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無分別智,故名現觀。此于六現觀中最爲重要。以前叁現觀,是爲此現觀的增上義而得名的;後二現觀,是依此現觀得成的。
5.現觀邊智谛現觀:前是根本智,此是後得智。經過四谛十六行相的現觀觀察,以能離言分別如實了知故,能分別觀察世出世間的諸法,安立施設。
6.究竟現觀:謂盡智、無生智,即究竟位的智慧,能分明顯了觀察諸法真實性。乙、四谛十六行觀:得成六現觀中最重要的現觀谛智現觀的,是四谛十六行觀。何爲四谛十六行?謂于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的四行以深觀苦谛,于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的四行以深觀集谛,于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的四行以深觀滅谛,于道行、如行、行行、出行的四行以深觀道谛,是名四谛十六行觀。依此十六行觀察四谛,由了相作意進入勝解之後,便可經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加行位,引生現觀谛智現觀了。瑜伽論說: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爲苦性;觀心相續離第二法,是爲空性;觀心相續從衆緣生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爲悟入苦谛。複次、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爲因,以愛我集,以愛爲起,以愛爲緣,如是名爲悟入集谛。次複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爲悟入滅谛。次複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爲悟入道谛。
如是先來未善觀察,今善作意方便觀察,以微妙慧于四聖谛能正悟入,即于此慧現靜修習、多修習故,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斷障礙愛樂涅槃所有粗品現行我慢。又于涅槃深心願樂,速能趣入心無退轉,離諸怖畏,攝受增上意樂適悅。如是行者,于諸聖谛下品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爲暖。中品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爲頂。上品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谛順忍。彼既如是,斷能障礙粗品我慢,及于涅滅攝受增上意樂適悅,便能舍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彼于爾時其心似滅而非實滅;似無所緣而非無緣;又于爾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于爾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下奢摩那行。複有一類闇昧愚癡,于美睡眠之所覆蓋,其心似滅非實滅中起增上慢,謂爲現觀;此不如是。
既得如是趣現觀心,不久當入正現離生,即于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于前所觀諸聖谛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爲世第一法。從此已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爲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于前所觀諸聖谛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谛,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谛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叁界所系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粗重皆悉永斷。
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刹帝利與刹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現觀、即現性實覺的別名。(心月記)
六 九智十智十一智等
這裏講的九智十智等,就是叁乘修證智谛現觀所成就的智慧。九智是:世俗、法、類、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盡、無生。九智的次第雖是這樣的排列,但現在講的時候,不妨從中間苦集滅道的四谛智講起。四谛智的成就,就是如實了知四谛的真相:若如實了知苦谛相的確是逼迫性,即成苦谛智;若能如實了知集谛相實在是招感性的,即成集谛智;若能如實了知滅谛相果真是安隱性的,即成滅谛智;若能如實了知道谛相確實是可修的,即成道谛智。由成就了四谛智,于是就得到法智。如于欲界中修四谛十六觀行而證入見道,現前證得苦谛法、集谛法等;親見到了這四谛法,就得到四谛智。總合這四谛智,名爲法智,即所謂苦法智、集法智等。觀察了欲界四谛法,進而對上二界,以欲界的四谛智比類推度,也就了知色無色界亦是苦的、集的、滅的、道的;因而就得到上二界的苦谛智、集谛智、滅谛智、道谛智。這上二界的四谛智,總合起來,就叫做類智,所謂苦類智、集類智等。以四谛智爲基本,而綜合爲法智、類智,則成六智。這六種智,皆是由“現觀智谛現觀”所得的。
從現觀谛智現觀進入于現觀邊智谛現觀,以邊智谛現觀觀察分別安立叁界的苦法、集法、滅苦集法、滅苦集道法等,則成爲世俗智。依這世俗智所安立的四谛法而觀叁界四谛,悟入見道,親證親見諸法的現實;于現實上確實見到苦法、集法等,乃至遍叁界的苦、集等,亦都如實見到。然後再得世俗智,亦能分別安立,明了觀察,不但自己如實證知,且由自己所證知的對他人宣說,是名世俗智。到了究竟位上,現觀究竟現觀現前,得盡智、無生智。盡智,就是將叁界內所應斷的一切煩惱業完全斷盡了,證到阿羅漢果所得的智慧。這所說的阿羅漢果,不僅指小乘的四果阿羅漢,而是通指叁乘共果說的。以叁乘同斷叁界惑,同證真空理,同得盡智故。佛亦名阿羅漢,意義也就在此。不過辟支乘、佛乘,更要增進些,所以佛與辟支又另有其他的德號。聲聞四果阿羅漢,不再增進,故特保持此名。斷盡煩惱得到了盡智,又進一步能夠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煩惱已斷”,而了知“不受後有”,這就得到無生智了。無生智者,就是自己確實知道自己已沒有來世的生死;不但自己心中確實明了,而且口中也能對別人明明了了說出來。上述的九智,是出世叁乘人的通智。有了這九智,就能真實地實證實覺到現事實性的苦、空、無常、無我及涅槃寂靜等。
然而、有的經論也講到十智。十智、就是于上所述的九智外,再加他心智。本來在阿羅漢六神通上,有他心通的,他心通就是這裏所說的他心智。不過、羅漢所得的六神通,不但有他心智而且還有宿命智、漏盡智等。今所謂他心智,就是能夠了知他人心理的智慧,這在對機說法上是很重要的。如無礙解脫大阿羅漢,自己于實證諸法無所疑惑,而隨世化導應機說法,這須仗他心智的功用。因爲他心智了知衆生的心理,然後根據衆生的心理來對症下藥,這才恰到好處。若沒有他心智,摸不著衆生的心理,那就不能對機說法了。
又有經論中說到十一智。十一智就是于上所述的十智外,更加如實智。如實智,就是如其實在、覺察了知。如實空的,即如其實在了知其如實空;如實不空的,也即如其實在了知其如實不空,這名爲如實智。其實,前面的十種智,皆可名爲如實智。以盡智、無生智等所了知的,都是如其實相真實了知的。這九智、十智、十一智,全是通于叁乘經論所說的。得著這通于叁乘的諸智,就是得了現性實覺。
可是、于諸經論中,所說名數有多少的不同。也有說到四十四智的。但這四十四智,並不是別有智的名目,仍是從四谛所演繹出來的。即以四谛智觀十二緣起,于十二緣起支中,每一句下各有四谛智;這樣,就成了四十四智了。這因爲十二緣起,數起來是有十二支的,但在前支緣起後支上說,只有十一句。如一、無明緣行,二、行緣識,叁、識緣名色,四、名色緣六入,五、六入緣觸,六、觸緣受,七、受緣愛,八、愛緣取,九、取緣有,十、有緣生,十一、生緣老死。十二支在前後緣起上既僅得十一句,一句之下有四谛智,不是共得四十四智嗎?
怎麼知道一句之下有四谛智?如無明緣行:無明就是集谛,認識這無明的集谛就是集谛智;行就是苦谛,了知這苦谛行的,就是苦谛智;若無明滅即行滅,滅就是滅谛,證這無明滅即行滅,就是滅谛智;而證知能滅除無明及行的,就是道谛智。無明緣行如是,乃至生緣老死亦然。生就是集谛,了知這集谛的生,就是集谛智;老死就是苦谛,明白這苦谛的老死,就是苦谛智;生滅即老死滅,滅就是滅谛,知道這生老死滅的,就是滅谛智;而能滅除生及老死的,這就是道谛,認識了這能證滅的道,就是道谛智。如是,十一句成爲四十四谛。此乃以四谛十二緣起合觀所得的諸智。平常講的九智,是就一般的證得阿羅漢果者說;十智則就能說法的大阿羅漢說。至于十一智,那是特重在大乘阿羅漢義的。若特說叁乘中的辟支佛智,則應從四谛十二緣起合觀,即這裏所說的四十四智了。
但于十二緣起上,不但說到四十四智,且也有說到七十七智的。這就以苦、集、滅、道、法、類、世俗七智,合觀十二緣起,于每一前支緣起後支下,皆有此七種智,這樣十一句即總成七十七智了。此由七智合觀十二緣起所得的七十七智,也是叁乘共有的聖智。前講于現事實性如實現證知覺,要有出世的現量智,就是這些聖智了。
七 四尋思所引如實智九智乃至七十七智,皆是通于叁乘的觀智;四尋思所引的如實智,專就大乘的觀智而說。爲欲對治種種虛妄分別,必須修習四尋思觀,由修習四尋思觀,能引生四如
實智。要明白所引生的四如實智,先得知道能引生的四尋思觀。所謂尋思,尋者尋求,思者思察。這尋求思察與四種所緣境相應,即名四尋思,亦名四種觀察。今且引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說明四種尋思及四種尋思所引的四如實智。論雲:
雲何名爲四種尋思?一者、名尋思,二者、事尋思,叁者、自性假立尋思,四者、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者,謂諸菩薩于名唯見名(即于名字現實上,唯見到名字的現實,除名字外不再見有其他的體性。雖于能诠的名下有所诠義,世唯名義,無其實體。如說“色”名,唯于色上見到色的名字,色名上雖也有色的所诠義,可是並沒有色的自體。于色名是這樣,聲的名、香的名,乃至地的名、水的名、火的名、風的名,以及一切諸法的名,皆是這樣),是名名尋思。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事唯見事(事是事實,即離名言分別的實事。在這離名言分別的事實上,唯見到離名言分別的事實,除所見到的事實,亦不見到有于名字相當的東西;以事實是離…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