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今世已成爲世界之宗教者,則耶教、佛教或回教而已。耶教、回教各崇天神之一尊,不相並容,有此存彼亡、彼亡此存之勢,若冰炭不可共爐,如水火不可同器,則與一一國際組織各遍人世而調協成一和樂國之事實相違,故彼于此當爲後起之隨從,不能主導前路也。唯佛教以諸法因緣生爲大宗,進爲大乘佛教,若中觀之因緣生即空無自體,空無自體即因緣生,因緣生故一切入一,無自體故一遍一切。若唯識之雖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遍似一。法華之一色一心皆爲法界;華嚴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真言之六大無礙,四曼圓具等。其義皆與各遍相成之事實符合,足樹爲最深固之理據。故吾職傳佛法之佛徒,有首先肩此巨任之可能也。
乙、由現勢上佛教當首先進行國際之組織也 吾代表東洋之中華文化及印度文化或猶太、天方文化,要皆爲普遍全人世之性質,而絕無以割據一區域土地、一部分人類之國家爲最高至極之鹄的者。吾此所言,乃本吾東方文化之共通精神,以之救戰國式之西洋國家主義之窮,絕非與持國家主義者爲敵。設持國家主義者不能順從勝理,恃強頑抗,吾侪決不另造一強力與之爭鬥,唯有以理化服其心耳。故迷執國家主義者,對茲亦無所用其恐慌,此吾先欲申明以釋其疑梗者也。世界現勢,猶劫持于西洋之割據的國家強力,而西洋所以産此各各割據之國家者,由其心習上、學說上自來偏重于智、勇,殆無仁慈忍讓之德。希臘哲家若梭、柏、亞叁氏等,其標舉德綱唯在智、勇,可以概見。而東方文化則智、仁、勇叁者同尚,而尤以仁德爲根極焉。故儒尚仁義,義亦就人己關系之公宜者立爲標准,重在克己者;老尚慈讓,讓則不敢爲天下先;佛尚慈悲忍受;耶尚博愛;墨尚兼愛兼利,兼愛即仁,兼利即義。偏尚智勇之西洋人,千九百年前亂極無法之際,得耶教之博愛爲救主,其心德中有了仁愛之德素,遂由危亡轉成羅馬之繁榮,千余年頗享和平之福。後因耶、回之戰,失去耶教之麻醉力;新起諸蠻族--若央格魯撒遜之英、德人等,又後耶教中跳出其智、勇之舊性,益加長足之發展,乃造成世界割據之戰國。外圍擴大則侵遍美、亞、非、澳,內容充盛則更見富強奇巧,于此亂極無法之際,非複寡陋之耶教能救,而救之者固仍在東方文化之仁慈也。今世界之亂源皆起于西洋之亂,救西洋之亂即救世界之亂,然救之者雖在東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極發達之佛教,以極深博精確之理智及最猛摯堅毅之誠勇,殆不能調伏其野性不馴的學能之智與血氣之勇,而服此東方慈忍仁義之藥以愈其狂易之劇病也。故當首由佛教組織爲超出國家之遍于世界的國際團體,將大悲爲根本的佛教之智勇,顯然開示于彼,使心折乎以仁爲本之智勇,然後能舍其逞強之智、鬥狠之勇,而一一同進于國際之組織,以組成全人類之世界和樂國。
六 結論
依上來所推論者,人世可由一一職業志業各成爲國際組織而得和樂之果,且當首由佛教進行,其義了然可知矣。然佛教之國際組織欲何從進行也?按構成佛之元素,一、佛,二、佛之教法、法製、法物等,叁、崇佛傳法之僧徒。佛與法爲已成之元素,而變動生發之活力,則在僧徒。僧徒有二:一、傳持佛法之僧伽,二、事奉叁寶之信徒;而世人則皆爲佛法僧徒所教化者。今全世界佛教徒,據英國戴維茲教授所統計,約近五萬萬人,占全人類叁分之一。所余叁分之二,則待佛法僧徒爲之教化者也。此叁分之一中,約千余萬人屬傳持佛教之僧伽,其四萬七八千萬人則皆爲事奉叁寶之信徒。而此千余萬之僧伽──出家五衆──,即佛教之中堅分子,職司佛教之業者。若能職志一致,發揮佛教之優勝處,以盡宏法利人之責任,自得信徒之擁護扶助,達到全世界人類皆承受佛之教化之目的。然僧伽當如何努力以負其責任耶!甲、當修養成職志一致之人格也 前已略言宗教家,道學家者職志不一致之弊,今且進言以傳持佛教率化信徒及世人爲職業之僧伽,其志業之當奚若。常例舉“僧”對“俗”,俗括信徒與世人在內,故佛教之信徒應循常俗,而僧伽則必超俗而有異乎俗。俗即俗染。縱財利、男女、名權、飲食、睡眠之欲,更引增爲嫖、賭、煙、酒、奢侈等惡習。信徒則志向于僧而職拘乎俗,內之可爲升進階漸,外之可爲引導方便,而僧則必超然拔出于俗染之上,標示清淨幢相。故僧伽之志業,必先絕男女之欲以拔除俗染焉。茲略表如下:
宗教…………修證──────無漏……………………僧伽之所宜志
學理…………信解
藝術…………藝術
遊戲…………遊戲
俗染…………俗染──────有漏……………………僧伽所不宜志
僧伽正所宜志之業,僅爲學理、宗教、藝術、遊戲之能攝歸無漏宗學者,則爲化俗方便之威儀、工巧、神通、妙辯等。宗教、學理之外道有漏者且非所宜志,其五欲俗染之專爲有漏,必超然遠離,更可知矣。故僧伽首重乎無漏僧律,而僧律之特殊處,即在完全擯除俗染。雖支持身命之不獲已條件--若衣食等--,亦不令稍存愛欲。淫欲之全絕,更不待論。故叁學雖通除諸漏,而戒學專除俗染,定學專除遊戲、藝術之有漏者,慧學專除宗教、學理之有漏者。定慧依戒爲基,非除俗染則無僧戒,無僧戒則無僧之定慧,故不除俗染則唯俗而無僧。今世耽妻室、甘食肉而號爲僧者,應知其實非是僧也。僧者唯其能以無漏之業爲志業,故名僧寶,僧寶然後乃能勝宏法之任,盡利人之職耳。因能宏法利人,則資持身命者即在其中,亦更無待他求矣。是謂能成職志一致而粹然成爲佛教僧伽之人格,須先有此修養之僧寶,爲佛教的國際組織之根本。
乙、當統率信徒組成有秩序之國際團體盡力于宏法利人也 不能統率信徒則團體之力不充或亂無秩序,則其內先無以立,更何能宏佛教化以普化世人耶!不能宏法化人,則雖能信修勝業,獨善自利,則唯志無職,于職爲未能盡。上辜負于佛恩,下逋欠于人債──若藉人之衣食爲衣食等,即俗諺寄生蟲是。故欲盡僧職,必須宏法利人,欲宏法利人,必組成有秩序之宏大團體,而必先之以善能統率信徒使不淩亂散漫。誠能有僧寶之人格爲中心,則信徒之精神自然能團結,而佛教國際組織之大團體即不難實現,故前爲根本而此爲後得也。
夫佛教僧伽在今世所負之責任洵闳矣,果能于此二者深察笃行者,則不唯佛教可普及于全世界人類,而人世和樂亦將奠基于是焉。五萬萬佛教徒其勉旃!千余萬僧伽其加勉旃!
(見海潮音七卷第一期)
《由職志的種種國際組織造成人世和樂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