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8

  ..续本文上一页、相集合而演变成万事万物,认为都是进化的。起初只是一种无机物,如顽石、土块都是无生机的;由于展转进化、互相演变而成为能生长的有机物,于是开花结果蕃殖各种的草木,成为生物的世界;再由生物渐渐的演化而成为能动作的动物,不过最初的低等动物还与草木类似,有些还不及植物的复杂;经过许多演变阶段,便由低等进化到最高等的人类。此种进化意义,得到详细的精确的证明,还是一百年前的达尔文和拉马克。他们先从生物的研究,什么种子起什么转变,由转变原因,可以找出低等动物的进化与高等动物的关系接续起来;乃至进化与人相近的猿猴,再由之进化成人。英国的斯宾塞和法国的孔德,再由生物进化论的扩充,就成功了宇宙人生乃至社会的进化论。他们认为最初的宇宙是原子、电子布满空中,相调和相冲突而成各种的万物。此种主张,占了现在学术思想最有权威的地位。在机械唯物进化论中,有许多不能解决的困难问题,到了马克思的进化论中才有了解释。而马氏的进化论,研究到事物的突变,变到某一阶段,就发生一次大的变化,由大的变化当中,就产生出一种新事物来。从万物的进化发展到人类的进化,将来还进化到比现在的人间更完美。如现在社会有种种不安宁的苦痛,由于进化的演变,将来也会成功一个快乐的世界。

  戊、阴阳消长的循环论:在东西洋的学说上,都有这种类似的意思,尤其中国的学术思想中,于此最为偏重。易经中讲到宇宙社会的一切,都是从阴阳的互为消长、循环转变中演化出来。如小人是阴,君子是阳,在这互为消长的转变中,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治,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则乱;一治一乱,循环不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偏于阴又起变化,偏于阳也起变化,才在两相平衡中,不久又起变化了。因而既济终于未济。道家也有此种思想,不过较偏重于返归自然。在这循环论之中,有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周流不息的意思。世间各种的宗教学术思想中,能够与佛法相邻近的,还要算这阴阳消长的循环论。

  己、业果蝉联的流转论:佛法说明世间众生和世界的真相,就是业报的流转相续。在众生的共业共果上,有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四个变化阶段,也都是循环的。我们在这世界的住劫中,所以觉得前是成而后是坏。但这不过是就人世而言,若果跳出成、住、坏、空的圈子去看这世界,则成住坏空合为一个大劫。至于开始的关系,不是固定的,无论由空劫开始也可以,由现在的住劫开始起都可以,任随从那里看起,都是一样的循环展转,流转相续。而我们人类及有情众生,也是具备四个必经的阶段:一、本有,二、死有,三、中有,四、生有。现在看来,似乎生有在前,死有在后,而这不过由本有去看才如此。若在中有位上看,死有可看作生有,生有又可看作死有,所以这四有也是流转的。但佛法与阴阳消长的循环论,大有不同处:阴阳的循环论,似乎是机械的,故在循环的起伏上,就有所谓“无往不复,无平不陂”的转变现象;现在虽不好,将来一定会好,似乎有一种气数的限定。而业果的流转,在各个有情众生的动机和行为中,造善的业可以成为善果,造恶的业可以感到恶报;只要能够感悟到这种因果蝉联丝毫不爽的原理,进一步便可从这流转系缚源头的觉悟去解脱。这样看来,业果的流转,可由有情得大觉悟而解脱;复由人类共业的转变,也可以把世界变成善而美的。这都是由众生造作业力展转变化的功用,故与阴阳消长的循环论大大不同。

  依佛法所讲的世间相,批评前面的进化论和退化论:世间既是业因所成的业果,所谓“神本”的或自然的也就根本不能成立。而由神本的以及自然的退化论,也当然被业果流转论打破了。至于唯心进化论由绝对观念的发展演变成世界,他的绝对观念也与神本同样不能成立。唯物的进化论,在成、住、坏、空的由成到住的阶段趋势上,可以有进化的情形,这不过在众生和世界的某个阶段上有此种现象。以整个的世界去观察,则不如是。比如小孩由儿童而到壮年,或是某个国家民族有种新兴蓬勃的发展,似乎有进化的意味;但都是有分限的,到了相当的时候,如由壮年而老死,由盛极而衰亡,又会向下退化。由此、唯物进化论不过是根据片段的进化现象来概说全体,其实不是普遍的整个的世界都如此。世间无实在的进化性,至此可以完全讲明了。

  庚、流转还灭的解脱论:但佛法讲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无进化性,并不以此为究竟,另外还有超世间的道理:佛法中的十二缘起,说明有情的生死相续流转,是很显明的。比如人们由于不了解世间如幻、一切皆是虚假无实的根本无明,便起种种分别计执去造成业果流转;由于无明便造作善善恶恶的行事,成为苦恼的人生。假如能够觉悟,由无明灭而到老死灭,则成为解脱的还灭,这也就是三乘的涅槃。辛、增进不退的进化论:在大乘菩萨位上,可以有进化的意义。二乘法只重个人的解脱,由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达到无余涅槃,皆是还灭的解脱论。至于大乘菩萨则不相同,以要趣向无上菩提,圆成三身、四智和无量功能妙用;在未成功之前,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到了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得到信不退的功力,从前所修的信心,到此时再也不会退堕;又增进到初发心住,成为发心不退;由此不退菩提心,再进修到第七住,就成为行不退,则修菩萨行纵觉得有些困难,也决不会退堕下来了;从此展转增进到初地,就成为证不退,以由法空胜解进证真如法性,所得的证智再也不会退失;再增进到第八地,则成为念不退,念念增进而更没有退了。以上、皆不过就大的阶段来讲,其实位位都有有进无退的真进化论。譬如初地菩萨能观百佛世界,二地能观千佛世界,乃至十地观不可说不可说的佛世界。在质上、量上都是展转胜进,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事;这都是完全不同于世间流转的。而世间的进化,进到了某个阶段,就会溃退下来。故惟大乘菩萨道上不退的进化,才是真的进化。壬、圆满无上的均化论:由菩萨位进到佛位,就是永远不会退化,也不会进化的均衡法界;尽未来际,湛然相续,无有穷尽的时间,应化无量的世界,教化无数的有情,都是永恒的保持著一种均衡的常态。在世间变化中,虽也能暂保均衡的,可是难得长久;必得佛位,才是圆满无上的均衡。所谓:不受熏变,不有增减,无进无退,住于无住大涅槃;现三类分身去化度一切众生。

  上面三种,都是出世间的佛法。而世间为业果流转所范围,则无此种胜进不退的进化性。

  五 众缘生与唯识现前面讲到的宗教和学说等,都一一的破除;而世间一切转变生灭的事事物物,不是“神本”退化,又不是“物本”进化,究竟是如何现起的呢?现在就简要地略谈。甲、众缘生:众缘生,也叫做缘生,在宗依论已广分别。所谓缘,就是一切事物生起的必需条件。某种事物的生起,并不是单纯的一缘而成,最少必需具备二缘以上,不拘定数,故说众缘。这于经论有详细的说明,此处略叙小大乘两种说法的不同:1.重因的缘生义:一切事物的生起,必从众缘中的因而发。因有前后相续的关系,以前的因──种子,变成现在的──芽果。而种子的本身即坏变为芽,由芽抽枝、发叶、开花、结果,将来仍变为种子。从因上看,则有一种前后的相续。但从种子自身,不能单纯的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必需有多缘帮助才能成功。然“因”是有他的决定性的,如世人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是什么,所发的果也是什么。决不会无因生果,或由二因、多因生一果;此因此果,彼因彼果,一点不会混杂。比方以三粒菜子种于土中,到了相当时分,就会发生三株菜芽。如果只生二芽或一芽,就知道有一粒或二粒的种子,或是失了生机作用,或是被土壤等伤坏了,并非是三粒种子合生一芽。故因在众缘中,确有此种特殊性,或名自类相续性、自体相续性。且如小乘的一切有部讲三世实有,乃是因性未来先有,以仗其余的缘助起而成为现在;缘失而流为过去。后来觉得三世实有则过、未与现在无别,经量部乃主张过去、未来是无,唯现在的一刹那是有。然现在一刹那又以什么为因性,因此就说到了种子,如何受熏成种,由何持种不失,循是展转增上,极成为大乘唯识的学理。

  2.重缘的缘生义:一切诸法的现象,虽各有不同,在佛法看来,都是众缘和合产生的假相上安立的一种假名。不必说各有一种特殊的因性相续,都不过是假相而已。大小乘的经论中,如小乘的诸法但名宗和大乘的空宗,泛说因缘和合的假相、假名,就是建立重缘的缘生义。但也非不讲因,不过因与缘差不多,或因在众缘中比较重要耳。而且、众缘和合中能够作因的缘,也许不止一种;甚至还把原来做因的缘改变,而由另一种缘来做主要的因。因此、就认为因也无特殊重要性,不须要有各自因性的连续。这在明生空、法空的意义上,虽然很好,但未能真证空性而过于偏执空解的,容易落于空泛。对于因果性的前后相续,无明确的决定,则觉长劫修行趣果,难得有一依持的把握。然假若过重于因,讲种子永远是实有,与有部三世实有论,不是又差不多了么?由此于因、或缘,若太偏重了,都有相当的困难。

  众缘法中,一部分是有一种各别主要因缘的,以由因缘和合众缘成所生之法,由此有种类相续。此种原理,在佛的因缘论中应是中正不偏的。凡是一种果法的生起,都与因相似,但不必要有本有实有的种子;只由熏习所起的特殊因,即能产生特殊的果。此依胜义观察,虽皆毕竟空,然于因果性不无假实。比如某人眼病所见的空花,和众眼所见的桃花,虽然都是识见的花,但桃花是由一种特殊因性所生起的本质境;空花只在一刹那间由病眼的识,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并不要各式各样的种子生起他。一是兼为种子因变的相上所立的…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