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解,便成爲聞所成慧。所以、聞所成慧不離言語文字,須由聽聞、閱覽、無倒了解而得成。如瑜伽師地論雲:
雲何聞所成慧?謂若略說于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爲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爲聞所成慧。
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1.內明處:分四種來說:(一)、由事施設建立相,即能诠教法的經律論叁藏。諸佛菩薩及諸聖子弟,凡所說法,或解經造論,釋論造疏…………總包括于中,皆攝爲經律論叁事。(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以句等分別情器、染淨、境智諸法相。此在瑜伽師地論中,分句等十種來說明。比如在法相中,講有情世間、器世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等;有能證清淨道、所證清淨界;能觀智、所觀境。這都是說明世出世間諸法相,皆是由想名分別施設;依聽聞經律論叁藏去了知各種名義。(叁)、由攝聖教義,以能修習法、所修習法、有過患法、有染汙法等十句攝之。蓋聖教中所明無量差別之法相義,能夠歸納攏來,成爲一綱領而總攝其精要。例如能修行法,總攝一切能修行的止、觀、戒、定諸法義;如應當怎樣對治煩惱,明解因果諸法,通統攝爲一聚,攝廣歸略,總持其義,亦爲聞所成慧之一種方法。(四)、由佛教所應知處事相,以應知之能所二取增至十遍處等。即于佛教法義中,攝記其扼要應當了知者。聞所成之慧,還有別種方法,如規定學那幾種經論;把那幾種法相記憶不忘,了解不謬,去成聞所成慧等。又如增一阿含經,以一種法數增至十種法數,以數目貫穿,記憶起來亦較便宜。所以、瑜伽亦以能取法、所取法的相對兩法,增到十遍處法爲說明。法數很多,不能完全記憶,擇其最要的去記憶了知,也是從內明處得聞所成慧的一種最根本最扼要的階段。在佛法中修學的人,要以內明處的聞所成慧爲主;但是要成就菩薩的廣大智慧,對于世間的各種學問也須有相當的了知,如關于世間的論理、數理、科學、哲學,及農業、氣象等各種常識。
2.醫方明處:略說病相,病因,已生病斷,病斷不生四種善巧。即是說明醫藥明處,重在治病及衛生常識。
3.因明處:瑜伽中說論體性等七種,講說很詳。這是研究佛法、顯揚佛法的一種主要工具,所以因明處、在佛經論中講到很多。也有專門的論,像因明入正理門論、集量論等。在一般學問中,它也是一種頂重要的部門──論理學:如演繹法的論理學,歸納法的論理學,辨證法的論理學,世間精密的學問,都以論理學爲其基礎;所以要研究宣揚佛法,必須善巧斯學!
4.聲明處:論中有法、義、補特伽羅、時、數、處所根栽六種施設建立相。處所根栽,謂相續、名號、總略、彼益、宣說五種處所,若界頌等根栽。照現在講,就是語言文字學處。中國文字是世界最特殊的,由象形而漸及于聲義,無固定之字母;外國的文字,基本都是聲音,由語言發音之本,立符號而成爲字母。其實字母也就是聲的符號,文字的建立,完全在聲音上;由言語産生文字,由文字推廣言語,皆在聲音,故曰聲明。如人生來就有一定的習慣言語。從小孩能夠講話,到了稍長,由語言去認識本國文字,比較容易,這在本國都是如此。現在世界各國交通,往來便利,至少也須通達兩叁種文字。此種文字,講明法相義,共相義,差別相義,有情差別義;表示時間和數目的不同,空間和方分的不同;乃至構成文法,文章體裁,立論規範,都屬研究聲明學處。
5.工業明處:一個人生在世間,有各種資生的事業,展轉增長。有個人事業、社會事業、國家事業、世界事業,不能完全離開。如要成就菩薩的廣慧,也須從種種工業處去了知。此中包羅萬象,知識無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通統包括在裏面。瑜伽分爲十二類:一、農林,二、商估,叁、官吏,四、書算,五、占相,六、咒術,七、營造,八、生長,九、防禦,十、和合,十一、成熟,十二、娛樂。此中包括了士農工商,以如此諸工業明處覺了明解,而成爲聞所成慧。要是修菩薩的廣大行,也應學習明了,乃可利益衆生。在專門佛法的修學者,余四處有普通常識即足;至于內明,是必須專精聽聞了知的。
乙、思所成慧:此與聞所成慧略有區別,聞慧依了解語言文字而成,思慧也離不開語言文字,但有時也離開語言文字去思惟觀察。謂已經離開語言文字,而得到一種抽象的概括的要義,去深深的研究思惟,不一定依靠那部經論去研究,爲思所成慧的特色。由叁種相說明:1.由自性清淨:謂能獨處空閑,審谛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等九種相。即是于水邊林下獨自閑居,無外物雜擾其心,深深思惟教義,或是思惟已經明了通達的教義。由此不斷的思惟研究,便能發生通達的明慧。2.由思擇所知:所知、即所知境界。于諸有爲法、無爲法、實法、假法、色法、心法,觀察了知法義境界;以此思惟智相應的去研究思惟,于所知諸法生決定解,就成思所成慧。3.由思擇諸法:這完全指佛說的教法而言。依此教法之中,或思惟長行的契經,把握其綱領;或思惟伽陀的偈頌,概括其要義。這不是聽的時候,也不是講的時候。所以必須諷誦經典,于空時去思惟其偈義。瑜伽中廣列伽陀:如“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一偈,也就是說明了世出世間的生死和涅槃法。有些四句偈,都可得其總要的,如古來天臺宗的初祖慧文禅師,思惟中論的一頌,而建立了一宗之教義。平常講“是惡莫作,是善奉行”,看去似乎很簡單,但要依照去切實底修行,終生都行不了。如白樂天請法于鳥窠禅師,師爲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樂天說:“叁歲孩童都曉得”。師曰:“叁歲童孩都曉得,八十翁翁行不得”。紫柏禅師常言:只持得毗舍浮佛半偈;若能持全偈,便參學事畢。所以能深思一偈,即可概括全部教義,看起簡單,行確困難。對此法義,如理思惟,也就成爲思所成慧。
丙、修所成慧:要是有了聞所成慧,不進一步去學習思所成慧,往往記聞雖多而理不通徹。但未得修所成慧,光是思所成慧,尚是一種散心相應之慧;得了修所成慧,才可成定心相應的慧。然此慧以前二慧爲所依,故略以四處來總攝:1.修處所:就是修的所依止處,不是所依的地點。如古來的禅師說:在入山修行之前先要有入山修行的資本。在修行者的本身和環境上,必須具足內外五種圓滿,乃能修成此修所成慧。換言之,就是要有福報善根;否則,就沒有好的機會環境去修了。所以、須具內外十種圓滿的修處所。2.圓修因緣:這是依佛法中能夠修的因緣爲基礎。由前面的聞思二慧,聞正法、得勝解、念念不忘,至少能夠發厭生死的出離心,或是求佛果的無上菩提心。如果有了出離心,才有進求解脫生死而修無上菩提的意趣和志願。于是、對于成就解脫慧的前方便,如持戒等就易獲到成熟的因緣。有了處所和因緣,就可正修了。3.修瑜伽:瑜伽即止觀,凡是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或在居家眷屬中修,或在出家的叢林中修,或是離開大衆到深山中去獨處靜修。但在家菩薩,有妻妾兒女子孫相縛,最好修不淨觀、無常觀才不被在家法所礙。出家菩薩也有違礙不能修的障緣,如四事資生不具,或是怠惰,或是發生執見,也就起了躁動。到山林曠野去修,也有四種障緣。所以必須十種對治,才能修成瑜伽的止觀。4.修得果:就是于修止觀得到定相應的慧,能夠如實了知,便能發生定慧出世的無漏聖果。這就是由修所成慧發生了清淨現量智,于現事實性,也就得真確的證知。
諸經論中所說的十法行,亦攝此聞思修所成慧:所謂書寫、供養、施他、披讀、受持、開演、聽聞、諷誦、思惟、修習。比如在講堂,就是聞慧;到了佛殿念誦、修定,就是思、修慧的工夫了。側重作聞所成慧的工夫,亦不能離開思、修所成慧;與思修相應,乃完成聞所成慧。
五 六現觀與四谛十六行觀甲、六現觀──依上聞、思、修所成慧,能到勝解位,引生叁乘的出世現觀慧。六現觀亦貫通世出世間慧。但聞、思、修慧多分側重在世間,而六現觀慧則著重在通達出世間慧了。瑜伽的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叁地末,曾出此六現觀。
1.思現觀:如在聞思位中,由聞法發生透澈了解,生起非常的法喜充滿,就成了思所成慧。或是在空閑處思惟得到圓滿無上的法喜;或是看經能領悟,聽法能了解,一點疑惑也沒有,也就成爲思現觀。以能觀察一切法的普遍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或觀現實皆苦──叁界、九地、有情世間、器世間──,深解通達無不是苦。有此慧解發起時,心即安定下去。若于曠野中深修發生,則能引生暖、頂、忍慧。進入加行位中觀察諸行無常,諸行無我。上品喜受相應的思慧最猛利時,雖未能證實諸法,在當時觀了覺察上,也是覺到確實是無常、無我的。所以在思所成慧上,立此現觀。真正成立思現觀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加行位了。但思現觀,還不是真正證到生空法性的真現觀。如成唯識雲: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生起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暖等不能廣分別故,又未證理,故非現觀。
2.信現觀:在佛法中得成真現觀,是由展轉相依來的,最主要的是有信。信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于世出世間的真實事理與因果功能,生起清淨的信心。佛法中修學,至少要有正信的結果;以有了真實的信心,就能相信有此因必有此果的因果律。如修佛法,決定可得出世間的果。于此深信,就能覺到真實如此,毫無疑惑,能令思現觀不退,策發戒谛現觀,是爲真正的信現觀。
3.戒現觀:定相應戒或無漏慧相應的戒,除破戒垢,令現觀倍增明了,故亦名現觀。
4.現觀智谛現觀:真實觀察四谛十六行相,真正觀到了得到根本的離…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