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P3

  ..續本文上一頁

  茲之四義,皆就中華國民中固有之心德條理而揭出之者;撮爲一圖如左:

  中華之國民性道德圖

  觀此中華之國民性道德圖,則可知今日欲求中華國民性之道德,必始乎佛法,終乎佛法,舍佛法莫爲功也!誠能發揮光大,笃行實踐乎此者,則如病危之際,真元恢複;然後固之以軍警,理之以法政,培之以教育,資之以實業,調而養之,可臻健康。

  六 從改進教育以建設現代中國文化

  中國國民的實際生活,十之七八是兼帶漁牧林圃和紡織等手工業的農民;近來以各商埠的工商業漸趨發達,故亦百分之十六七從事工商。至于入政法軍學界及起爲農工商業領袖者,當不過百分之五六而已。假使要革除近來的教育弊端,將教育適應如此如此的國民而使之普及,並能在實際上得到遍增國民能力、推進國民生活的效果,則考察全國學齡的兒童,亦十分之五六恐僅能受初小教育,十分之四五能受高小教育,十分之二叁能受初中教育,十分之一二能受高中教育,百分之一二或四五能受大學教育。觀此、可知適切國民多數的需要,應當辦怎樣的小學、中學、大學了。一、初小應多分爲辦在山鄉中的農村小學,教師亦須能實習農事並有當地及超當地的農事知識經驗,能率領小學生並小學生的父兄共同農作及指導其從漸改進農事,務令學校生活與實際的一般農家生活相近。作了小學生以後,不但仍能去作農務,而且于農務有逐漸改進的效力。如此的小學,才是大多數人民需要的教育,才有普及大多數人民的希望。若養成少爺雙料少爺、的小學,則唯有使大多數人民對之疾首痛心而已!那有普及的可能?高小可多分爲辦在鄉鎮的農工小學,兼學習一般初步的工商知識經驗以外,其余一切皆與初小同。至于爲預備升中學、大學而設的小學,則在都市另設十分之一二的小學便可,或並此亦可不須另設,使升中學以上的學生,亦皆從農村、農工的基本教育中而出,則于都市兒童身體的強健勞動的操練與自然生活的接觸和實習,乃至他日擔當國家社會的公務,亦深知民間的疾苦,尤有莫大的裨益。而且中國人民向有重農的心理,士人商人亦無反對其子弟入此等以農事爲中心的小學的理由──對于已過學齡而失學的民衆,當另辦民衆夜學、農暇學校、民衆圖書館等以教化之。

  二、初中應爲辦在村鎮間的農工商學校,使學生生活仍與一般農工商民衆密切融洽,並實習農工商的事務以養成其知識和經驗,俾大多數至初中辍學的學生,皆能安于一般的農工商生活,從事農工商業而能逐漸爲鄉鎮邑市生活的改進。高中則可爲升大學的預備或小學教師與較高等的專門職業的修習等等,宜辦在都市,使能漸漬觀摩近代工商業而爲實業進步的基礎。要之、小學在養成其農工中心之天然生活、人工生活的知識經驗,而中學則在養成其工商中心的人爲生活、人群生活的知識經驗。叁、大學或學院、研究院,應看其性質如何而定:理科中心的應設在富自然物區,工科中心的應設在工業區,商科中心的應設在商業區,農科中心的應設在農業區,法科中心的應設在政治都會,文科中心的應設在文化都會;其他若醫學應設在人口繁盛都市,軍校應設在首都或國防區等,皆以便實際生活的聯絡與研究,而對于近今務名不務實而濫設的大學之類,尤有緊縮和精煉的需要。其最大的急須改良點,則爲除專門學外交和學外國文學與預備外國留學的以外,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皆停止外國文的學習。其理由、以既爲中國人,當然于中國的文字不能不學通順,然學通順一種文已經不易,若再須學通一二種與中國文絕然不同的外國文,勢必使學生的身心力量只能用于文字的學習,而對于各種專門學問更不能有精深的研究。此所以中國現今的大學學生,認真用工的每致過勞病夭,而大多數在不良學製的無可奈何下,僅以敷衍光陰弄得一卒業文憑是務,絕不能有真才實學培成出來。而大學所以成此現象的原因,則由留學回國當教授的博士等中,有一些僅能依照其所讀的外國文課本照本教讀,雖譯成國語來講而不能,由此才假借要研究科學必學外國文的謬習,以文其淺陋。而國內的大學遂除卻學一點文學、法學以外,沒有學到科學的專門識力的可能。于是、不甘自棄的,群趨于向外國留學一途,而經濟人才的耗損乃莫此爲甚。故今大學等等的改良,第一步應由國家設編譯所,盡量的將各國已出的、續出的各科科學書譯成國文,使高中以至大學的學生,只要學通了國文便能研究專門的科學;同時、由國家設研究所爲二步養成能獨立創生各種科學的學者,則中國的大學始有自存的地位,否則、無論怎樣總不過外國大學的附庸,豈不可恥?

  四、留學生除理科、工科、醫科、農科以外,一律停止。但于各大學助教,講師、教授,曾服務學校十年或五年後,得派至國外各大學研究政治、經濟、法律、文學、哲學、社會學等等,以資深造。此中所省下的留學費,一、足可提高二叁大學使極完備,二、聘各國最著名學者來充教授。

  五、民國以來,軍隊擴充不已、軍閥産生不盡的緣故,國內軍校和國外留學軍事的軍官大批産生,亦爲要因。今應停止各地所設的軍校與軍官留學,再不增選未學軍事的青年學軍事學,唯選拔中級以上軍官可深造者,在首都設一高級軍官學校,並派遣各國留學,以資研究。

  對于中國現在的一般教育,有這五種的革新,庶其可由適應實際而蔚成複興中國民族的文化。

  七 從改進政製以建設現代中國文化

  化家族爲國族既爲目前最切要企圖,而順中國固有的良風美俗,複不應破壞農村趨重工商的經濟劇變上,使成爲個人資本國家或社會共産國家。于此、應先建立風紀極良的陸軍,實行征兵製,使國民一達成年皆有入軍訓練一年至叁年的義務。既導人人發生爲國服務的觀念,複令人人過慣組織嚴密、紀律整齊、群衆廣大的團體生活,自然而然可有超出自身自家私利的觀念,養成民族國家的意識,而散漫無組織的舊習亦因以革除,可成爲健全組織的國民。

  其次、則無論國民黨訓政也好,憲政也好,終希望能將中央與地方的均權製度確立。早成均權的統一,將物質應建設的建設完成,肅清貪汙土劣,治內成廉潔清明的政府,對外成平等聯立的國家。

  由此、使個人成爲顧全國族道義的新個人,不流爲資本主義的個人,亦不淪爲抹煞個人的社會主義;使國家成爲顧全國際道義的新國家,不流爲帝國主義的國家,並不淪爲廢滅國家的世界主義。如是的新個人和新國家,便是踏入天下爲公、大同之世的初步,也就是複興中國民族與造成世界和平的奠基石。(見海刊十六卷七期)

  (注一) 四五兩節,系“中國人用中國法之自救”彙編于此者。

  

  

《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