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聊的心情。
但,明心見性的人,即能遠離一切迷情妄想,沒有任何煩惱痛苦的困擾,正如新春時候沒有那些炎威、蕭殺、嚴冷等的惡劣環境。
明心見性的人,對一切境盡是樂境,一切處無非西方,一切時悉皆解脫自在,正如新春佳日——無邊風景好的一刻值千金,得隨處堪行快樂,何人不醉心一樣。
未明心見性的作爲多是舊習氣(從無始劫來)——妄心的作用,如舊歲。
明心見性後的受用乃爲新境界(其實新未嘗新,因本有故,不過對斷妄方面之權說耳)——真心的作用,如新春的妙。
明心見性有這麼殊勝境界,大家想不想獲到這種境界?不消說,是人人不約而同的一種盛大希望。那麼,就來講些關于明心見性的事吧。
學佛的重要在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如果能明心見性,則煩惱不斷而自斷,生死不了而自了,衆苦不滅而自滅,諸樂不求而自得。照此看來明心見性是修行人的一樁極重大的事件。因爲是大事,所以古人不惜草鞋錢,千山萬水參訪名師,尋找善知識的開示,吃盡許多苦頭,無非爲著這個——明心見性。如香嚴禅師以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慧可禅師的立雪斷臂,趙州八十歲的行腳,都是爲著這個。可見修行,對于明心見性的一事是非常重大,故以大事稱之。
明心見性,謂明悟自心(常住真心),徹見本性(本有覺性)。要之,就是證悟真心。此心即吾人現前一念靈知之性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爲諸佛之法身,衆生的慧命,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一切顛倒妄想。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不過被無明煩惱所遮蔽的不自覺知耳。如果有人能識得它,則大事立即成辦,妙用無窮。然而要怎樣才能認識到它——心?它到底是張叁還是李四?住在臺灣或在大陸?不知道它像個什麼?住在那裏?怎能才找得到呢?這都是成爲問題。
它——真心的身材像貌,不是長短方圓,更非青黃赤白,它無形無相,無聲無臭,誠不可以相貌取。雖不可相取,然而應物隨緣時,卻無處不是,無時不有。古人說:“若要知道它像個什麼,不長不短,非青非白;若要見它,開眼也是,閉眼也是”,面面皆是,可惜大家都當面錯過。
它,無來無去,無方無所,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故不可以蹤迹尋。雖不可以蹤迹尋,然而大用現前,卻這裏也是,那裏也是。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處處皆是,時時不無,但還要到那裏找尋?蘇柬坡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亦即所謂,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溪聲山色盡是遮那(遮那即法身,譯爲遍一切處)。
照上所說,既雲不可以形像取,亦不可以蹤迹尋,那怎樣又說無處不是,無時不有?真是丈六金剛摸不著頭頂。那麼我來引一個故事給大家作參考。
唐朝懷讓禅師,有一次去參嵩山安祖師,他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明心見性)?答:怎樣不問自己意呢?又問:如何是自己意?答:請觀密作用。又問如何是密作用?安禅師以眼開合示之!這頓使讓禅師言下開悟了。正與上面所說的開眼也是,閉眼也是的道理相同。可是諸位有沒有開悟呢?
又人人本有的真心本性,它的別號叫做主人翁,又名本來人,或雲法身,或稱佛性,乃名異義同。這個主人翁與我們最爲相親相近,須臾不離,並且對于日常諸事,都很關照著我們——如肚子饑了,它就會招呼我們去吃飯,口渴了,就招呼我們去喝茶,天氣冷起來,就招呼我們多穿衣服,乃至夜裏跑險路,它會暗暗地警示我們,要當心!要注意!不要跌倒!你看,它是何等的關心著我們,愛惜著我們,較之親愛慈母,可說是有過之無不及,我們竟說不認識它,實在太冤枉,太辜負了它。古雲:“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就是這種意思。雖然如是,但主人翁到底在什麼地方,指揮著我們饑要吃飯,渴要喝茶呢?大家卻講不出來。
假使有人說:那裏有所謂主人翁在指揮我們?事事都是我們自己主意,自己會的。那末我請問諸位一句:誰是你的自己?如說:具有兩顆眼睛,一雙耳朵,一根鼻子,一個嘴巴,一雙手,兩只腳,圓顱十指,頂天立地者,這便是我——自己。呀!呀!弄錯了,它是借四大——地水火風,和父精母血的各種因緣和合所構成的,是無情——無知覺的東西,且有損壞——死,怎能指揮我們的一切動作?反之它是一個被指揮的東西。如果是我,我是主宰義、自在義,它能主宰永遠不死,自在不變嗎?如說不能,怎能稱我?且剛死之人,五根——眼耳鼻舌身——尚在,何以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行動,這可以十足的證明非我。那就知道,確定另外有個真我——主人翁在主宰著一切可以明白。
孟子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樂)也,性也”,就是這個意思。說一句坦白話: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身能動作,在意能知,這都是真心的作用。至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運水搬柴,迎賓送客,屙屎放尿,也莫不是它的靈明所在。所以安禅師,以眼開合指示讓禅師,就是指點這個——真心本性。叫他“常觀密作用”,是要他能于尋常日用中,在見聞覺知的密作用處討個消息。偈雲“要識本來人,直下須親薦,尋常日用中,不隔一條線”即此意也。
老實告訴你們:開合者是眼(父母所生的肉眼),能使它開合者是性(真心本性)。它時刻不離我們,卻一向爲世人忽略而不知,故以密作用稱之(密是不顯露的意思,明明不無,而不自覺知,故雲密作用,即指真心)。但悟者了了,而迷者茫然。諸位若要認識它,當向密作用處去薦取!可也。
講到這裏,當附說幾句。上面所說在六根門頭,指揮我們一切的就是真心——主人翁。可是中間卻有一個假的,它和我們的主人翁,面目相仿佛,常常在搗擾著我們。如果稍不留意,即便被它瞞騙,使我們弄得亂七八糟,甚至能拖累我們到叁惡道去,這是多麼可怕的呢!大家當萬分的注意和警覺才是。
到底這個是誰?坦白說,就是妄心。經雲“心爲惡源,形爲罪薮”(此心字即指妄心)。然而要怎樣去辨別它,方不被所欺?我來告訴諸位,用一個最簡單而很標准的計量器,來計量它,便很容易找得出真假的答案。這計量器就是日常的反省法。我們在日常的一切行事中,能夠于見聞覺知上反省一下——如逐境緣塵,凡事不放下而貪染執著者此爲妄心,亦名衆生心。如對境能無迷,清淨解脫者此爲真心,亦名佛心。
大顛禅師示衆雲“但能除卻一切妄想即是真心”。要之凡一念心起,當回光返照,去觀察它,所起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等,這就是真心。所起的是:顛倒心、執著心、嫉妒心、我慢心等,這就是妄心。所謂凡合理合情的善念,都是真心的善用;不合理合情的惡念,都是妄心的惡用。此方說要認識一個人的好壞,當然要觀他的言行,如一一言行,都屬善的合理的,那無疑地它就是好人。要是它的言行一一都是惡的、不合理的,不必說,它不是壞人是什麼?
吾人如能念念都是善,則何處不是真心的所在,如果念念都是惡,那麼,真心終不會給你見面,那是永遠找不到它的啊!
諸位現在大事成辦了嗎?如還未體會,無妨再來變通一個辦法。照樣請問諸位一下:春像個什麼?春在那裏?要怎樣去認識它?欲解決這些問題,讓我來引一首宋朝大理學家——朱熹所做的詩給諸位作尋春的路引。題目是“春日”,其詩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它的意思是說:天氣優美的日子,我遊春到了泗水邊,見那漫無邊際的風景煥然一新,這時偶爾被我識得了東風——春的面目,覺得大地上,萬紫千紅都是春光的點綴(“等閑”即偶然的意思。“東風”即春風,“面”指面目,若作東風拂面解,則失了此詩的價值,且大違作者的本意)。
再有一首古人的悟道詩雲:“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偶見梅花燦,春到枝頭已十分”。此兩首詩都是觸景悟心之作,可爲欲明心見性者一助。
大家現在有沒有找到它?啊!“東君昨夜傳消息,綻出紅梅第一枝”。諸君悟否?假使有人問我春像個什麼?我則答曰:“無邊光景一時新”。如果再問,春在那裏?我又答曰:“萬紫千紅總是春”。
在這東風骀蕩的媚景芳時下,花光柳色桃燦梅香,無一不表示著春的面目,何處不是春的所在,更要到什麼地方去找尋?還說什麼不認識它?認識真心的道理也是同樣的。“一段真風見也麼?綿綿花母理機梭,織成古錦含春象,爭奈東君漏泄何!”講到這裏我想這個——○一定被諸位找到了。不須我再饒舌吧。
春天的各種花開得這麼嬌豔奪目,美麗可愛。可是諸位自己心地上的般若花曾有開放否?如說我們心地上並沒有栽植過什麼?諸位恐怕忘記了,當你們在求受叁皈五戒之時,是不是戒師都各各贈給你們一顆傳自靈山的菩提種子,同時殷勤地囑你們當善護持,不可抛掉,更不可栽種失宜,要好好地灌溉、培養!或說我們在這不久中間才行皈依禮的,播下短少日子的菩提種子,怎能這麼快就開花呢?我說:雖未開花也要生枝發葉,最起碼總該抽根茁芽啊!諸位可是這樣嗎(聽衆睹面大笑)?
總之,我們學佛人,臨于有意義的新春,一切境界都好,但要能夠觸景會心,藉此進道,不可逐境迷心,一味向外馳求,唯欣賞春光而已,否則大有辜負佛陀,也辜負自己,更辜負新春給我們這麼多的助道因緣,諸位以爲怎樣?
大家莫厭噜蘇,讓我再來告訴諸位一個明心見性的根本辦法:
當知人人本具的真心佛性,因爲被無明煩惱所遮蔽,所以不得顯現。當世尊于菩提樹下開悟的時候,曾叁歎:“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被顛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真實語。我…
《新春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