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16

  ..续本文上一页言无分别智,故名现观。此于六现观中最为重要。以前三现观,是为此现观的增上义而得名的;后二现观,是依此现观得成的。

  5.现观边智谛现观:前是根本智,此是后得智。经过四谛十六行相的现观观察,以能离言分别如实了知故,能分别观察世出世间的诸法,安立施设。

  6.究竟现观:谓尽智、无生智,即究竟位的智慧,能分明显了观察诸法真实性。乙、四谛十六行观:得成六现观中最重要的现观谛智现观的,是四谛十六行观。何为四谛十六行?谓于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的四行以深观苦谛,于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的四行以深观集谛,于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的四行以深观灭谛,于道行、如行、行行、出行的四行以深观道谛,是名四谛十六行观。依此十六行观察四谛,由了相作意进入胜解之后,便可经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加行位,引生现观谛智现观了。瑜伽论说: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观心相续,展转别异新新而生,或增或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前后变易,是无常性;观心相续,入取蕴摄,是为苦性;观心相续离第二法,是为空性;观心相续从众缘生不得自在,是无我性。如是名为悟入苦谛。复次、观察此心相续,以爱为因,以爱我集,以爱为起,以爱为缘,如是名为悟入集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所有择灭,是永灭性,是永静性,是永妙性,是永离性,如是名为悟入灭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究竟对治趣灭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为悟入道谛。

  如是先来未善观察,今善作意方便观察,以微妙慧于四圣谛能正悟入,即于此慧现静修习、多修习故,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断障碍爱乐涅槃所有粗品现行我慢。又于涅槃深心愿乐,速能趣入心无退转,离诸怖畏,摄受增上意乐适悦。如是行者,于诸圣谛下品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是名为暖。中品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是名为顶。上品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名谛顺忍。彼既如是,断能障碍粗品我慢,及于涅灭摄受增上意乐适悦,便能舍离后后观心所有加行,住无加行无分别心。彼于尔时其心似灭而非实灭;似无所缘而非无缘;又于尔时其心寂静,虽似远离而非远离;又于尔时非美睡眠之所覆盖,唯有分明无高无下奢摩那行。复有一类闇昧愚痴,于美睡眠之所覆盖,其心似灭非实灭中起增上慢,谓为现观;此不如是。

  既得如是趣现观心,不久当入正现离生,即于如是寂静心位最后一念无分别心,从此无间于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此即名为世第一法。从此已后,出世心生非世间心,此是世间诸行最后界畔边际,是故名为世第一法。

  从此无间,于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作意无间,随前次第所观诸谛,若是现见若非现见诸圣谛中,如其次第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系见道所断,附属所依诸烦恼品一切粗重皆悉永断。

  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如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现观、即现性实觉的别名。(心月记)

  六 九智十智十一智等

  这里讲的九智十智等,就是三乘修证智谛现观所成就的智慧。九智是:世俗、法、类、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尽、无生。九智的次第虽是这样的排列,但现在讲的时候,不妨从中间苦集灭道的四谛智讲起。四谛智的成就,就是如实了知四谛的真相:若如实了知苦谛相的确是逼迫性,即成苦谛智;若能如实了知集谛相实在是招感性的,即成集谛智;若能如实了知灭谛相果真是安隐性的,即成灭谛智;若能如实了知道谛相确实是可修的,即成道谛智。由成就了四谛智,于是就得到法智。如于欲界中修四谛十六观行而证入见道,现前证得苦谛法、集谛法等;亲见到了这四谛法,就得到四谛智。总合这四谛智,名为法智,即所谓苦法智、集法智等。观察了欲界四谛法,进而对上二界,以欲界的四谛智比类推度,也就了知色无色界亦是苦的、集的、灭的、道的;因而就得到上二界的苦谛智、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这上二界的四谛智,总合起来,就叫做类智,所谓苦类智、集类智等。以四谛智为基本,而综合为法智、类智,则成六智。这六种智,皆是由“现观智谛现观”所得的。

  从现观谛智现观进入于现观边智谛现观,以边智谛现观观察分别安立三界的苦法、集法、灭苦集法、灭苦集道法等,则成为世俗智。依这世俗智所安立的四谛法而观三界四谛,悟入见道,亲证亲见诸法的现实;于现实上确实见到苦法、集法等,乃至遍三界的苦、集等,亦都如实见到。然后再得世俗智,亦能分别安立,明了观察,不但自己如实证知,且由自己所证知的对他人宣说,是名世俗智。到了究竟位上,现观究竟现观现前,得尽智、无生智。尽智,就是将三界内所应断的一切烦恼业完全断尽了,证到阿罗汉果所得的智慧。这所说的阿罗汉果,不仅指小乘的四果阿罗汉,而是通指三乘共果说的。以三乘同断三界惑,同证真空理,同得尽智故。佛亦名阿罗汉,意义也就在此。不过辟支乘、佛乘,更要增进些,所以佛与辟支又另有其他的德号。声闻四果阿罗汉,不再增进,故特保持此名。断尽烦恼得到了尽智,又进一步能够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烦恼已断”,而了知“不受后有”,这就得到无生智了。无生智者,就是自己确实知道自己已没有来世的生死;不但自己心中确实明了,而且口中也能对别人明明了了说出来。上述的九智,是出世三乘人的通智。有了这九智,就能真实地实证实觉到现事实性的苦、空、无常、无我及涅槃寂静等。

  然而、有的经论也讲到十智。十智、就是于上所述的九智外,再加他心智。本来在阿罗汉六神通上,有他心通的,他心通就是这里所说的他心智。不过、罗汉所得的六神通,不但有他心智而且还有宿命智、漏尽智等。今所谓他心智,就是能够了知他人心理的智慧,这在对机说法上是很重要的。如无碍解脱大阿罗汉,自己于实证诸法无所疑惑,而随世化导应机说法,这须仗他心智的功用。因为他心智了知众生的心理,然后根据众生的心理来对症下药,这才恰到好处。若没有他心智,摸不著众生的心理,那就不能对机说法了。

  又有经论中说到十一智。十一智就是于上所述的十智外,更加如实智。如实智,就是如其实在、觉察了知。如实空的,即如其实在了知其如实空;如实不空的,也即如其实在了知其如实不空,这名为如实智。其实,前面的十种智,皆可名为如实智。以尽智、无生智等所了知的,都是如其实相真实了知的。这九智、十智、十一智,全是通于三乘经论所说的。得著这通于三乘的诸智,就是得了现性实觉。

  可是、于诸经论中,所说名数有多少的不同。也有说到四十四智的。但这四十四智,并不是别有智的名目,仍是从四谛所演绎出来的。即以四谛智观十二缘起,于十二缘起支中,每一句下各有四谛智;这样,就成了四十四智了。这因为十二缘起,数起来是有十二支的,但在前支缘起后支上说,只有十一句。如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八、爱缘取,九、取缘有,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十二支在前后缘起上既仅得十一句,一句之下有四谛智,不是共得四十四智吗?

  怎么知道一句之下有四谛智?如无明缘行:无明就是集谛,认识这无明的集谛就是集谛智;行就是苦谛,了知这苦谛行的,就是苦谛智;若无明灭即行灭,灭就是灭谛,证这无明灭即行灭,就是灭谛智;而证知能灭除无明及行的,就是道谛智。无明缘行如是,乃至生缘老死亦然。生就是集谛,了知这集谛的生,就是集谛智;老死就是苦谛,明白这苦谛的老死,就是苦谛智;生灭即老死灭,灭就是灭谛,知道这生老死灭的,就是灭谛智;而能灭除生及老死的,这就是道谛,认识了这能证灭的道,就是道谛智。如是,十一句成为四十四谛。此乃以四谛十二缘起合观所得的诸智。平常讲的九智,是就一般的证得阿罗汉果者说;十智则就能说法的大阿罗汉说。至于十一智,那是特重在大乘阿罗汉义的。若特说三乘中的辟支佛智,则应从四谛十二缘起合观,即这里所说的四十四智了。

  但于十二缘起上,不但说到四十四智,且也有说到七十七智的。这就以苦、集、灭、道、法、类、世俗七智,合观十二缘起,于每一前支缘起后支下,皆有此七种智,这样十一句即总成七十七智了。此由七智合观十二缘起所得的七十七智,也是三乘共有的圣智。前讲于现事实性如实现证知觉,要有出世的现量智,就是这些圣智了。

  七 四寻思所引如实智九智乃至七十七智,皆是通于三乘的观智;四寻思所引的如实智,专就大乘的观智而说。为欲对治种种虚妄分别,必须修习四寻思观,由修习四寻思观,能引生四如

  实智。要明白所引生的四如实智,先得知道能引生的四寻思观。所谓寻思,寻者寻求,思者思察。这寻求思察与四种所缘境相应,即名四寻思,亦名四种观察。今且引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明四种寻思及四种寻思所引的四如实智。论云:

  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即于名字现实上,唯见到名字的现实,除名字外不再见有其他的体性。虽于能诠的名下有所诠义,世唯名义,无其实体。如说“色”名,唯于色上见到色的名字,色名上虽也有色的所诠义,可是并没有色的自体。于色名是这样,声的名、香的名,乃至地的名、水的名、火的名、风的名,以及一切诸法的名,皆是这样),是名名寻思。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事是事实,即离名言分别的实事。在这离名言分别的事实上,唯见到离名言分别的事实,除所见到的事实,亦不见到有于名字相当的东西;以事实是离…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