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織。回教以牧群唯一的天神爲本質,又並合了家族倫理爲其中心,故教中極重由家族而建軍國,成爲改進之宗教。但無論是原始的或改進的宗教,總還是脫不了原來的兩種根本性質,或重家族祖先,或重唯一天神。在崇奉的天神中,往往有種壟斷的性質,如回教只有摩罕默德所說的一言一語才是真正神意,唯有它才得上達真神而教化統一世界人類,因此雖經並合改進,仍未脫原始宗教的性質。這其中有種限製,由家族擴充成大民族時,就推重自家種族的原始祖先是如何的優勝超過一切,如中國重家族者必敘述自己的祖德是如何源遠流長而勝于他族,自己是中華,其他都是邊夷。其出爲帝王的,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他就是天下唯一的真主。猶太教雖信普遍唯一的神,而特以猶太民族是上帝的選民,唯有它乃能統治一切。回教也說只有摩罕默德是個最後的唯一的先知,麥加是上通真神的唯一聖地,只有麥加的教主,才能教化統一人類,所以回教又特別采用了從家族而擴充成教族的宗旨。到現在看來,回教就是回族,回族即是回教。印度教也脫不了印度民族的限製,儒教也是爲中華民族所限,內華夏而外夷狄,夷狄不能與華夏完全平等。牧群者以自群團結的優勝力量去征服統治一切,家族者以自族去擴充爲萬民的中心,所以此並合改進的宗教,仍脫不了原始的氣味與束縛,不能從一切衆生或世界人類都是平等的普遍理性上去開創建立爲理性的宗教。因于原始生活所産生的宗教關系,乃不能脫其羁絆與限製。
由此,能從平等普遍的理性上創立的宗教,要到人類理智發達,對原始生活的習氣一一都消镕解脫,由此發現的普遍真實究竟的理性,近之須人類平等,遠之乃至一切衆生皆平等。這在原始的改進的各種宗教看來,卻還沒有這種普遍的理性,卻還是限于家族或種族。最先有此種理性宗教的創建,要算是佛教。
佛教的教義和教製,都是脫離了原始宗教的臭味,是從人類發達的理智所認識的理性而創立的。大概而言,一般從人類的生活而起源而並合改進的宗教,其內容均有二種的含意,此不同前面所說各宗教兩種起源的分界,乃是含蓄于各宗教中各有偏重的兩種意義:一重祈禱所依賴的,一重造作所獲得的。造作即行業,獲得即果報,由人類自力造作獲得的就是業報。本來宗教都有祈禱,不過有的注重于自力的止惡行善,達到善果的善業;有的注重于他力的感應。由造作得果報,便認定于造業受報之後必有個能夠造作受報的主體,便是靈魂或神我。在祈禱感應有種種的方法,或供養、焚獻、念誦、拜懇………除衆神以外,覺到一定還有個不可捉摸,無始無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普遍唯一最大的神在其後。在這兩種意義上,比方印度教是並合的,一面重輪回造業受報,一面又信有一個唯一根本的大梵天神,複信有高低上下不一的神在業報輪回中,唯有此根本的神能生一切,無始無終,如與他合一,永無生死,與神同不生不滅。在這兩種意義上,佛教、就是把它們虛妄執著的限製都破掉,業報相續後面的我,和祈求感應後面的神,都把它空卻,所以就沒有不平等的東西了。所有的、就是一切衆生,都是同樣的業報相續,作善有善報,造惡有惡果,私毫不爽。感應資助的也只是衆生,因爲此衆生之中,又有高低勝劣之差別,其能去掉妄執上的限製,相契于普遍平等究竟真實的理性,就可以成爲與“無始終、無內外”理性相應平等恒如的佛。然此理性非另有其物,就在一切衆生之中。佛教、一方面是空了“自我”和“天神”而發見平等的理性;另一方面、是業報相續而無量差別的衆生世界,衆生世界的理性,又都是平等無別。由業報的不同,就有低劣的衆生、可以祈禱優勝衆生爲幫助,已破迷執得大覺悟的有情,可去教化其他一切迷劣的衆生,爲其師導;覺悟到圓滿,就契應普遍常住真實的理性,而成爲圓滿無礙的報身佛,由此也成爲祈禱信賴的宗教。這種宗教在世界人類的文化中,其理性上固然絕對平等,同時也不抹殺事實上的業報差別,故須各人造善斷惡,自己負責改造以向上進步。從這理性創立的宗教,不複是一家一族的宗教,而起碼是世界上人類的宗教,人人都能成佛。這宗教的生起,固然也承有原來的宗教中那些造業受報,生死相續,和不生不滅普遍恒常的教義,但對其限製性──自我、大神等──都予以打破,而成平等理性;其業報亦即別無限礙,要是依業報的法則去作,造何業得何果,不論什麼都可做到,並無限製。佛教的建立,有佛、法、僧叁寶,最初覺悟平等普遍的理性而出爲一切有情之師導者名佛;將所覺悟的理性說出來,施行教化者名法;依所說之法而學習實行者名僧。佛教的基本就要去掉原始生活積累下來的枷鎖,所以釋迦牟尼佛現生于印度的迦毗羅國,要出家乃修行成佛,也就是這個意思。他的家就是國,出了家就是出了國,也可以說是出了族。因此、他經過在山林中采食自然的水果,不依賴人間社會的生活,對于家和國的關系都脫離了,仿佛返回了原始個人自立生活的時代。此在教義上,也成爲絕對的,不依賴祈禱天神、鬼神、他人……,完全自解自行,自悟自度。這就是循由業報的原則,善惡自己造,迷惑自己悟,非旁人所能代替,故在教義上成了特殊性質,但後來由佛說法度人爲僧團時候,僧的分子還是保持原有的性質,故佛常舍衆獨往山中,當時的佛弟子,也有很多修行林野,佛亦常贊岩間住宿、樹下修行之頭陀生活。我嘗見印度佛迹的靈鹫山中,還有很多古硐,都是當時佛弟子們獨自修行的禅窟。此自修自證,自覺自度,正是佛法的肝心。另一方面,又成爲僧團的組織,僧如大海,無所不容,所謂“四河入海,同爲一味;四姓出家,同爲一衆”。這衆中以學業的勝劣先後爲秩序,並以業報上的男女爲差別,雖有七衆不同區分,但根本上無論什麼人入了佛法僧團,都是平等平等,不問是貴族或貧民。而這僧團的範圍普遍無限,非常廣大,僧衆一處舉行布薩,地域、種族、階級等等的差別,皆予以破除,故合乎普通平等的理性。同時、僧中的現律,善事爲衆敬祟,惡事向衆忏悔,爲衆推愛或爲衆擯棄,一切唯以清淨和合衆爲依持,使佛法普遍人間,常住于世。然漸化常俗,複爲說善生子、玉耶女等家族倫理,及四種報思、王正法論等國君治道;亦不妨印度習俗上所奉諸天神鬼,祈求感應,但令了知亦同爲業報差別之衆生而已。總起來說,在教義上有空去了“內我”“外神”的普遍常住真理,並有業報差別的衆生萬物;而在教團僧製上,一面出家離俗,返到個人自立生活,達到自覺自度,一面在教化衆生上,建立平等無限的廣大僧團,並隨順攝化世界人類和一切衆生。把這一切爲自私的限製皆予以打破,成爲大公無我,無論在教義上或教團上都是如此。所以、由此理性創立的宗教,便與一切的宗教都不相同。在人類文化中講,唯佛教首先有此普遍理性;後來別的宗教雖也有些普遍理性,但都是受了佛教的影響而起的變化。耶教、在世界上今分爲叁大派:就是羅馬教、希臘教、基督教。在教義上,原很平庸。他的舊約原是猶太教的,新約方是耶稣及其使徒的言行錄。把舊約的限製打破,說明一切人類都平等。佛法平等理性中本不許特一的神,但當時猶太的文化程度講不到,只說“神”就在人人心中,對于人類平等慈愛;在教理上只說到這點,把猶太人爲上帝選民的不平等處予以破除。但在教團的製度上,頗有與佛教相近的地方。起初耶稣及其徒弟,也都是出家,離開國族,經過一種個人獨自的修養;另一方面之教團組織,則很普遍廣大。現在西洋人的組織能力,也都是教會給它訓練成功的。如羅馬教等早成爲普遍各國廣大一致的團體,其最高首領的教皇是由修學服務勤勞卓著大主教之中選舉産生的,他們自稱爲教宗,故成爲很實際,很有系統的普遍嚴密組織。依佛教僧團的意義說來,他到很能發揮了僧團組織的力量,後來改變了原來羅馬教的出家僧製,成爲很通俗的有家室的新基督教,派別很多,也還是很能組織。由此耶稣的教義雖然很平庸,頗能在平等博愛上實踐實行;而在教團的組織上,不限于地域人種,但由男女和學行的區別上,而成爲廣大普遍和秩序嚴整的組織。
由此,近來印度、錫蘭各地的歐洲考古家;從曆史上考證起來,都說耶稣教是受了佛教的影響而産生。阿育王時,佛教曾傳到印度西北的波斯和紅海兩岸的敘利亞、埃及等國──敘利亞即古猶太國所在地──。現在又有一種考證,說耶稣本人在十五歲到叁十歲期間,曾到過印度留學佛教,故耶稣所說的神,不是猶太教的“耶和華”而是“高達god”,與佛名“喬達摩”音近。故耶稣所信的和所說的神,就是佛陀。對于當時文化程度較低的猶太人等,未能接受高深的道理,遂只爲說皈依祈禱平等慈愛的“高達”罷了。從曆史的考證上,教團和製度上,教義的影響上,至少耶稣是受過佛教的教化,而要去改革猶太教的。故耶稣承襲舊猶太教的地方很少,而依理性佛教去改革掉舊宗教的因素反而很多。所以他的行爲,是想一切人類信佛獲救,也可算是一心信佛普度人類的菩薩行了。故耶教可攝屬在理性創立的宗教中之一種宗教。五 演變中現存佛教僧製前面對于各種政治和宗教都說過了,現在來說佛教僧製。所謂現存,就是世界各國現在還保存著的佛教製度;演變、則是從原來的佛教製度上察其曆史沿革。上面說過,原始佛教僧製,一面注意個人能夠出家離俗,自立自活,自修自證,古來在林窟修習禅定的,都是最簡樸的自立生活;一面又有僧團的組織來住持弘宣佛教于世,攝化信徒,普度有情,依學業先後的次序,階級進修的差殊,成爲普遍廣大的教團組織,這種組織就是僧,僧即和合的團體。佛在世時,一切依佛爲主,各處散居的僧衆,舉行布薩羯磨,都依佛的律製爲唯一的標准。佛滅度後,有迦葉、阿難繼承著爲僧衆尊仰,後來就漸漸…
《人群政製與佛教僧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