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解,便成为闻所成慧。所以、闻所成慧不离言语文字,须由听闻、阅览、无倒了解而得成。如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闻所成慧?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慧。
何等名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
1.内明处:分四种来说:(一)、由事施设建立相,即能诠教法的经律论三藏。诸佛菩萨及诸圣子弟,凡所说法,或解经造论,释论造疏…………总包括于中,皆摄为经律论三事。(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以句等分别情器、染净、境智诸法相。此在瑜伽师地论中,分句等十种来说明。比如在法相中,讲有情世间、器世间;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等;有能证清净道、所证清净界;能观智、所观境。这都是说明世出世间诸法相,皆是由想名分别施设;依听闻经律论三藏去了知各种名义。(三)、由摄圣教义,以能修习法、所修习法、有过患法、有染污法等十句摄之。盖圣教中所明无量差别之法相义,能够归纳拢来,成为一纲领而总摄其精要。例如能修行法,总摄一切能修行的止、观、戒、定诸法义;如应当怎样对治烦恼,明解因果诸法,通统摄为一聚,摄广归略,总持其义,亦为闻所成慧之一种方法。(四)、由佛教所应知处事相,以应知之能所二取增至十遍处等。即于佛教法义中,摄记其扼要应当了知者。闻所成之慧,还有别种方法,如规定学那几种经论;把那几种法相记忆不忘,了解不谬,去成闻所成慧等。又如增一阿含经,以一种法数增至十种法数,以数目贯穿,记忆起来亦较便宜。所以、瑜伽亦以能取法、所取法的相对两法,增到十遍处法为说明。法数很多,不能完全记忆,择其最要的去记忆了知,也是从内明处得闻所成慧的一种最根本最扼要的阶段。在佛法中修学的人,要以内明处的闻所成慧为主;但是要成就菩萨的广大智慧,对于世间的各种学问也须有相当的了知,如关于世间的论理、数理、科学、哲学,及农业、气象等各种常识。
2.医方明处:略说病相,病因,已生病断,病断不生四种善巧。即是说明医药明处,重在治病及卫生常识。
3.因明处:瑜伽中说论体性等七种,讲说很详。这是研究佛法、显扬佛法的一种主要工具,所以因明处、在佛经论中讲到很多。也有专门的论,像因明入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在一般学问中,它也是一种顶重要的部门──论理学:如演绎法的论理学,归纳法的论理学,辨证法的论理学,世间精密的学问,都以论理学为其基础;所以要研究宣扬佛法,必须善巧斯学!
4.声明处:论中有法、义、补特伽罗、时、数、处所根栽六种施设建立相。处所根栽,谓相续、名号、总略、彼益、宣说五种处所,若界颂等根栽。照现在讲,就是语言文字学处。中国文字是世界最特殊的,由象形而渐及于声义,无固定之字母;外国的文字,基本都是声音,由语言发音之本,立符号而成为字母。其实字母也就是声的符号,文字的建立,完全在声音上;由言语产生文字,由文字推广言语,皆在声音,故曰声明。如人生来就有一定的习惯言语。从小孩能够讲话,到了稍长,由语言去认识本国文字,比较容易,这在本国都是如此。现在世界各国交通,往来便利,至少也须通达两三种文字。此种文字,讲明法相义,共相义,差别相义,有情差别义;表示时间和数目的不同,空间和方分的不同;乃至构成文法,文章体裁,立论规范,都属研究声明学处。
5.工业明处:一个人生在世间,有各种资生的事业,展转增长。有个人事业、社会事业、国家事业、世界事业,不能完全离开。如要成就菩萨的广慧,也须从种种工业处去了知。此中包罗万象,知识无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通统包括在里面。瑜伽分为十二类:一、农林,二、商估,三、官吏,四、书算,五、占相,六、咒术,七、营造,八、生长,九、防御,十、和合,十一、成熟,十二、娱乐。此中包括了士农工商,以如此诸工业明处觉了明解,而成为闻所成慧。要是修菩萨的广大行,也应学习明了,乃可利益众生。在专门佛法的修学者,余四处有普通常识即足;至于内明,是必须专精听闻了知的。
乙、思所成慧:此与闻所成慧略有区别,闻慧依了解语言文字而成,思慧也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时也离开语言文字去思惟观察。谓已经离开语言文字,而得到一种抽象的概括的要义,去深深的研究思惟,不一定依靠那部经论去研究,为思所成慧的特色。由三种相说明:1.由自性清净:谓能独处空闲,审谛思惟,如其所闻、如所究达诸法道理等九种相。即是于水边林下独自闲居,无外物杂扰其心,深深思惟教义,或是思惟已经明了通达的教义。由此不断的思惟研究,便能发生通达的明慧。2.由思择所知:所知、即所知境界。于诸有为法、无为法、实法、假法、色法、心法,观察了知法义境界;以此思惟智相应的去研究思惟,于所知诸法生决定解,就成思所成慧。3.由思择诸法:这完全指佛说的教法而言。依此教法之中,或思惟长行的契经,把握其纲领;或思惟伽陀的偈颂,概括其要义。这不是听的时候,也不是讲的时候。所以必须讽诵经典,于空时去思惟其偈义。瑜伽中广列伽陀:如“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一偈,也就是说明了世出世间的生死和涅槃法。有些四句偈,都可得其总要的,如古来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思惟中论的一颂,而建立了一宗之教义。平常讲“是恶莫作,是善奉行”,看去似乎很简单,但要依照去切实底修行,终生都行不了。如白乐天请法于鸟窠禅师,师为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乐天说:“三岁孩童都晓得”。师曰:“三岁童孩都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紫柏禅师常言:只持得毗舍浮佛半偈;若能持全偈,便参学事毕。所以能深思一偈,即可概括全部教义,看起简单,行确困难。对此法义,如理思惟,也就成为思所成慧。
丙、修所成慧:要是有了闻所成慧,不进一步去学习思所成慧,往往记闻虽多而理不通彻。但未得修所成慧,光是思所成慧,尚是一种散心相应之慧;得了修所成慧,才可成定心相应的慧。然此慧以前二慧为所依,故略以四处来总摄:1.修处所:就是修的所依止处,不是所依的地点。如古来的禅师说:在入山修行之前先要有入山修行的资本。在修行者的本身和环境上,必须具足内外五种圆满,乃能修成此修所成慧。换言之,就是要有福报善根;否则,就没有好的机会环境去修了。所以、须具内外十种圆满的修处所。2.圆修因缘:这是依佛法中能够修的因缘为基础。由前面的闻思二慧,闻正法、得胜解、念念不忘,至少能够发厌生死的出离心,或是求佛果的无上菩提心。如果有了出离心,才有进求解脱生死而修无上菩提的意趣和志愿。于是、对于成就解脱慧的前方便,如持戒等就易获到成熟的因缘。有了处所和因缘,就可正修了。3.修瑜伽:瑜伽即止观,凡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或在居家眷属中修,或在出家的丛林中修,或是离开大众到深山中去独处静修。但在家菩萨,有妻妾儿女子孙相缚,最好修不净观、无常观才不被在家法所碍。出家菩萨也有违碍不能修的障缘,如四事资生不具,或是怠惰,或是发生执见,也就起了躁动。到山林旷野去修,也有四种障缘。所以必须十种对治,才能修成瑜伽的止观。4.修得果:就是于修止观得到定相应的慧,能够如实了知,便能发生定慧出世的无漏圣果。这就是由修所成慧发生了清净现量智,于现事实性,也就得真确的证知。
诸经论中所说的十法行,亦摄此闻思修所成慧:所谓书写、供养、施他、披读、受持、开演、听闻、讽诵、思惟、修习。比如在讲堂,就是闻慧;到了佛殿念诵、修定,就是思、修慧的工夫了。侧重作闻所成慧的工夫,亦不能离开思、修所成慧;与思修相应,乃完成闻所成慧。
五 六现观与四谛十六行观甲、六现观──依上闻、思、修所成慧,能到胜解位,引生三乘的出世现观慧。六现观亦贯通世出世间慧。但闻、思、修慧多分侧重在世间,而六现观慧则著重在通达出世间慧了。瑜伽的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地末,曾出此六现观。
1.思现观:如在闻思位中,由闻法发生透澈了解,生起非常的法喜充满,就成了思所成慧。或是在空闲处思惟得到圆满无上的法喜;或是看经能领悟,听法能了解,一点疑惑也没有,也就成为思现观。以能观察一切法的普遍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或观现实皆苦──三界、九地、有情世间、器世间──,深解通达无不是苦。有此慧解发起时,心即安定下去。若于旷野中深修发生,则能引生暖、顶、忍慧。进入加行位中观察诸行无常,诸行无我。上品喜受相应的思慧最猛利时,虽未能证实诸法,在当时观了觉察上,也是觉到确实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在思所成慧上,立此现观。真正成立思现观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加行位了。但思现观,还不是真正证到生空法性的真现观。如成唯识云: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生起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故,又未证理,故非现观。
2.信现观:在佛法中得成真现观,是由展转相依来的,最主要的是有信。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于世出世间的真实事理与因果功能,生起清净的信心。佛法中修学,至少要有正信的结果;以有了真实的信心,就能相信有此因必有此果的因果律。如修佛法,决定可得出世间的果。于此深信,就能觉到真实如此,毫无疑惑,能令思现观不退,策发戒谛现观,是为真正的信现观。
3.戒现观:定相应戒或无漏慧相应的戒,除破戒垢,令现观倍增明了,故亦名现观。
4.现观智谛现观:真实观察四谛十六行相,真正观到了得到根本的离…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