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14

  ..续本文上一页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夺众星。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作意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无相作意映夺一切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色相殊胜、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醉、放逸,或复颠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非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所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损减即远。如是一切总名非不现见,非不现见故名为现量。

  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圆满,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势威德,病若未愈名为应思,其病若愈名为已思。如是等类,名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师于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于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若住于地思惟火、风,即住地想转作火、风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于地,住水、火、风,如其所应,当知亦尔。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为非已思应思现量。

  非错乱境界现量者,谓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境界。何等为五?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境界。何等为七?谓即前五及余二种遍行错乱,合为七种。何等为二?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想中起于水相。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数增上慢,如眩翳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色起余形色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事起有业增上慢,如人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生吉祥想,坚执不舍。若非如是错乱境界,名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二种总说为一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为清净现量;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相比量者,谓随所有相状、相属,或由现在或先所见推度境界。如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肤细软、发黑、轻柔、容色妍美比知少年,以面皱、发白等相比知是老,以执持自相比知道俗,以乐观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悭贪比知正信,以善想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知聪睿,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能善解释甚深义趣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事比未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正行、神通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以于老时见彼幼年所有相状比知是彼。如是等类,名相比量。

  体比量者,谓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或以过去比类未来,或以现在近事比远,或以现在比于未来;又如饮食、衣服、严具、车乘等事,观见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广迹住处比知是象,曳身行处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若闻哮吼比知狮子,若闻咆勃比知牛王。见比于眼,闻比于耳,嗅比于鼻,尝比于舌,触比于身,识比于意。水中见碍比知有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丛林掉动比知有风。瞑目执杖、进止问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正信、聪睿、离欲、未离欲、菩萨、如来,如是等类以业比度,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以相邻、相属之法,比余相邻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对比有方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无生住异灭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以因果展转相比:如见有行比至余方,见至余方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先修习善行、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造作善行、恶行;见丰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当有病,现见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当获沙门果证,若见有获沙门果证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总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于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为可记,或安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嗔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是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于有为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复建立,于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复建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随其所应皆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感可爱果,计恶说法毗奈耶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修行正行谓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真实相,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种种安立:如于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说第一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违法相,是名正教。

  三量之义,如上所释。由此、若吾人能真实地对于现事实性的现证觉知,必须有现量智。但现量智,如世间的现量虽有亦等于无;若依感觉、经验只能说本体不可知,认有普遍的永久的体性而已,不是感觉、经验上存在的境界。且世间现量的存在,也惟从比量推知承认为有:如眼所见色、耳所闻声,若认知其为色、为声时,已进入意识的知觉,是似现量,已非真实觉到的现量境。但现量为知觉所依之根本有的事实,无论前五识和同时意识都有;若全无者,则独头意识之思维和观念,便无从生起。可是有虽是有,在凡夫仍是心知不到的,所以说有同于无。比较可以证实的,是修禅所成定心现量,然定心现量亦同澄净不动的镜光照色一样,并未生起思维;从定出后再起思维、记忆,已非现量,因此定心现量也不能发挥功用。至于第八识的现量,更是不可知的;成立第八识,尚须以此量证成,实际恰同为本体的不可知,如云八识之行相所缘皆不可知是。如此,世间的现量,有亦等于无。古德说:“人在大水中渴死”。可以借明虽有现量而不得现量。凡夫的心境,既然这样不能得现量实用,那末现性的实觉,便非要出世圣智的现量不可!但出世圣智的清净现量是不易得的,因为凡夫的心中都为惑障所惑,要经过种种的对治,断染成净,而后方得生。

  求得出世真现量的方法有二:一、即禅宗向非量的心中参究,谓从一切身心世界都无所知的无意义非量中,直截的参究它究竟是个什么?二、即依明白正确的圣教量,生起正确的比量智,依比量智实践修习,由戒生定,由定修观;此比量智与定心相应,引生真实智,乃得出世清净现量。要之,现事实性的证觉,须要真现量;而真现量之获得,要依圣教量之比量。(惟贤记)

  四 闻思修所成慧前次讲到现事实性的能实证觉知,须有出世的现量智,而此出世现量智极不易得。只有在禅宗去深深参究;或由多多的研究圣教,如理思惟,乃能由真比量智而引发。这就侧重到圣教的闻、思、修慧了。所以、现在续讲闻思修所成慧。这在瑜伽师地论中,有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广为讲明。此处节略而为简要的解说:甲、闻所成慧:菩萨智慧,当于何处求?当于五明处求。声闻狭慧,只须于内明一分中求;要是菩萨广慧,则须遍于五明处而求。五明,就是五种学问,或是五科科学。五种能发生明智之处,曰五明处。五明处能发闻所成慧:就能诠表的名句文身,在自相共相上有名,在差别相上有句,名句所依或所成有文──中国的文,就是整篇文章;而外国的文,则就是所依的字母──,或在言语上讲出,或在书本上写明,有无量差别的名句文相。由觉了智慧为根本,去听讲,去阅览,尤重在听闻,于听闻中即生觉慧;由此觉慧去领受、忆念,以此所领受忆念之名句文义,能够无颠倒而…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