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今世已成为世界之宗教者,则耶教、佛教或回教而已。耶教、回教各崇天神之一尊,不相并容,有此存彼亡、彼亡此存之势,若冰炭不可共炉,如水火不可同器,则与一一国际组织各遍人世而调协成一和乐国之事实相违,故彼于此当为后起之随从,不能主导前路也。唯佛教以诸法因缘生为大宗,进为大乘佛教,若中观之因缘生即空无自体,空无自体即因缘生,因缘生故一切入一,无自体故一遍一切。若唯识之虽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法华之一色一心皆为法界;华严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真言之六大无碍,四曼圆具等。其义皆与各遍相成之事实符合,足树为最深固之理据。故吾职传佛法之佛徒,有首先肩此巨任之可能也。
乙、由现势上佛教当首先进行国际之组织也 吾代表东洋之中华文化及印度文化或犹太、天方文化,要皆为普遍全人世之性质,而绝无以割据一区域土地、一部分人类之国家为最高至极之鹄的者。吾此所言,乃本吾东方文化之共通精神,以之救战国式之西洋国家主义之穷,绝非与持国家主义者为敌。设持国家主义者不能顺从胜理,恃强顽抗,吾侪决不另造一强力与之争斗,唯有以理化服其心耳。故迷执国家主义者,对兹亦无所用其恐慌,此吾先欲申明以释其疑梗者也。世界现势,犹劫持于西洋之割据的国家强力,而西洋所以产此各各割据之国家者,由其心习上、学说上自来偏重于智、勇,殆无仁慈忍让之德。希腊哲家若梭、柏、亚三氏等,其标举德纲唯在智、勇,可以概见。而东方文化则智、仁、勇三者同尚,而尤以仁德为根极焉。故儒尚仁义,义亦就人己关系之公宜者立为标准,重在克己者;老尚慈让,让则不敢为天下先;佛尚慈悲忍受;耶尚博爱;墨尚兼爱兼利,兼爱即仁,兼利即义。偏尚智勇之西洋人,千九百年前乱极无法之际,得耶教之博爱为救主,其心德中有了仁爱之德素,遂由危亡转成罗马之繁荣,千余年颇享和平之福。后因耶、回之战,失去耶教之麻醉力;新起诸蛮族--若央格鲁撒逊之英、德人等,又后耶教中跳出其智、勇之旧性,益加长足之发展,乃造成世界割据之战国。外围扩大则侵遍美、亚、非、澳,内容充盛则更见富强奇巧,于此乱极无法之际,非复寡陋之耶教能救,而救之者固仍在东方文化之仁慈也。今世界之乱源皆起于西洋之乱,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然救之者虽在东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极发达之佛教,以极深博精确之理智及最猛挚坚毅之诚勇,殆不能调伏其野性不驯的学能之智与血气之勇,而服此东方慈忍仁义之药以愈其狂易之剧病也。故当首由佛教组织为超出国家之遍于世界的国际团体,将大悲为根本的佛教之智勇,显然开示于彼,使心折乎以仁为本之智勇,然后能舍其逞强之智、斗狠之勇,而一一同进于国际之组织,以组成全人类之世界和乐国。
六 结论
依上来所推论者,人世可由一一职业志业各成为国际组织而得和乐之果,且当首由佛教进行,其义了然可知矣。然佛教之国际组织欲何从进行也?按构成佛之元素,一、佛,二、佛之教法、法制、法物等,三、崇佛传法之僧徒。佛与法为已成之元素,而变动生发之活力,则在僧徒。僧徒有二:一、传持佛法之僧伽,二、事奉三宝之信徒;而世人则皆为佛法僧徒所教化者。今全世界佛教徒,据英国戴维兹教授所统计,约近五万万人,占全人类三分之一。所余三分之二,则待佛法僧徒为之教化者也。此三分之一中,约千余万人属传持佛教之僧伽,其四万七八千万人则皆为事奉三宝之信徒。而此千余万之僧伽──出家五众──,即佛教之中坚分子,职司佛教之业者。若能职志一致,发挥佛教之优胜处,以尽宏法利人之责任,自得信徒之拥护扶助,达到全世界人类皆承受佛之教化之目的。然僧伽当如何努力以负其责任耶!甲、当修养成职志一致之人格也 前已略言宗教家,道学家者职志不一致之弊,今且进言以传持佛教率化信徒及世人为职业之僧伽,其志业之当奚若。常例举“僧”对“俗”,俗括信徒与世人在内,故佛教之信徒应循常俗,而僧伽则必超俗而有异乎俗。俗即俗染。纵财利、男女、名权、饮食、睡眠之欲,更引增为嫖、赌、烟、酒、奢侈等恶习。信徒则志向于僧而职拘乎俗,内之可为升进阶渐,外之可为引导方便,而僧则必超然拔出于俗染之上,标示清净幢相。故僧伽之志业,必先绝男女之欲以拔除俗染焉。兹略表如下:
宗教…………修证──────无漏……………………僧伽之所宜志
学理…………信解
艺术…………艺术
游戏…………游戏
俗染…………俗染──────有漏……………………僧伽所不宜志
僧伽正所宜志之业,仅为学理、宗教、艺术、游戏之能摄归无漏宗学者,则为化俗方便之威仪、工巧、神通、妙辩等。宗教、学理之外道有漏者且非所宜志,其五欲俗染之专为有漏,必超然远离,更可知矣。故僧伽首重乎无漏僧律,而僧律之特殊处,即在完全摈除俗染。虽支持身命之不获已条件--若衣食等--,亦不令稍存爱欲。淫欲之全绝,更不待论。故三学虽通除诸漏,而戒学专除俗染,定学专除游戏、艺术之有漏者,慧学专除宗教、学理之有漏者。定慧依戒为基,非除俗染则无僧戒,无僧戒则无僧之定慧,故不除俗染则唯俗而无僧。今世耽妻室、甘食肉而号为僧者,应知其实非是僧也。僧者唯其能以无漏之业为志业,故名僧宝,僧宝然后乃能胜宏法之任,尽利人之职耳。因能宏法利人,则资持身命者即在其中,亦更无待他求矣。是谓能成职志一致而粹然成为佛教僧伽之人格,须先有此修养之僧宝,为佛教的国际组织之根本。
乙、当统率信徒组成有秩序之国际团体尽力于宏法利人也 不能统率信徒则团体之力不充或乱无秩序,则其内先无以立,更何能宏佛教化以普化世人耶!不能宏法化人,则虽能信修胜业,独善自利,则唯志无职,于职为未能尽。上辜负于佛恩,下逋欠于人债──若藉人之衣食为衣食等,即俗谚寄生虫是。故欲尽僧职,必须宏法利人,欲宏法利人,必组成有秩序之宏大团体,而必先之以善能统率信徒使不凌乱散漫。诚能有僧宝之人格为中心,则信徒之精神自然能团结,而佛教国际组织之大团体即不难实现,故前为根本而此为后得也。
夫佛教僧伽在今世所负之责任洵闳矣,果能于此二者深察笃行者,则不唯佛教可普及于全世界人类,而人世和乐亦将奠基于是焉。五万万佛教徒其勉旃!千余万僧伽其加勉旃!
(见海潮音七卷第一期)
《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