不存在。此种经验,固较感觉的意义宽泛,然而基本存在的还是感觉;最基本的经验是混沌不可辨的,如一块可雕刻而未雕刻的木头。次由心的知觉、思维、推理,把经验的材料构成一切的事事物物,也如把木头雕成了各种花样的物件。但无论基本的、雕成的,都是经验,都是属于可知的范围;同时能发生功用,才是实在的。此外,永远普遍的本体,都是不可知而不实在的。照经验论各家所说,说能知的知识有一定的限度,故向来所说造宇宙万有的神或出生万有的本体,是不可知或没有的。这样,平常所知的只是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及此现象中的关系条理。至于形而上的,便不能存在。形而上的、是哲学所专重的;讲哲学若只在形而下的,其哲学也便成为科学的哲学。从理性上所要讲明世界万物统一的根本体,在经验派的知识的限度上,便无从讲起。
康德欲将哲学的理性哲学,和科学的经验哲学沟通。他以为:平常的知识,虽都是由能感觉的基本经验构成;但能感觉经验之知识的发生,是有先于经验之理性,或名先验的观念,依此才能够去感觉现象。例如先有了时间、空间、远近、彼此、多少、同异等等的理性观念,心的感觉和经验乃能成立。若无此先验的理念,则感觉和经验皆不能成立。康德的先验理念,佛法中即为色、心的分位假法,而感觉经验则为色法、心法。这种先验理念,既在感觉经验之前本有,则本体虽不可能就感觉经验上以认知之,由有先于经验的理性存在,而可能推到本体,不可否认其为有。因此、乃至上帝等等不可知的,也得承认其有,承认有本体而不可知。此派、现今还很流行。由康德的本体不可知,进而要求可知。有的说:本体就是意志,如德国叔本华的哲学。或认其受印度思想的影响。彼谓人与一切生物有求生的意志,此求生的意志是盲昧无知的,由此求生意志不断故生命不断,世界现象亦生起不断,所以说本体即是此求生意志。或谓:本体即绝对观念,这是黑格尔的哲学,为辨证法的唯心论的一派。主张世界万物先有此绝对观念,由绝对观念发生矛盾对立,由矛盾对立而又统一,循辨证法以演进变化,生成万物。此种主张,近于柏拉图以观念为世界本体的学说。
复次,有主张本体是可知的,但能知的不靠感觉、经验,而是靠理性的思维。如十六世纪与经验派培根同时的笛卡尔,以怀疑的思维,得到“我思故我存”的结论。盖能怀疑一切,而不能怀疑此怀疑的思维,是事实上不存在的;疑思存在,故就是我的存在。由此思维的我存在,推至为世界万物根源的本体或上帝,亦无不存在,所以本体是可从思维知道的。斯宾洛莎和莱勃尼慈等所言万物的本体,都是从思维而可知的。
复次,辨证法的唯物论,以辨证法的思维,认定万有的本体即是物质。物质是不离运动的,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由统一而矛盾对立。这变化运动的有本体的物质,是由思维可以知道的;破斥不可知论,认为由辨证法的思维,已知万物本体的真理。更有新实在论,也主张思维能知实在。旧实在论只是普遍常识的思想,谓吾人平时看到拿到的,便是实在。然据感觉经验论者说来,看到拿到的只是颜色或轻重等现象,而并非实体,故旧实在论已为感觉经验论所打破。至新的实在论,则贯通之而就于感觉、经验上建立为实在。言基本实有的,即为感觉、经验的事实。此事实、非心非物,由一方面现起心理的作用为心,由另一方面现起与心理相对的现象为物;心物对立之中有此感觉之事实。心、物的现象,不过是此事实的分化,感事与心物都是实有的。近似一切法实有的一切有部。理性法则不是先于感觉经验而有,就存在于一切感觉经验之中。这颇近唯识言不相应行的假法,即是由色心变化中安立的。复次,由叔本华的求生意志,进一步以滔滔不断的生命冲动为世界的本体,此生命本体没有心理、物理现象的明确分别,是混然一体不能分开的,这即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从生命的本体,可发生物质和心理及心物对立的现象。以宇宙本体的生命,在极充实紧张的时候,纯是精神的和心灵的;在松缓的空泛的时候,便产生出物质现象来。与爆竹放火花相似,当火花怒放时,纯是光明,仿佛如精神的;当火势渐尽时,便点点落下如物质了。力量充盛的精神生命,感觉经验和思维推理都不能知道,这是惟由心灵上直觉到的。
现性实觉,就是对于根本的普遍的理性,如何实证觉知。在哲学思想上,便有上述的许多可知不可知的学说:或以为可知,或以为不可知,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又有各种不同,这便足以表明哲学尚未能达到现性的实觉。
三 现量比量圣教量本节第一段、曾提到学者的理智,不能说他没有部分的真理,但实际上仍含有多分的非量在其中。欲除去非量,须深明现、比、圣教三量。此在宗依论中虽曾阐述,但在此重要的关节上,还有简略提说的必要。为容易讲明此三量,兹引瑜伽十五以释:
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己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非不现见现量者,复有四种:谓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无障碍故,非极远故。相似生者,谓欲界诸根于欲界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己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说,是名超越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清色闇所覆障。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咒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障。映障所碍者,谓少小物为广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得:如饮食中药,或复毛端,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