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化之西洋哲學家,若齊諾、芬尼斯以宇宙種種變化的原始單純本質爲神,而信向爲一種敬禮之對象;梭格拉底以無上妙或無上道德爲最高目的,而以此道德爲根本的且不朽的;柏拉圖既分現象世界爲模仿的、及觀念世界爲實體的,而複以善之觀念爲一切觀念之目的,人類實體之不變性,亦以此爲目的而不朽;斯多亞派以世界爲一種內在理性之表現,而謂壓製個人感情則可獨立;斯賓羅莎以神爲本質,有限之事物不過是神之變化,只有此本質之神是真實存在,而期望神之統一;康德于實際理性批判中承認靈魂不朽及神之存在,而以有絕對確實性之自由意志爲無上命令,人當服從此無上命令,與神合一;叔本華以世界的實體爲意志,而複以世界惟是憂苦紛亂,欲否認意志,由解脫以求得永久之自由;倭铿欲撥反物質生活而歸入于精神生活,以明人生之意義及存在價值。又泛神教的泰戈爾等,以現象世界一切沖突矛盾,皆是依本體之大梵暫時幻現,而無不趨歸永久統一調和之大梵。皆可見其以融迹同本爲標的,從別異及變易中求一致與常存也。
叁 乙種文化
此之乙種文化,可以科學及宇宙哲學爲代表。英倫派之培根、洛克、休谟、邊沁、約翰彌爾、達爾文、斯賓塞、赫胥黎等,最爲傑出。上稽于古,則希臘一元、多元之宇宙哲學者,印度之四大極微論派,中國之法家、名家、兵家及墨家一分。下征于近,則德國之馬克斯派、尼采派及海克爾等,英國之失勒派、羅素派等,法國之孔德派等,美國之新實在論派、實驗主義派等。故茲所雲乙種文化,亦是橫亘東西,縱貫古今。而但可從其性質之偏重點上,以爲區別。
甲 從理智上觀之是偏重于藉相求知的
“相”、指共相、差別相及因相、果相,亦即是名數所诠表之義量相。此之相字亦可易爲理字,故理知即是相知。知、指由經驗及推論所得之明確知識。藉客觀上宇宙萬有現象爲經驗之基礎,加以歸納及演繹之推論,成爲部分的或系統的知識,是乙種文化治學之通義。而經驗中感覺之所與性──康德謂自存物或物如,亦即諸法離言自相──,以不能得成知識故,複非知識之可知故,則付之存而不論。則其所藉以得成知識及爲知識所知者,唯是特共之差別、因果之關系等,能诠所诠之假相;而未嘗一觸證事物之實際,顯然可知矣。若名家尚論石之堅白;石之一名,所诠義是共相──是一切石共名故──、差別相──指此一石故,別于非石故──;白之一名,所诠義亦是共相──是一切白共名故──、差別相──指石之白故,別于非白故──;堅之一名,所诠義亦是共相──是一切堅共名故──、差別相──指石指之堅故,別于非堅故──。所持以辨別異同者,皆在于此叁名所诠表之叁義相,而不及于所見所覺之實際。假若說水、說火、說空氣、說無限爲宇宙之本體,言彼等所持爲本體者,亦唯是此水名、火名等所表之義相,而無涉于感覺所與之實事。以感覺所與之實事,唯是離名言、種類等分別之純粹感覺所相應故。科學家由經驗、分析、推論、綜合以求得公式、求得關系,由此公式關系所得知識,複知識此公式關系,亦唯是知識此等由名數所诠表之特共、因果等義量相,而不及于所見聞覺知之實事。至于能見聞覺知之實事,則惟信任而無更動,惟處于能所間之感驗──顯微鏡等──、及推論──論理學──等器具,則時有改良進步可征耳。此于客觀的宇宙哲學與科學方法,明明白白只是“藉相求知”;所得之知識,祗是一一工具所知宇宙現象之關系公式,亦只是一一工具,當更不須詳爲征引矣。
乙 從行爲上觀之是偏于縱我製物的
“我”、指私己及由私己所發之貪欲、忿爭等,“物”、指自然界之萬物及人間之家庭、國家、社會、經濟等,前謂所知公式及所得知識皆是工具。然彼工具將供何者爲用,及作何等之用耶?可以此章答之。即供自我爲用。一、用以發展自我,若達爾文、赫胥黎等認定生物──人類亦屬生物──以營私及蕃種之二欲爲本性,起而與他物相競爭,則劣弱者淘汰而歸敗亡,勝存者進化而爲優良;及尼采所謂地的超人等,一、用以製服自然界及人群界之他物,若現吸實驗主義末流之胡適之雲:自然主義的宇宙下那個渺小的兩手動物──人──,卻也有他的相當的地位和相直的價值。他用的兩手和一個大腦,居然能做出許多器具,想出許多方法,造成一點文化。他不但馴伏了許多禽獸,他還考究宇宙間的自然法則,利用這些法則來駕馭天行。到現在、居然能叫電氣給他趕車,以太給他送信了。他的智慧的長進,就是他的能力增加,然而智慧長進,卻又使胸襟擴大,想像力提高。他也曾拜物拜畜生,也曾怕神怕鬼,他現在漸漸脫離了這種幼稚的時期。他現在漸漸明白空間之大、只增加他對于宇宙之美感,時間之長、只使他格外明白祖宗創業之艱難,天行之有常、只增加他之製裁自然界的能力。
此文于製服自然界的他物,頗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致服人群界之他物,若利用理知以打破舊宗教之迷信而成爲新信仰,打破大家族之束縛而成爲小家庭,打破王權國之壓製而成爲法治國,打破資本階級社會而成爲勞工共産社會,皆爲縱我製物必至之趨勢。然所縱之我,非必以個人爲本位,或以一民族爲本位,或以一國家爲本位,或以一階級爲本位。一民族爲本位,則發展一民族的自我,縱使製服自然界及他民族;一國家爲本位,則發展一國家的自我,縱使製服自然界及他民族;一階級爲本位,則發展一階級的自我,縱使製服自然界及他階級。然終以個人的自我爲根本,個個人要用他所有的工具以求發縱自我而製服他物,猶長了極鋒利爪牙的虎一般。故在一民族、一國家、一階級內,亦非有繁密強製若鐵欄一般的法律,及電報鐵路等交通──但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而與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爲本之儒家不同──,不能一日相安。而對一民族、一國家、一階級之外,則非有鐵艦、飛艇、巨炮、利槍的軍備,及益以縱橫捭阖種種欺詐之外交,不能一日爭存。此法家、工商家、兵家、縱橫家之所由尚,而可見乙種文化的行爲,在于縱我製物之真相矣。
丙 從信向上觀之是偏于重取形棄神的
“形”、指事物形質,“神”、指心靈精神。攬取事物形質、認爲唯一實在;擯棄心靈精神,認爲物質運動;此亦爲乙種文化的向上共通之條件,而以孔德哲學之態度爲最明了。孔德分人類學術思想之進化爲叁時期:
第一時期、是迷信之宗教的........文藝複興以前
第二時期、是理想之哲學的........十九世紀以前
第叁時期、是實證之科學的........十九世紀以來
所雲實證之科學,即只認由經驗所知識到之自然界事物形質及物質運動爲唯一實在;而對于幽渺的玄遠的心靈精神問題,更不置論也。古之希臘宇宙哲學者,一元、多元,或火、或水、或氣,或無限之量,或奇偶之數,要皆不出物之質形。印度順世外道,唯認四大極微爲實在,亦屬多元哲學。近之德國尼采,力說其所主之超人,是地的非是天的,海克爾以唯物的一元哲學解宇宙之謎。馬克思以唯物的曆史觀裁斷一切人事之變遷。英國培根、洛克、休谟以來之經驗派哲學,尤富取形棄神之色彩。實驗主義派若美之杜威等,則唯認應用到人世上有近效可征者爲真實;宗教固非所信,而哲學上所討論之問題,亦皆擯棄之矣。新實在論派若英之羅素等,據休谟之所說,唯取感知中之現象爲實在,謂之唯現象論。若足以證明其爲取形棄神之乙種文化也。上來對于人間的兩般文化,已從理智上、行爲上、信向上各立叁義以分說之。山居未攜書籍,故僅能就偶然記憶者,略明其大意如此。但屬于甲種文化或乙種文化之諸派,或只得所立叁義中之二義一義者,非必皆具叁義,茲亦不複分別。總撮爲一表如下:
┌─理智上是離言契性的
┌甲─┼─行爲上是克己崇仁的
│ └─信向上是融迹同本的
人間兩般文化┤
│ ┌─理智上是藉相求知的
└乙─┼─行爲上是縱我製物的
└─信向上是取形棄神的
四 人間兩般文化利弊之對照
甲 利之對照
1.實事虛理之對照 甲種文化之理智在離言契性,“性”指事事物物真實的本身。以事事物物真實的本身,原來不可思維,不可計議,甲種文化見到此層,毅然以出離思維計議中的名言義解窠臼,而直接契會于事事物物本身的真實際。如柏格森之輕理智而重直覺,謂理智唯得事物相待之假理,唯直覺能契事物絕對之實體,故其所長即在能冥符實事。乙種文化之理智在藉相求知,即是用分析綜合考察整理其經驗到之事物現象,以規定其特共因果相待之關系法則而知識之。故其所長,即在能明了確知其假藉主觀所附現于客觀上貫通一類一類事氣之虛理。
2.善體利用之對照 甲種文化之行爲在克己崇仁,而以自他調和性之仁爲其主體,以克除爲自他沖突出發點之私己的貪忿等。則道德也,禮樂也,皆以之而産生,故以能淑善其本人之自體見長。乙種文化之行爲在縱我製物,爲發縱自我以欲求奮爭之故,必須向外製服他物。要滿足私欲,製服他物,則必先憑借智能以創造種種工具。則法律也,機器也,皆以之而産生,故以能精利其工具之使用見長。
3.存性厚生之對照 甲種文化之信向在融迹歸本,融化萬有不同暫時幻現之形迹,歸契不變不異恒常一如之本真。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蓋聞道,則死者乃其形迹之融化,至聞道之性靈,則契同本真之道體而永存。如柏拉圖既深信人之靈性前無始而後無終,人之一生僅爲其實現之一段;而康德于實際理性批判中,亦信靈魂之不朽。故其長、在冀永存性靈于來際,而努力于履仁修德,不爲現世毀譽榮辱之所奪。乙種文化之信向在取形棄神,取現在一期之形化爲唯一真際,用爲對于萬有利害苦樂之計量,若希臘人事論期之哲人等。故…
《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