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體論▪P8

  ..續本文上一頁、相集合而演變成萬事萬物,認爲都是進化的。起初只是一種無機物,如頑石、土塊都是無生機的;由于展轉進化、互相演變而成爲能生長的有機物,于是開花結果蕃殖各種的草木,成爲生物的世界;再由生物漸漸的演化而成爲能動作的動物,不過最初的低等動物還與草木類似,有些還不及植物的複雜;經過許多演變階段,便由低等進化到最高等的人類。此種進化意義,得到詳細的精確的證明,還是一百年前的達爾文和拉馬克。他們先從生物的研究,什麼種子起什麼轉變,由轉變原因,可以找出低等動物的進化與高等動物的關系接續起來;乃至進化與人相近的猿猴,再由之進化成人。英國的斯賓塞和法國的孔德,再由生物進化論的擴充,就成功了宇宙人生乃至社會的進化論。他們認爲最初的宇宙是原子、電子布滿空中,相調和相沖突而成各種的萬物。此種主張,占了現在學術思想最有權威的地位。在機械唯物進化論中,有許多不能解決的困難問題,到了馬克思的進化論中才有了解釋。而馬氏的進化論,研究到事物的突變,變到某一階段,就發生一次大的變化,由大的變化當中,就産生出一種新事物來。從萬物的進化發展到人類的進化,將來還進化到比現在的人間更完美。如現在社會有種種不安甯的苦痛,由于進化的演變,將來也會成功一個快樂的世界。

  戊、陰陽消長的循環論:在東西洋的學說上,都有這種類似的意思,尤其中國的學術思想中,于此最爲偏重。易經中講到宇宙社會的一切,都是從陰陽的互爲消長、循環轉變中演化出來。如小人是陰,君子是陽,在這互爲消長的轉變中,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治,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亂;一治一亂,循環不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一陰一陽之謂道,偏于陰又起變化,偏于陽也起變化,才在兩相平衡中,不久又起變化了。因而既濟終于未濟。道家也有此種思想,不過較偏重于返歸自然。在這循環論之中,有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周流不息的意思。世間各種的宗教學術思想中,能夠與佛法相鄰近的,還要算這陰陽消長的循環論。

  己、業果蟬聯的流轉論:佛法說明世間衆生和世界的真相,就是業報的流轉相續。在衆生的共業共果上,有世界的成、住、壞、空的四個變化階段,也都是循環的。我們在這世界的住劫中,所以覺得前是成而後是壞。但這不過是就人世而言,若果跳出成、住、壞、空的圈子去看這世界,則成住壞空合爲一個大劫。至于開始的關系,不是固定的,無論由空劫開始也可以,由現在的住劫開始起都可以,任隨從那裏看起,都是一樣的循環展轉,流轉相續。而我們人類及有情衆生,也是具備四個必經的階段:一、本有,二、死有,叁、中有,四、生有。現在看來,似乎生有在前,死有在後,而這不過由本有去看才如此。若在中有位上看,死有可看作生有,生有又可看作死有,所以這四有也是流轉的。但佛法與陰陽消長的循環論,大有不同處:陰陽的循環論,似乎是機械的,故在循環的起伏上,就有所謂“無往不複,無平不陂”的轉變現象;現在雖不好,將來一定會好,似乎有一種氣數的限定。而業果的流轉,在各個有情衆生的動機和行爲中,造善的業可以成爲善果,造惡的業可以感到惡報;只要能夠感悟到這種因果蟬聯絲毫不爽的原理,進一步便可從這流轉系縛源頭的覺悟去解脫。這樣看來,業果的流轉,可由有情得大覺悟而解脫;複由人類共業的轉變,也可以把世界變成善而美的。這都是由衆生造作業力展轉變化的功用,故與陰陽消長的循環論大大不同。

  依佛法所講的世間相,批評前面的進化論和退化論:世間既是業因所成的業果,所謂“神本”的或自然的也就根本不能成立。而由神本的以及自然的退化論,也當然被業果流轉論打破了。至于唯心進化論由絕對觀念的發展演變成世界,他的絕對觀念也與神本同樣不能成立。唯物的進化論,在成、住、壞、空的由成到住的階段趨勢上,可以有進化的情形,這不過在衆生和世界的某個階段上有此種現象。以整個的世界去觀察,則不如是。比如小孩由兒童而到壯年,或是某個國家民族有種新興蓬勃的發展,似乎有進化的意味;但都是有分限的,到了相當的時候,如由壯年而老死,由盛極而衰亡,又會向下退化。由此、唯物進化論不過是根據片段的進化現象來概說全體,其實不是普遍的整個的世界都如此。世間無實在的進化性,至此可以完全講明了。

  庚、流轉還滅的解脫論:但佛法講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無進化性,並不以此爲究竟,另外還有超世間的道理:佛法中的十二緣起,說明有情的生死相續流轉,是很顯明的。比如人們由于不了解世間如幻、一切皆是虛假無實的根本無明,便起種種分別計執去造成業果流轉;由于無明便造作善善惡惡的行事,成爲苦惱的人生。假如能夠覺悟,由無明滅而到老死滅,則成爲解脫的還滅,這也就是叁乘的涅槃。辛、增進不退的進化論:在大乘菩薩位上,可以有進化的意義。二乘法只重個人的解脫,由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達到無余涅槃,皆是還滅的解脫論。至于大乘菩薩則不相同,以要趣向無上菩提,圓成叁身、四智和無量功能妙用;在未成功之前,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到了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得到信不退的功力,從前所修的信心,到此時再也不會退墮;又增進到初發心住,成爲發心不退;由此不退菩提心,再進修到第七住,就成爲行不退,則修菩薩行縱覺得有些困難,也決不會退墮下來了;從此展轉增進到初地,就成爲證不退,以由法空勝解進證真如法性,所得的證智再也不會退失;再增進到第八地,則成爲念不退,念念增進而更沒有退了。以上、皆不過就大的階段來講,其實位位都有有進無退的真進化論。譬如初地菩薩能觀百佛世界,二地能觀千佛世界,乃至十地觀不可說不可說的佛世界。在質上、量上都是展轉勝進,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這都是完全不同于世間流轉的。而世間的進化,進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潰退下來。故惟大乘菩薩道上不退的進化,才是真的進化。壬、圓滿無上的均化論:由菩薩位進到佛位,就是永遠不會退化,也不會進化的均衡法界;盡未來際,湛然相續,無有窮盡的時間,應化無量的世界,教化無數的有情,都是永恒的保持著一種均衡的常態。在世間變化中,雖也能暫保均衡的,可是難得長久;必得佛位,才是圓滿無上的均衡。所謂:不受熏變,不有增減,無進無退,住于無住大涅槃;現叁類分身去化度一切衆生。

  上面叁種,都是出世間的佛法。而世間爲業果流轉所範圍,則無此種勝進不退的進化性。

  五 衆緣生與唯識現前面講到的宗教和學說等,都一一的破除;而世間一切轉變生滅的事事物物,不是“神本”退化,又不是“物本”進化,究竟是如何現起的呢?現在就簡要地略談。甲、衆緣生:衆緣生,也叫做緣生,在宗依論已廣分別。所謂緣,就是一切事物生起的必需條件。某種事物的生起,並不是單純的一緣而成,最少必需具備二緣以上,不拘定數,故說衆緣。這于經論有詳細的說明,此處略敘小大乘兩種說法的不同:1.重因的緣生義:一切事物的生起,必從衆緣中的因而發。因有前後相續的關系,以前的因──種子,變成現在的──芽果。而種子的本身即壞變爲芽,由芽抽枝、發葉、開花、結果,將來仍變爲種子。從因上看,則有一種前後的相續。但從種子自身,不能單純的就會發芽、開花、結果,必需有多緣幫助才能成功。然“因”是有他的決定性的,如世人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是什麼,所發的果也是什麼。決不會無因生果,或由二因、多因生一果;此因此果,彼因彼果,一點不會混雜。比方以叁粒菜子種于土中,到了相當時分,就會發生叁株菜芽。如果只生二芽或一芽,就知道有一粒或二粒的種子,或是失了生機作用,或是被土壤等傷壞了,並非是叁粒種子合生一芽。故因在衆緣中,確有此種特殊性,或名自類相續性、自體相續性。且如小乘的一切有部講叁世實有,乃是因性未來先有,以仗其余的緣助起而成爲現在;緣失而流爲過去。後來覺得叁世實有則過、未與現在無別,經量部乃主張過去、未來是無,唯現在的一刹那是有。然現在一刹那又以什麼爲因性,因此就說到了種子,如何受熏成種,由何持種不失,循是展轉增上,極成爲大乘唯識的學理。

  2.重緣的緣生義:一切諸法的現象,雖各有不同,在佛法看來,都是衆緣和合産生的假相上安立的一種假名。不必說各有一種特殊的因性相續,都不過是假相而已。大小乘的經論中,如小乘的諸法但名宗和大乘的空宗,泛說因緣和合的假相、假名,就是建立重緣的緣生義。但也非不講因,不過因與緣差不多,或因在衆緣中比較重要耳。而且、衆緣和合中能夠作因的緣,也許不止一種;甚至還把原來做因的緣改變,而由另一種緣來做主要的因。因此、就認爲因也無特殊重要性,不須要有各自因性的連續。這在明生空、法空的意義上,雖然很好,但未能真證空性而過于偏執空解的,容易落于空泛。對于因果性的前後相續,無明確的決定,則覺長劫修行趣果,難得有一依持的把握。然假若過重于因,講種子永遠是實有,與有部叁世實有論,不是又差不多了麼?由此于因、或緣,若太偏重了,都有相當的困難。

  衆緣法中,一部分是有一種各別主要因緣的,以由因緣和合衆緣成所生之法,由此有種類相續。此種原理,在佛的因緣論中應是中正不偏的。凡是一種果法的生起,都與因相似,但不必要有本有實有的種子;只由熏習所起的特殊因,即能産生特殊的果。此依勝義觀察,雖皆畢竟空,然于因果性不無假實。比如某人眼病所見的空花,和衆眼所見的桃花,雖然都是識見的花,但桃花是由一種特殊因性所生起的本質境;空花只在一刹那間由病眼的識,變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並不要各式各樣的種子生起他。一是兼爲種子因變的相上所立的…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