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春開示

  諸位,新春恭喜!到底恭喜什麼?我們把它分爲兩種:一種是一般的恭喜——就是恭喜諸位發財、健康、長壽、所求如意、萬事吉祥;一種是以佛法來慶祝諸位。佛法的慶祝留在後面來講。現在依例恭喜諸位發財,健康,長壽......。

  然而,爲什麼不在夏天或秋天冬天來恭喜諸位,而偏要在新春時候呢?這卻有點意思。因爲春的定義是:“生機勃勃,萬象更新”。一年的景氣要算新春最好的了,所以人們藉此好現象來作慶祝的表示。就看新春期間一般往來的書信裏常常可以見到下面這些句子:“福祉與春光並茂,德業共歲序俱新”,即此意也。

  今天爲本年度頭一次與諸位晤面講開示的日子,現在就把“新春”二字作題目,會通佛法來對諸位談談吧!

  當約有情界和無情界兩部分來講:一、有情界就是人事方面;二、無情界就是境物方面。現在先來講無情界的境物方面,又當分爲兩層說:一、新春就是佛法,二、新春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大地一遇到春的光顯,萬像就要生起色彩來。所謂千花競秀,百鳥和鳴;山光水色格外明媚,柳綠桃紅互爭燦熳,處處流露著春的顔色,物物顯示著春的嬌豔,且都點綴著春的景色,充滿著春的氣象。似乎連寺院門口的幾塊古石,也都有點新態度的表顯出來。可說是“風光隨處好,景色一時新”。這麼良辰淑景,真是一刻千金,足夠惹人陶醉了。因此人們一逢到新春,都能不惜一切,隨各人的心志與方法,盡量地去欣賞它——春光。連那久爲失志的廢木殘樹,也知春光好,都能趁時發茂;就是最卑賤的野草溪藤,莫不奮起弱小的氣力去接受春的惠澤,發揮它們的本能——默默地茁起根芽,萋萋地青青綠綠的茂盛起來。

  春是富有改革性的,所以它一到人間,便能使萬類維新起來。

  春的性情是好生惡殺的,所以一切草木一遇到它,便生氣勃勃,欣欣向榮。

  春的姿態是溫柔而美麗的,因此人們都喜歡接近它。

  春的行動是非常大方的,所以無論有情界的人類,無情界的草木都很歡迎它的降臨。

  春的心理是最爲平等的,不分名花賤草都是一律受惠的;不擇皇都陋巷,莫不一律光顧。請大家注意,現在要來會通到佛法了。

  春就是佛法!萬物可比衆生——人類,春風惠被萬物,正如佛法普濟衆生。

  一切草木得到春風的化育便會開它們的生機——抽根、茁苗、生枝發葉;正如人們得到了佛法的涵養,能夠增長善根,滋潤道苗,開般若花,結菩提果。

  萬物未逢春以前,是毫無生氣地度著枯燥無聊的日子,一旦春光降臨,則勃然暢達起來;正如人們未獲到佛法以前是在煩惱迷夢中過日子,一且獲到佛法真理的啓示,忽然覺悟起來,成爲很解脫、很安樂的生活,得到安身立命的境界。

  大地得到春光的點綴,萬象一新,即時成爲一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人們得著佛法的薰陶,心地豁然的清淨起來(遠離顛倒妄想);如能個個依照佛法真實修養,無疑地,可以將這缺陷苦惱的人間,立刻變爲莊嚴美滿的極樂世界了。

  至于上面所說,春是富有改革性的,正如佛法能改革人們和社會的一切不良習氣,使得每個人的身心淨化起來,更將世界淨化起來。

  春的性情是好生惡殺的,正如佛教的慈悲宗旨,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春的姿態是溫柔美麗的,正如佛教的教理,是真善美,能令一般知識人士樂于接受。

  春的行動是非常大方的,正如佛教的教義極爲圓滿,所以能夠叁根普被,萬彙齋收。

  章太炎先生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修,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

  春的心理是平等的,正如佛教不論貧富,人人皆可學佛,人人皆可作佛,乃至慈悲到一切蠢動含靈。

  以上講了一大堆,到底與諸位有什麼關系?重要是說春好像佛法,在這新春時候,萬物受了春的惠澤,不敢怠慢,都能各盡其能的努力來。那江山方面則增添了不少色彩,草木方面則欣欣向榮,暢達茂盛;乃至奼紫嫣紅,百花齊放,終不讓他錯過機會。我們能夠學佛總算難得,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經雲佛法難逢,今既與佛有緣,幸勿錯過機會,當勇猛精進,實地真修,以期獲到佛法的大受用處——解脫安樂,究竟成佛,這才算爲正學佛,這才不辜負佛陀,同時也不辜負人生;否則不如無生命的萬物了,這是多麼慚愧和可惜呢!我來引一首唐朝韓愈的詩作警策,題目是“晚春”,詩雲:“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這首詩是很有意義的。他說:草木也知道東君——春,不久將要消逝的,所以要奮發精神而拼命地去爭取最後的春光——百花鬥豔。只有楊花和榆莢卻毫無才思,祗知道像雪一般地在廣漫的天空飛舞著。它的大意是譬喻人們生于世間,毫無樹立而混過一生,正與楊花榆莢一樣。我們學佛人既有緣遇到佛法,如果不知道勇猛精進,求取道果,那末,與楊花榆莢還有什麼差別呢?人爲萬物之靈,花是無情——無知的草木,我們要做一個不愧于草木的人才對。玆再詳細說明之:

  頭一句是喻人們當知佛法難逢,不可錯過機會,故雲“草木知春不久歸”。第二句是喻既有緣遇到佛法,當努力精進,爭取道果,故雲:“百般紅紫鬥芳菲”“百般”喻學佛人,“鬥”字喻精進,“芳菲”喻道果)。第叁句是喻無善根的衆生和懈怠的行人,因爲沒有智慧所以不肯學佛,或雖學佛又不肯精進,故雲“楊花榆莢無才思”(楊花榆芹指無善根衆生,和懈怠行人“無才思”即無智慧)。末句是喻昏迷無知的顛倒衆生,如動物般只知食睡混過一生,故雲“唯解漫天作雪飛”(“漫天”喻人生,“雪”喻動物,“飛”喻顛倒混過一生)。

  大家讀到這首詩,有沒有感想呢?新春這麼好,佛法更比他好。人們未遇到佛法以前的生活,好像一切萬物未遇到春以前的境界一樣。以前的境界是什麼?冬天啦!秋天啦!夏天啦!它們的境界又是什麼?讓我來介紹一下。

  夏天的境界:炎風熾日,爛石煎沙,整個大地如一烘爐。古詩說:“山川炎似火,天地熱如爐”,這是多麼可畏呢!因此夏天是爲人們最討厭的,所以稱爲炎夏、酷暑。酷字是含有殘忍的意思,正爲夏天能困苦人的一種表示。以其炎威可怕,故有避暑、苦熱等,這些事情的産生。至于春,竟沒有聽過有酷春、避春、苦春等這些名詞。

  秋天的境界是:林疏葉落,風飒霜凋,千山憔悴,萬境荒涼,這是多麼使人蕭殺不堪!因此,那別思憂愁大半都被它——秋,觸動而生起的,古人說:“遊子思鄉淚,征人旅夢孤”,“愁憎宋玉,發白潘安”;以其蕭殺愁人,故有悲愁、驚秋的這些名詞去形容它。至于春,根本就聽不到所謂悲春、驚春了。

  冬天的境界是:雪飛霜降,地凍天寒,古詩雲:“葉盡千山瘦,霜寒百草枯”。這是多麼黯淡呢!以其凜冽侵人,故以嚴冬稱之,以其萬木凋謝,故以窮冬稱之。至于春則不能以嚴春、窮春來稱呼它。嚴字是含有畏懼、戒嚴的意思——謂爲寒威迫人,連那無知的草木也不敢伸出手腳來——抽根發芽——這就是畏懼的意思,冬天要多穿衣服,預防寒氣的侵襲,這就是戒嚴的意思。“楚辭”雲:“秋既戒之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至于春那就不這樣了,除了景色殊勝外,它的佳號卻來得非常漂亮——錦春、芳春,選有春光、春色和嬉春、遊春的種種美稱,這些專美名詞,確爲東君——春所獨占,終沒有其它的份兒,何以故?因爲從來沒有聽過有:芳夏、芳秋、芳冬、或嬉夏、嬉秋、嬉冬,夏光夏色,冬光冬色的這些怪誕名詞,于此則一看到它們那些綽號,即便知道它們環境的好惡和優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迥然不同。

  所謂學佛人和一般不同地方,就在能于一切境上,得觸景觀心而會通佛法的善用罷了。以上所說種種是以新春喻佛法。要之,春是含有柔和溫暖義;可表佛教的慈悲心。夏是含有殘酷義——炎熱;可表人們的殘忍心。秋是含有憔悴義——蕭殺;可表人們的愁苦心。冬是含有畏怯義——寒威——嚴冷;可表人們的懦弱性。這些表示到底有什麼取意?總而言之,要諸位見到溫暖而美麗的新春,當自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如春那般溫暖煦物的慈悲心去利益人群?不可祗知貪圖嬉春踏翠而已,否則成爲迷戀五塵,陶醉浮生的一類人了。

  看到炎威可怕的夏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如夏天那種炎威的殘忍心去惱害一切衆生?不可祗知避暑消夏而已,否則成爲消極逃生的一類人了。看到蕭殺愁人的秋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被那如秋天蕭殺愁人的煩惱痛苦所苦困擾,又不可發生厭世悲觀的心情,學佛人當能擺脫逆境,安心樂道的過日,否則沒有真實獲到佛法的受用。看到嚴冷畏人的冬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像無知的草木那種怯弱心情,學佛人要具有大無畏精神,勇猛精進(一方面精進利生、一方面精進佛道),這才不負學佛,否則成爲焦芽敗種,不敢向上進取大乘的孤調解脫了。以外還有種種表示,列表如下:

   ┌一、能改造真善美的人生——如春能令萬象一新,景色宜人。

   │二、能解除人生的痛苦——如春沒有那些炎威酷熱等苦。

  佛法┤

   │叁、能消滅人生煩惱——如春沒有那些蕭殺愁人的景象。

   └四、能發揚救世無畏精神——如春能鼓勵那些被寒威侵迫得連一點生氣都沒有

   的草木,使其生氣勃勃、欣欣向榮起來。

  當知,新春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其中的奧妙留待明天再講。

  現在要來說明新春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當先介紹明心見性和未明心見性之他們的境界是怎樣?扼要的說:未明心見性的人,是在迷夢中過生活,一向顛倒妄想用事,隨時隨處都有發生煩惱障礙的可能,正如未逢春以前的一切境物,都顯示殘舊不堪的氣象,尤其容易引人生起一種枯燥無…

《新春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認識佛教之常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