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訴,經多奇險轉忘難。聊將怆恻纏綿意,強作疏閑放達觀。他日入山重有約,與君同當夢痕看”。于別後又懷寄雲:“去年于此日,白華一笑逢,狂名昔曾識,道誼便相濃。肝膽猶如鏡,合離無定蹤,頗能略形迹,令我想俞鍾”!民叁之秋,君自邗江特至普陀送余入關。迨別歸,乃贈四言二首雲:“秋雨潇潇,沽履及袍,彼上人者,來自江臯。一杯滄海,千裏迢遙,亦裹糇糧,亦狎驚濤,天涯良觌,道誼孔昭!欣添豐韻,長髯飄搖,作十日醉,苦無醇醪!何以興只,新詩一瓢”。“秋風怒號,行色搖搖,彼上人者,歸乘浙潮。一聲珍重,萬木刁調,離愁渺渺,別緒忉忉!波兼月湧,浪拍山高,明星疏逖,碧天寂寥,我心如結,師形其勞!何以慰只,歌此長謠”。次春、聞返楚鄉,再以詩送之:“得得重飄滄海舟,去秋曾共詠東樓,一山舊雨聯新雨,千裏鄉遊繼客遊,不可教應憐孺子,再相逢約在揚州。黃鹂叫得人心碎,別有奇愁勝別愁”。又和春日出瓜洲口雲:“春波鱗鱗搖圓湛,扁舟如登蜀山棧。聞道吳市吹箫客,渡江曾此逃楚難,彷徨一疑脫龍泉,翻教漁父投深淵,蘆中人兮蘆中人,呼不出兮今幾年”。又和過漢陽歸元寺吊雲岩雲:“剔燈曾共展奇文,今日重來倍憶君!一挺孤身忠佛國,幾經浩劫戰魔群。已留壯節心應慰,無後知音琴可焚!小系扁舟又東渡,何時重吊漢江雲”?又和五十初度雲:“昔昔今今兩不遷,故人非故獨君憐,芒鞋蓑笠叁千裏,楚尾吳頭五十年。舊雨尊前祝生日,小晴江上養花天,傾懷放抱形骸外,攜手飄然總欲仙”。“江樓閱盡古今人,添得空王一素臣,黃鶴杳然余故址,白鷗聊爾豁愁颦。俠邊肝膽冷不熱,筆底雲煙幻亦真。興到應忘吾老矣,及時歡賞趁芳辰”。又和閉關揚州雲:“璠玙古玉淨無瑕,愛我偏將燕石嘉。楚北詩名傾耳早,海南禅影未肩差。寄書每署忘年字,對鏡曾經較鬓華。不肯一關同此築,料來只是怕多蛇”!“德鄰曾締記溪清,幾度經窗話月明,聚首且留來歲約,寸心難忘去秋情。業多枉自遁山澤,隱大何妨在市城!千裏詩筒遠相寄,祝平安更報安平”。“詩禅處處常安樂,早是雙修福慧兼,准備一生超十地,豈從四果滯叁賢!微塵剖出經千卷,片念圓融劫萬年。江漢炳靈無障礙,潮音應共法音宣”。“混迹沙門濫吹竽,形聲狼藉我誰如!原知道誼同山重,猶恐交情共歲除。況未介眉黃鹄壽,又難飛夢綠楊居。閉關今得真消息,何幸天涯展尺書”!君長余二十余歲,來書每自署忘年弟。然民五奔其師喪于武昌公所,奠居不複他出。民八、余初至武漢講經,遂再訪晤。後于武漢雖常見,乃詩興闌珊,迄鮮唱和。君詩稿盈寸,日記筆錄亦夥。居武都公所後,尤好購藏古書,長日一編,鉛椠殆遍。民十六、避兵返其麻城故鄉,遂鮮音問。後聞孔雯掀參政告,始知曾以所藏書萬余卷捐贈麻城圖書館。晚年潦倒不堪,奄忽化去。詢所積詩文稿,亦無複知者。回憶之,曷勝黯然!
八 憶沙淦呂大任
民初、余本平等普濟之佛法,一方擬改造僧團製度,一方究談空想的科學的各種社會主義。江亢虎的社會黨,劉師複的無政府黨,均相接近。相習之知名士女,如殷仁、張天放、徐安鎮、陳冀龍、張克恭、林宗素、蔡漢俠,傅文郁等,其不滿江亢虎而別組新社會黨之沙淦,對余尤備致殷懇。所編“社會世界”,拉作文獨多,而給沙淦經濟之援助者爲呂大任。大任皖穎志士,名蔭南,亦名重遠,別署重憂;意極高遠。沙淦二次革命時,返南通故鄉被害,新社會黨乃散。然重遠佩余文章,自辦印刷所,請余主編“良心月刊”。雖未半年停辦,其風義至足嘉也!民二夏、偕遊西湖,車中口占一絕贈之:“一片難尋幹淨土,同車幸托好良心!養痾剩有西湖好,山秀波明古到今”。又、同遊湖心亭雲:“湖心亭外翠煙浮,千裏何曾負此遊!四面青山憑眺裏,料應解盡重憂憂”。重憂現爲安徽省參議員,並信佛護教甚笃。由志士而名士,由名士而居士,此中國人生之叁部曲,在君一以貫之。去冬、曾托某君特函垂問,厚意殷虔,並述余昔年贈詩一聯,蓋見志士暮年,猶有壯烈之概焉!(以上見宇宙風一百叁十九期)
九 憶盛季瑩汪莘伯
民國前二年,易哭庵詩老與張伯純、汪莘伯、盛季瑩、金芝軒、張檢齋、于明若諸詩人,遊廣州白雲山安期岩,訪余雙溪寺,以詩唱和。別後,汪莘伯與盛季瑩,時有詩笥往返。莘伯字笃甫,號澹甯,杭海甯州人。余原籍屬石門(崇德)而生長海甯州之長安鎮,故與有小同鄉之誼。時以候補道居粵垣。余次春以詩代柬再邀遊雙溪雲:“桂香猶記染衣巾,又見寒梅照眼新,高士倦抛青史臥,野人閑與白雲親。乾坤夢裏驚棋局,涕淚樽前灑麴塵,溪上好花開恰半,且來同賞早遲春”!五月間,余以吊黃花崗詩,爲官吏所偵,不安于粵,又寄詩二律雲:“雨時猶帶一分寒,炎夏方長未易殘,遠客偏多愁裏感,故鄉只在夢中看。年來卻爲嘤咛誤(指作詩),此際真成去住難,別有憂思眠不穩,非關月影上闌幹”。“人間溽暑又嚴寒,易葛移裘總覺難,劍作龍吟亦徒爾,夢如螺旋未能殘。一天星鬥明明見,滿地胭脂默默看(叁月二十九日諸烈士流血),萬種愁懷誰遣得,曉猿啼徹大江幹”!承爲向粵吏開解,並助資俾還浙。余歸甬,秋後聞已棄官入羅浮,有懷澹甯道丈一律雲:“寂曆幽扉鎮日扃,天痕薄暮壓檐青,叁杯白酒忘身世,一卷黃庭養性靈。秋月滿軒吟橘頌,春風半席檢茶經(借),料應太息人間世,自鼓瑤琴祗自聽”。蓋身曜須清,真有仙風道骨之概。民元又懷之雲:“吟髭清可數,仙骨幾生修,異地隆鄉誼,珠江厭宦遊。忘情參太上,有夢入羅浮,應與梅庵李,同爲第一流”!然自後竟莫聞其蹤息矣。
季瑩又字艾舲,號濠隱,江西人,故又號豐城劍人。居粵候補知府,家素封,交遊甚廣,尤好詩文友,遂相和獨多,並書贈橘頌、茶經。後辛亥春以哭弟詩寄白雲,乃和韻慰之雲:“不堪交臂已非故,可奈回頭歲又新,容易光陰客中過,最難兄弟老相親。尋常啼笑紛哀樂,漸覺悲歡隔夢塵,且共忘情遊物外,眼前惜取白雲春”。又贈七律五古各一首雲:“溪聲落落無今古,山色悠悠自舊新。蒙叟道窮天地秘,坡公心與物民親。精魂各有叁生石,世界誰憐一聚塵,獨抱杞憂濠上隱,渾忘花月滿簾春”。“粵山繞珠江,碧螺纏銀練,映作琉璃色,畫出芙蓉面。玲珑安期岩,莽蒼越王甸,鶴舒昔曾登,雙溪乍相見,分明舊精魂,重向石上現。吟心與禅心,渾然成一片,秋高又春深,往來願忘倦”!余退雙溪後,延住江西別墅,有詩紀之雲:“數級石通仙館閣,一泓泉擬小蓬瀛,斜風急雨新晴後,坐納新涼水上亭”。“笑似鹪鹩占一枝,大難身世費支持,祗憐得共神仙住(內祀許真人),苦雨淒風也有宜”。粵大詩人梁節庵(鼎芬),亦新自鄂省歸,濠隱以余詩數誦節庵,節庵謂有宋九僧遺韻,題宋九僧詩集及書聯一持送雙溪寺,余歸浙後遂隔音問。民元懷之雲:“詩心秋水澹,劍氣暮虹飛,元詠冥神理,高懷慕采薇。書藏星宿海,香染芰荷衣,憶昔憑將護,溫恭意入微”。(以上見宇宙風一百四十一期)
九 憶許地山先生的一面
十五年七月我到了星洲,成了星洲各報上天天登載著講演或起居的名人。那時本有一遊南洋各地或從此放遊印度或歐、美的遐想,但因熱病生起了,星洲的缁素友人,感覺得有轉回溫寒的國內需要,淹留月余,便折回而香港、而廈門、而上海,已在中秋後了。一離熱帶到香港,病已全愈。
在星洲的短期裏,在未生病以前,報上也登載著許地山博士從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梵文、佛學,並曾往印度考研佛教。並說他十年前在漳州受基督教洗禮,後入燕京大學得神學士,由燕大助資赴美、英研究宗教學,這次學成歸國任燕京教授。在星州小住,基督教某學會請他公開講演,但他比較宗教,卻說佛教勝于耶教,世界將來的宗教應是佛教而非耶教。耶教人士聞之,殊不滿,然亦無奈他何!
一天,蔣劍一、蘇慧純──當時我在星洲發起中華佛教聯合會星洲分會的中堅人物──來告訴我,說明天他們請我午齋,並約許地山先生同飯,我才于第二天與他同席。席間談了些關于梵本的法華經等語,大概他只聽我談,不甚多說。以後終于不曾再會,然一個沈靜寡言的學者,已留在我記憶中;而見到他關于文學或史學的書,也時歡喜看看。
二十四年冬,我到香港,那時他已是香港大學之文學院長。東蓮覺苑開會歡迎我,據何東夫人蓮覺居士說:已約他並得他答應來會。我也很歡喜多年闊別後可得重敘,但概臨時因事沒有來,所以終只一面的緣。(見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一0 憶魯迅先生的一面
十八年夏天,我從歐美遊歸。那時、我因爲是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經過數月後,于秋際回到了廈門。寺中設盛筵與我洗塵,邀了十多位廈大的名教授來作陪,有顧颉剛、莊澤宣、沈尹默、孫貴定、缪子才、羅培常、陳定谟諸先生,而魯迅先生也爲其中一位。我也有舊識的,也有新會面的。入席時,推林校長和魯迅先生坐在我的鄰座,那時我的學生芝峰、大醒、亦幻等,已在看魯迅先生的書,學生已受了他的文學影響,但我卻未見過他的書。所以當時寒喧一二語外,只林校長與我談話。然有一沈默無言、傲然自得的人的面影,迄今仍留腦海。(見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
一一 憶陸費伯鴻先生
民七之夏,陳元白、蔣雨岩、黃葆蒼叁將軍,初從余聞佛法于普陀。發心勇銳,將刊行余集著之道學論衡,及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適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伯鴻──時滬上有兩陸伯鴻,君名費逵,因加費字以別之──先生亦浣暑至山,陳將軍等與相識,以余稿交托並引與余相晤,暢談移晷。陸先生是時乍習扶乩,頗談扶乩事。後余至滬,出覺社季刊,又訪先生于中華書局,商委托印刷發行事,當蒙介與俞仲還先生接洽,後遂不複再敘。時中華書局設靈學館,編錄乩語及時人論著,印行靈學雜志。有人邀過其壇。余告以乩之二僞:一、人僞,乃純出扶乩之作僞,觇寫字、鬼照像等,往往而然。二、鬼靈精魅僞,雖不出扶乩人而確有潛靈運之,然要爲遊鬼老精,假稱佛仙或古聖先賢,藉得人歆供而啖飲食精氣,所稱某菩薩、某神聖鮮有非僞者。所登偶多奇驗,亦山鬼所知不出一年之類,若傾信之每使人迷誤,故拒不往。但靈學雜志,則嘗取余之二無我論等轉載雲。(見海刊二十四卷八期)
一二 憶張季直先生
民七秋,余編覺社季刊,賃屋居滬之日較多,民八、複爲劉笠青、史裕如等社友講唯識論,樂天修養館主劉靈華居士亦時過從。靈華持法華,與江謙先生善。江居士初研佛學,邀談頗契。江曾長南通中學,爲張季直先生高弟,累函張先生稱道余。張先生在清季,與蔣維喬先生等辦新政、新學,頗毀奪寺産。蔣已皈依佛教,而張先生以夫人禱子觀音岩,晚年得子,亦由是崇佛。其兄張叁先生,既修複南通諸刹;張四先生亦集唐吳道子以至明、清名人畫觀音像,添以沈繡諸像,建閣供陳。複于觀音岩舊宇,撤而新之。遂邀余赴通講普門品經,派門生費範九君至滬專迓。費君亦通名士,自滬登舟,暮發而晨至,偕造四先生舍,接待殊殷。集南通政學勝流設蔬聚談,費君又導之暢遊南通諸刹,及當時奉爲模範之工廠、學校、公園、劇場、博物院、美術館等南通新建設。翌日、費君陪覽狼山諸勝迹,而寓余觀音岩新構。第叁日開講,講凡叁日,南通各寺庵僧尼及信佛士女集聽者盈座。講余應各寺齋供無虛午。第二日、張先生邀邑中士紳臨聽,再度傾談,手寫七言一律爲贈,曾影印覺社季刊。張先生不獲大展經綸于國,退而建其鄉,中外人士爭至參觀,而先生自謙爲村落主義雲。是秋、余應北京人士請講維摩诘經,殷仁庵居士撰緣起,引張元詩中“師傥能爲龍象蹴,安排丈室講維摩”句,謂有預兆,京人士爭傳爲佳話。然十叁年,余由泰縣、如臯過南通,亦不曾再晤先生雲。(見海刊二十四卷十一期)
一叁 憶莊思緘蘊寬先生
莊思緘先生,武進人,清季任廣西龍州兵備道,節練新軍,故陳元白、趙恒惕、李曉園、黃葆蒼諸新將在廣西者,皆與之有舊。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即任爲江蘇都督,亦是之故。後由袁世凱任爲肅政史,風骨清峻,文武官吏嚴憚之。而與熊秉叁、張季直諸名流相善。民八、北京缁素發起講經會,請余講維摩經于象房橋觀音寺,發起人推先生與平政院長壽康院長爲會長。先生時所任爲類于現今監察院之某某院長,每日聽講無虛席。由是余民十、民十四諸講經會,先生無不領導。民十講經次,組設金卍字會,赈北五省旱災,救濟難童數千,亦先生爲之長;而總辦其事者,爲馬冀平居士。十四年,先生以自備馬車邀余同行次,談及並世人才,最佩張季直先生。民十五,余至北京,先生似已退老江蘇,自是不複再晤。叁十年、偶于重慶南岸汪山放牛坡避空襲,邂逅莊先生之夫人,余在北京雖屢見而未之識。莊夫人頗熟識余,因言及昔在北京事,乃知先生已捐館,莊夫人頃依婿女居汪山雲。(見海刊二十四卷十一期)
(附注) 九至十叁,系自“雜憶和雜感”中分出,編入此中。
《人物志憶(十叁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