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物志忆(十三则)▪P3

  ..续本文上一页诉,经多奇险转忘难。聊将怆恻缠绵意,强作疏闲放达观。他日入山重有约,与君同当梦痕看”。于别后又怀寄云:“去年于此日,白华一笑逢,狂名昔曾识,道谊便相浓。肝胆犹如镜,合离无定踪,颇能略形迹,令我想俞钟”!民三之秋,君自邗江特至普陀送余入关。迨别归,乃赠四言二首云:“秋雨潇潇,沽履及袍,彼上人者,来自江皋。一杯沧海,千里迢遥,亦裹糇粮,亦狎惊涛,天涯良觌,道谊孔昭!欣添丰韵,长髯飘摇,作十日醉,苦无醇醪!何以兴只,新诗一瓢”。“秋风怒号,行色摇摇,彼上人者,归乘浙潮。一声珍重,万木刁调,离愁渺渺,别绪忉忉!波兼月涌,浪拍山高,明星疏逖,碧天寂寥,我心如结,师形其劳!何以慰只,歌此长谣”。次春、闻返楚乡,再以诗送之:“得得重飘沧海舟,去秋曾共咏东楼,一山旧雨联新雨,千里乡游继客游,不可教应怜孺子,再相逢约在扬州。黄鹂叫得人心碎,别有奇愁胜别愁”。又和春日出瓜洲口云:“春波鳞鳞摇圆湛,扁舟如登蜀山栈。闻道吴市吹箫客,渡江曾此逃楚难,彷徨一疑脱龙泉,翻教渔父投深渊,芦中人兮芦中人,呼不出兮今几年”。又和过汉阳归元寺吊云岩云:“剔灯曾共展奇文,今日重来倍忆君!一挺孤身忠佛国,几经浩劫战魔群。已留壮节心应慰,无后知音琴可焚!小系扁舟又东渡,何时重吊汉江云”?又和五十初度云:“昔昔今今两不迁,故人非故独君怜,芒鞋蓑笠三千里,楚尾吴头五十年。旧雨尊前祝生日,小晴江上养花天,倾怀放抱形骸外,携手飘然总欲仙”。“江楼阅尽古今人,添得空王一素臣,黄鹤杳然余故址,白鸥聊尔豁愁颦。侠边肝胆冷不热,笔底云烟幻亦真。兴到应忘吾老矣,及时欢赏趁芳辰”。又和闭关扬州云:“璠玙古玉净无瑕,爱我偏将燕石嘉。楚北诗名倾耳早,海南禅影未肩差。寄书每署忘年字,对镜曾经较鬓华。不肯一关同此筑,料来只是怕多蛇”!“德邻曾缔记溪清,几度经窗话月明,聚首且留来岁约,寸心难忘去秋情。业多枉自遁山泽,隐大何妨在市城!千里诗筒远相寄,祝平安更报安平”。“诗禅处处常安乐,早是双修福慧兼,准备一生超十地,岂从四果滞三贤!微尘剖出经千卷,片念圆融劫万年。江汉炳灵无障碍,潮音应共法音宣”。“混迹沙门滥吹竽,形声狼藉我谁如!原知道谊同山重,犹恐交情共岁除。况未介眉黄鹄寿,又难飞梦绿杨居。闭关今得真消息,何幸天涯展尺书”!君长余二十余岁,来书每自署忘年弟。然民五奔其师丧于武昌公所,奠居不复他出。民八、余初至武汉讲经,遂再访晤。后于武汉虽常见,乃诗兴阑珊,迄鲜唱和。君诗稿盈寸,日记笔录亦伙。居武都公所后,尤好购藏古书,长日一编,铅椠殆遍。民十六、避兵返其麻城故乡,遂鲜音问。后闻孔雯掀参政告,始知曾以所藏书万余卷捐赠麻城图书馆。晚年潦倒不堪,奄忽化去。询所积诗文稿,亦无复知者。回忆之,曷胜黯然!

  八 忆沙淦吕大任

  民初、余本平等普济之佛法,一方拟改造僧团制度,一方究谈空想的科学的各种社会主义。江亢虎的社会党,刘师复的无政府党,均相接近。相习之知名士女,如殷仁、张天放、徐安镇、陈冀龙、张克恭、林宗素、蔡汉侠,傅文郁等,其不满江亢虎而别组新社会党之沙淦,对余尤备致殷恳。所编“社会世界”,拉作文独多,而给沙淦经济之援助者为吕大任。大任皖颖志士,名荫南,亦名重远,别署重忧;意极高远。沙淦二次革命时,返南通故乡被害,新社会党乃散。然重远佩余文章,自办印刷所,请余主编“良心月刊”。虽未半年停办,其风义至足嘉也!民二夏、偕游西湖,车中口占一绝赠之:“一片难寻干净土,同车幸托好良心!养痾剩有西湖好,山秀波明古到今”。又、同游湖心亭云:“湖心亭外翠烟浮,千里何曾负此游!四面青山凭眺里,料应解尽重忧忧”。重忧现为安徽省参议员,并信佛护教甚笃。由志士而名士,由名士而居士,此中国人生之三部曲,在君一以贯之。去冬、曾托某君特函垂问,厚意殷虔,并述余昔年赠诗一联,盖见志士暮年,犹有壮烈之概焉!(以上见宇宙风一百三十九期)

  九 忆盛季莹汪莘伯

  民国前二年,易哭庵诗老与张伯纯、汪莘伯、盛季莹、金芝轩、张检斋、于明若诸诗人,游广州白云山安期岩,访余双溪寺,以诗唱和。别后,汪莘伯与盛季莹,时有诗笥往返。莘伯字笃甫,号澹宁,杭海宁州人。余原籍属石门(崇德)而生长海宁州之长安镇,故与有小同乡之谊。时以候补道居粤垣。余次春以诗代柬再邀游双溪云:“桂香犹记染衣巾,又见寒梅照眼新,高士倦抛青史卧,野人闲与白云亲。乾坤梦里惊棋局,涕泪樽前洒麴尘,溪上好花开恰半,且来同赏早迟春”!五月间,余以吊黄花岗诗,为官吏所侦,不安于粤,又寄诗二律云:“雨时犹带一分寒,炎夏方长未易残,远客偏多愁里感,故乡只在梦中看。年来却为嘤咛误(指作诗),此际真成去住难,别有忧思眠不稳,非关月影上阑干”。“人间溽暑又严寒,易葛移裘总觉难,剑作龙吟亦徒尔,梦如螺旋未能残。一天星斗明明见,满地胭脂默默看(三月二十九日诸烈士流血),万种愁怀谁遣得,晓猿啼彻大江干”!承为向粤吏开解,并助资俾还浙。余归甬,秋后闻已弃官入罗浮,有怀澹宁道丈一律云:“寂历幽扉镇日扃,天痕薄暮压檐青,三杯白酒忘身世,一卷黄庭养性灵。秋月满轩吟橘颂,春风半席检茶经(借),料应太息人间世,自鼓瑶琴祗自听”。盖身曜须清,真有仙风道骨之概。民元又怀之云:“吟髭清可数,仙骨几生修,异地隆乡谊,珠江厌宦游。忘情参太上,有梦入罗浮,应与梅庵李,同为第一流”!然自后竟莫闻其踪息矣。

  季莹又字艾舲,号濠隐,江西人,故又号丰城剑人。居粤候补知府,家素封,交游甚广,尤好诗文友,遂相和独多,并书赠橘颂、茶经。后辛亥春以哭弟诗寄白云,乃和韵慰之云:“不堪交臂已非故,可奈回头岁又新,容易光阴客中过,最难兄弟老相亲。寻常啼笑纷哀乐,渐觉悲欢隔梦尘,且共忘情游物外,眼前惜取白云春”。又赠七律五古各一首云:“溪声落落无今古,山色悠悠自旧新。蒙叟道穷天地秘,坡公心与物民亲。精魂各有三生石,世界谁怜一聚尘,独抱杞忧濠上隐,浑忘花月满帘春”。“粤山绕珠江,碧螺缠银练,映作琉璃色,画出芙蓉面。玲珑安期岩,莽苍越王甸,鹤舒昔曾登,双溪乍相见,分明旧精魂,重向石上现。吟心与禅心,浑然成一片,秋高又春深,往来愿忘倦”!余退双溪后,延住江西别墅,有诗纪之云:“数级石通仙馆阁,一泓泉拟小蓬瀛,斜风急雨新晴后,坐纳新凉水上亭”。“笑似鹪鹩占一枝,大难身世费支持,祗怜得共神仙住(内祀许真人),苦雨凄风也有宜”。粤大诗人梁节庵(鼎芬),亦新自鄂省归,濠隐以余诗数诵节庵,节庵谓有宋九僧遗韵,题宋九僧诗集及书联一持送双溪寺,余归浙后遂隔音问。民元怀之云:“诗心秋水澹,剑气暮虹飞,元咏冥神理,高怀慕采薇。书藏星宿海,香染芰荷衣,忆昔凭将护,温恭意入微”。(以上见宇宙风一百四十一期)

  九 忆许地山先生的一面

  十五年七月我到了星洲,成了星洲各报上天天登载著讲演或起居的名人。那时本有一游南洋各地或从此放游印度或欧、美的遐想,但因热病生起了,星洲的缁素友人,感觉得有转回温寒的国内需要,淹留月余,便折回而香港、而厦门、而上海,已在中秋后了。一离热带到香港,病已全愈。

  在星洲的短期里,在未生病以前,报上也登载著许地山博士从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梵文、佛学,并曾往印度考研佛教。并说他十年前在漳州受基督教洗礼,后入燕京大学得神学士,由燕大助资赴美、英研究宗教学,这次学成归国任燕京教授。在星州小住,基督教某学会请他公开讲演,但他比较宗教,却说佛教胜于耶教,世界将来的宗教应是佛教而非耶教。耶教人士闻之,殊不满,然亦无奈他何!

  一天,蒋剑一、苏慧纯──当时我在星洲发起中华佛教联合会星洲分会的中坚人物──来告诉我,说明天他们请我午斋,并约许地山先生同饭,我才于第二天与他同席。席间谈了些关于梵本的法华经等语,大概他只听我谈,不甚多说。以后终于不曾再会,然一个沉静寡言的学者,已留在我记忆中;而见到他关于文学或史学的书,也时欢喜看看。

  二十四年冬,我到香港,那时他已是香港大学之文学院长。东莲觉苑开会欢迎我,据何东夫人莲觉居士说:已约他并得他答应来会。我也很欢喜多年阔别后可得重叙,但概临时因事没有来,所以终只一面的缘。(见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一0 忆鲁迅先生的一面

  十八年夏天,我从欧美游归。那时、我因为是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经过数月后,于秋际回到了厦门。寺中设盛筵与我洗尘,邀了十多位厦大的名教授来作陪,有顾颉刚、庄泽宣、沈尹默、孙贵定、缪子才、罗培常、陈定谟诸先生,而鲁迅先生也为其中一位。我也有旧识的,也有新会面的。入席时,推林校长和鲁迅先生坐在我的邻座,那时我的学生芝峰、大醒、亦幻等,已在看鲁迅先生的书,学生已受了他的文学影响,但我却未见过他的书。所以当时寒喧一二语外,只林校长与我谈话。然有一沉默无言、傲然自得的人的面影,迄今仍留脑海。(见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

  一一 忆陆费伯鸿先生

  民七之夏,陈元白、蒋雨岩、黄葆苍三将军,初从余闻佛法于普陀。发心勇锐,将刊行余集著之道学论衡,及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适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时沪上有两陆伯鸿,君名费逵,因加费字以别之──先生亦浣暑至山,陈将军等与相识,以余稿交托并引与余相晤,畅谈移晷。陆先生是时乍习扶乩,颇谈扶乩事。后余至沪,出觉社季刊,又访先生于中华书局,商委托印刷发行事,当蒙介与俞仲还先生接洽,后遂不复再叙。时中华书局设灵学馆,编录乩语及时人论著,印行灵学杂志。有人邀过其坛。余告以乩之二伪:一、人伪,乃纯出扶乩之作伪,觇写字、鬼照像等,往往而然。二、鬼灵精魅伪,虽不出扶乩人而确有潜灵运之,然要为游鬼老精,假称佛仙或古圣先贤,藉得人歆供而啖饮食精气,所称某菩萨、某神圣鲜有非伪者。所登偶多奇验,亦山鬼所知不出一年之类,若倾信之每使人迷误,故拒不往。但灵学杂志,则尝取余之二无我论等转载云。(见海刊二十四卷八期)

  一二 忆张季直先生

  民七秋,余编觉社季刊,赁屋居沪之日较多,民八、复为刘笠青、史裕如等社友讲唯识论,乐天修养馆主刘灵华居士亦时过从。灵华持法华,与江谦先生善。江居士初研佛学,邀谈颇契。江曾长南通中学,为张季直先生高弟,累函张先生称道余。张先生在清季,与蒋维乔先生等办新政、新学,颇毁夺寺产。蒋已皈依佛教,而张先生以夫人祷子观音岩,晚年得子,亦由是崇佛。其兄张三先生,既修复南通诸刹;张四先生亦集唐吴道子以至明、清名人画观音像,添以沈绣诸像,建阁供陈。复于观音岩旧宇,撤而新之。遂邀余赴通讲普门品经,派门生费范九君至沪专迓。费君亦通名士,自沪登舟,暮发而晨至,偕造四先生舍,接待殊殷。集南通政学胜流设蔬聚谈,费君又导之畅游南通诸刹,及当时奉为模范之工厂、学校、公园、剧场、博物院、美术馆等南通新建设。翌日、费君陪览狼山诸胜迹,而寓余观音岩新构。第三日开讲,讲凡三日,南通各寺庵僧尼及信佛士女集听者盈座。讲余应各寺斋供无虚午。第二日、张先生邀邑中士绅临听,再度倾谈,手写七言一律为赠,曾影印觉社季刊。张先生不获大展经纶于国,退而建其乡,中外人士争至参观,而先生自谦为村落主义云。是秋、余应北京人士请讲维摩诘经,殷仁庵居士撰缘起,引张元诗中“师傥能为龙象蹴,安排丈室讲维摩”句,谓有预兆,京人士争传为佳话。然十三年,余由泰县、如皋过南通,亦不曾再晤先生云。(见海刊二十四卷十一期)

  一三 忆庄思缄蕴宽先生

  庄思缄先生,武进人,清季任广西龙州兵备道,节练新军,故陈元白、赵恒惕、李晓园、黄葆苍诸新将在广西者,皆与之有旧。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即任为江苏都督,亦是之故。后由袁世凯任为肃政史,风骨清峻,文武官吏严惮之。而与熊秉三、张季直诸名流相善。民八、北京缁素发起讲经会,请余讲维摩经于象房桥观音寺,发起人推先生与平政院长寿康院长为会长。先生时所任为类于现今监察院之某某院长,每日听讲无虚席。由是余民十、民十四诸讲经会,先生无不领导。民十讲经次,组设金卍字会,赈北五省旱灾,救济难童数千,亦先生为之长;而总办其事者,为马冀平居士。十四年,先生以自备马车邀余同行次,谈及并世人才,最佩张季直先生。民十五,余至北京,先生似已退老江苏,自是不复再晤。三十年、偶于重庆南岸汪山放牛坡避空袭,邂逅庄先生之夫人,余在北京虽屡见而未之识。庄夫人颇熟识余,因言及昔在北京事,乃知先生已捐馆,庄夫人顷依婿女居汪山云。(见海刊二十四卷十一期)

  (附注) 九至十三,系自“杂忆和杂感”中分出,编入此中。

  

  

《人物志忆(十三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