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群政製與佛教僧製▪P7

  ..續本文上一頁明治維新以後,各宗派都變爲真宗的在家僧製了。當時因有政治壓力,雖有反對者,大勢所趨,漸漸全變爲蓄妻養子的在家僧製。其寺院宣揚佛法,攝受信徒,特重者尤其是派,宗只不過是教義上的同異,而派則是寺院事業、信徒管理上的系統。演變到現在,真宗有東本願寺、西本願寺、大谷叁派,其他如臨濟宗等以派數多了,太分散了,力量不集中而薄弱。勢力最大的只有真宗與曹洞宗。曹洞宗只有兩派,合設有宗務院最高機關,所有此宗寺院與信徒,都歸管理統率。真宗、曹洞宗的首領很有權威,真宗尤與貴族接近,法主襲封伯爵。前某法主的妻子,同大正皇後是姊妹,與國家關系極密切。中國雖有各宗,但只是名目而已,實際並不嚴重區別;而日本則宗派區別很嚴格,不單是宗派上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就是各宗派服色的標幟也迥然不同,宗祖的殿像非常闳大,所以日本僧製專重在宗派。然與國民有密切關系,教化非常普及。從前我看見一本調查日本宗教的書,日本佛徒有叁千多萬,占了日本人民的少半數。管理寺院的僧侶,也有隨時改作他業,以職業差別而確定僧的名位。僧侶只有十幾萬,而信徒則有叁千多萬,因此可見其于國民很深很廣的關系。但日本全國沒有整個的佛教,只有各宗各派的,其宗派間互相排斥,如對外教一樣。在某個時期,曾有日本聯合宗教的組織,但很空虛,真宗對之看得極輕,故日本無整個統一的佛教,可以說是僧派與國民的佛教。

  六 結論把上面所講的綜合起來,觀察其有缺陷的地方,于以修正補充,優美的地方,則應當選擇采取,以期有所貢獻于今後的人群與佛教。在此意義上,再分叁段來說明:甲 政製之進化前面講,政治製度起源于人類生活,演變到現在就有國家、個人、社會的叁種本位政製。叁種之中各有利弊,國家本位中,一是偏重于家,一是偏重于國的。現在世界各國的形勢上,偏重于家的國家本位政治,不免貪生苟活,多已滅亡或衰落,如印度、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朝鮮、安南……皆歸衰亡;中國幾十年來爲求自強自立,故起了改變的辦法;而日本則早已改變成很強的國家。偏重于國的國家本位政治,如德、意等,則易成爲以武力侵略他人的侵略國,別國受了它的侵略固然是損失,而它自己也常常受到戰爭上的失敗,使國家人民破壞和毀滅,故重國與重家的都同樣的有弊。偏重于家的,也能建設很大的國,不過散漫而不大嚴密,但很能繁殖種族,如中國和印度,因偏重于家,一家之中,一夫一婦或多妻,都注重子孫的承嗣,並且希望越多越好;同別族通婚或被侵入,又能溫柔和藹地無形中把他族同化,成爲人口很多、民族繁盛,故重家的也有這種好處。偏重國的,好處在能組織全國民衆,發揮國力,增加國勢,成爲有主動強力的國家。在這互有利弊上,應該要棄其弊而取其利,講明民族主義。但民族主義講的太過,也易成爲偏重于國的;講得不夠,則又成爲偏重于家了,故難得講到適中。我國叁民主義中所講的民族主義,有兩點很適當的地方:第一、中國向來以家爲主,家之所本有宗族,同姓還要同宗,有些雖同姓而不同宗,同宗都立有宗祠敬祖。而孫先生講民族主義,就是要將宗族擴大爲國族,並以原來宗族中親愛的精神爲基本因素,聯合擴充而成爲整個的中華國族;一面要成強大的國族,一面仍不失固有的親親仁民的道德精神,乃成孝民族而忠國家的忠孝。其次、國內向來有幾種異言異服的少數民族,如蒙藏、藏、苗……一律平等相待,不能有所輕重,和氣相愛,合成中華大族。並聯合世界上以平等相待之民族,率諸弱小民族共同奮鬥,達到民族平等,人類大同。這是國家本位政治的進化。

  個人本位政治,也是各有利弊的:講個人自由極端者,則成返于原始個人自立生活之無政府主義,與老、莊思想相似,這也只是空想,事實上不能辦到。另外、在國家社會方面,亦會組織松懈,法律寬弛,一切放縱個人的自由與競爭,結果成爲個人資本主義,這就是現代的民主政治。雖然主張各個人皆自由平等,而實際則成爲少數資本階級的自由;對個人財産等不可侵犯,極端的保護個人自由權利,故少數人成爲大資本家,而多數人則失財位,便成無産階級。所以此種政治,就使一方面在國內成爲少數資本家的操縱,政府施行法令,都是專爲資本家的便利,以致大多數的勞工起而對立反抗,使國家社會不獲安定;另一方面,政府爲要給資本家推銷商品,占取原料,在國外須擴充殖民地,其殖民地人民必引起反對,于是在國內外的反對鬥爭中,彼此都不安穩。再者、個人自由主義,對家族看得極輕,很少子孫觀念,故人口亦不發達。例如法國,一切都只講個人自由,並不爲家族光榮與國家民族的繁殖,所以其結果人口有減無增。但也有很大的利益:一、尊重個人的自由人格,使各個人都能充分發達以成爲健全分子;個人的才能,平常埋沒有家庭、社會、國家之中,不獲展布,此個人自由競爭,便能夠盡量的發揮。許多低能分子,沒有建立家庭的力量,不能娶妻生育子女,雖人口減少,而有才能的人,遂都發達得很健強了。二、因重個人的信仰、思想、言論等自由,有天才的人,都能發揮其思想能力,故有近代科學發明及種種新事的試驗成功、學術思想上都很快的進步。于個人自由政治能棄其弊而取其利者,就是叁民主義中所講的民權主義,其中有幾個要點:一、個人平等,但非天賦的平等,所謂“平腳不是平頭”。古代帝王、公、侯、伯、子、男階級之下的人民,是不平等、不自由的,但人類的天賦也不能完全平等,有的是天才,有的是低能,若硬把天才與低能拉平,則退化于原始人類的無政府生活了。這裏所謂平等,是把人爲的階級障礙打破,使其有機會可以自由發展,並非將聰明者與愚蠢者壓成一律,才叫平等。或成庸劣,或成智慧,或成賢聖,都聽其發揮;要是才能事業較大,則其自由也相當的大;同時、又扶助一般低能的平民,都能得水平線上的自由生活權利,有才者都可向上發展,成爲社會大衆的領導者,這才進化的平等自由。二、民權主義注意民權初步的訓練,人民要常常開會議,養成團體的組織能力;至少五個人便可開會,使人民都受教育,而具備爲民主政治之基本能力。叁、個人本位政治之政府,因松散缺乏權能,遇到強暴有力的國家來侵略,便無法迅速應付,現在有些國就病在此。民權主義則依民衆平時之組織訓練,能適當使用選舉、罷免、創製、複決的四種政權,而國民政府又能組織成有能力的五權政府,迅赴時機。這是個人本位政治的進化。社會本位政治起源于牧群,近則發達爲社會主義,其派別很多。有表現者:一爲國家保育社會主義,一爲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前者是偏重于國的國家本位政治,它所采用的是社會保育政策,如現在的德、意,一切經濟力量皆集中于國,反使造成武力以侵略他國。另一方面取徑于階級對立的鬥爭,必須經過大革命、大流血、大破壞、大饑荒……,事實上還是不能做到,如俄國後來仍兼采個人主義、民族主義的新經濟政策、一國建設政策,始得成爲現在俄國的政製。且女子多夫或離合無定,人口亦將銳減。所以社會本位政治,也是有弊的。但也有些好處:很多事業不是個人自由競爭所能做到的,如大量的創造的生産,減少紛歧浪費,並有計劃的分配平均享用。叁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即是棄其弊而取其利的:第一、沒有完全廢棄家産的遺傳,但行累進的遺産稅,家産多則抽稅重,或上千萬的遺産,可以抽五萬百歸公。一面使它有節製,一面使他保持家族的子孫關系。第二、許多大生産的事實,則歸地方,不許少數壟斷;普遍全國性的,如鐵路、糧食..則歸國家。第叁、對國際之營業,多則使出,少則使入,都成有系統有計劃的國營事業,不爲個人謀利,使人民生活能得平均安享。這是社會本位政治之進化。

  叁種本位政治之進化,分別成爲叁民主義。但叁民主義又非分開的、個別獨立的,而是連鎖的:“民族主義需要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來充實他的力量,成爲一種對于世界擔負責任的民族。民權主義需要民族主義來牽系他的責任心,同時需要民生主義來推進它的實在性。民生主義需要民族主義來沖破它前途的障礙,同時亦需要民權主義來保障它的敏活的實施”。並且、“第一民族主義必須要是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民族主義,才不會變爲帝國主義。第二民權主義必須要是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民權主義,才不會變爲虛僞的資産階級的民主政治。第叁民生主義必須要是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民生主義,才不會變爲階級鬥爭”。它對一般政治的弊端,已盡量揚棄了,所以說叁民主義是政製的進化。

  複次,叁民主義還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它不是爲個人的功名權利,亦不是專爲國家的光榮,而是專爲一般人民利益而設施的政治。人民的利益上須要建立國家時,乃盡力建國;迨須進爲世界大同時,亦能不固執于國。這個完全爲人民利益而施政的利他主義,有救人救世的仁愛道德性,與古來大聖大賢、佛、菩薩的精神相吻合,更是進化的政治!

  乙 僧製之進化佛教狹義的僧,是專指出家衆的,現在已變化得不囿于出家的範圍,如日本……一般蓄妻養子住持寺院的也叫做僧。所以、從廣義說,僧即是衆,就是有系統有組織的宗教團體,佛教七衆的在家衆有了組織也是僧。佛教現存的僧製也各地不同,僧製的原始,一面是自修的個人,一面是和合的大衆,在家的男女信衆則附攝而不成組織。後來流傳分布,在錫蘭、緬甸………雖與原始相仿,不過已少有個人入山自修的,並沒有出家的女僧;蒙、藏成爲有系統、有組織的僧團力量,又與在家家族密切相關;中國也有其叁種長處;日本則爲各派有信徒的組織,故各有優劣。若能綜合而調整補充,認爲須要這樣;錫蘭等接近原始僧製,所以僧團與信徒關系,比較的好。若與其他的比較起來,不如日…

《人群政製與佛教僧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的政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